“本”既可以是明明德,也可以是亲民,“末”同样如此,因为一个物有本必有末,二者无法分割,是为本末合一。
王阳明所谓的“事有终始”也是这个道理,一件事开始时,你必须知道终点在哪里。你只有知道终点在哪里,才有可能开始。明明德是开始,亲民是终点,亲民是开始,明明德是终点,这件事最后能成,必须止于至善。
大学的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领导者的三纲同样如此。而这三纲的支撑就是下面我们要讲的八目。“本”既可以是明明德,也可以是亲民,“末”同样如此,因为一个物有本必有末,二者无法分割,是为本末合一。
王阳明所谓的“事有终始”也是这个道理,一件事开始时,你必须知道终点在哪里。你只有知道终点在哪里,才有可能开始。明明德是开始,亲民是终点,亲民是开始,明明德是终点,这件事最后能成,必须止于至善。
大学的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领导者的三纲同样如此。而这三纲的支撑就是下面我们要讲的八目。04 领导者八目之格致诚正
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传习录·黄以方录》
“格致诚正”是江湖黑话,官方的表述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条目是为修身服务的,直白而言就是,修身只需要做到“格致诚正”即可。
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修身,好像只要做到修身,世上无难事,乾坤由我在一样。这缘于中国儒家人的机灵,他们认为人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念头,那么,就只能在自我念头上下功夫,人必须也只能先把自己调教好,才能去调教别人。同时,儒家还乐观地认为,人人都有对真善美的向往之心,他们看到真善美后会自动自发地去效仿和学习,所以孔子才说,领导者身正,不令而行,倘若身不正,虽令不从。“不从”不是明目张胆地反抗,而是阳奉阴违。04 领导者八目之格致诚正
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传习录·黄以方录》
“格致诚正”是江湖黑话,官方的表述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条目是为修身服务的,直白而言就是,修身只需要做到“格致诚正”即可。
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修身,好像只要做到修身,世上无难事,乾坤由我在一样。这缘于中国儒家人的机灵,他们认为人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念头,那么,就只能在自我念头上下功夫,人必须也只能先把自己调教好,才能去调教别人。同时,儒家还乐观地认为,人人都有对真善美的向往之心,他们看到真善美后会自动自发地去效仿和学习,所以孔子才说,领导者身正,不令而行,倘若身不正,虽令不从。“不从”不是明目张胆地反抗,而是阳奉阴违。儒家讲各种教化的方法和秘诀,其实真正的秘法就是修身。所以其管理思想对皇帝的要求最重要的只有一条:修身。
王阳明非常赞同《大学》中修身的“格致诚正”四门功课。不过,和朱熹的解释大有不同,朱熹觉得“格致诚正”是递进关系,作为领导者的修身,首先是格物,探究隐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理,把它变为人生哲理,也就是致知;然后是对这条人生哲理虔诚的信仰,即诚意;最后则是把它放进自己的心中,成为天理,即正心。比如一根竹子,朱熹首先探究它的道理,竹子很直有节,所以致知:做人要正直有节气。对这个人生哲理要无条件地信奉(诚意),让它永远存于心中(正心)。如此,修身工作全部完成。
王阳明则说,“格致诚正”是平等关系,是一回事,“人们所说的身体、心灵、意念、知觉、事物,就是修身用功的条理之所在,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内涵,但实际上说的只是一种东西。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在现实中运用条理的功夫,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名称,实际上说的也只是一件事情。”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什么叫作身心的形体呢?这是针对身心起作用的功能而说的。我们能活着,就是身体的全部器官和心脏在起作用。
什么叫作身心的灵明呢?这是从身心能做主宰的作用来说的。
什么叫作修身呢?指的是要为善去恶的行为。
我们的身体是不可能自动地去为善去恶的,有意识为善去恶的是儒家讲各种教化的方法和秘诀,其实真正的秘法就是修身。所以其管理思想对皇帝的要求最重要的只有一条:修身。
王阳明非常赞同《大学》中修身的“格致诚正”四门功课。不过,和朱熹的解释大有不同,朱熹觉得“格致诚正”是递进关系,作为领导者的修身,首先是格物,探究隐藏在万事万物背后的道理,把它变为人生哲理,也就是致知;然后是对这条人生哲理虔诚的信仰,即诚意;最后则是把它放进自己的心中,成为天理,即正心。比如一根竹子,朱熹首先探究它的道理,竹子很直有节,所以致知:做人要正直有节气。对这个人生哲理要无条件地信奉(诚意),让它永远存于心中(正心)。如此,修身工作全部完成。
王阳明则说,“格致诚正”是平等关系,是一回事,“人们所说的身体、心灵、意念、知觉、事物,就是修身用功的条理之所在,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内涵,但实际上说的只是一种东西。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在现实中运用条理的功夫,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名称,实际上说的也只是一件事情。”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什么叫作身心的形体呢?这是针对身心起作用的功能而说的。我们能活着,就是身体的全部器官和心脏在起作用。
什么叫作身心的灵明呢?这是从身心能做主宰的作用来说的。
什么叫作修身呢?指的是要为善去恶的行为。
我们的身体是不可能自动地去为善去恶的,有意识为善去恶的是我们的心灵,心灵命令身体去为善去恶。所以,人要修身,必须先摆正自己的心灵,也就是正心,即修身在正心。
如何正心呢?我们的心与生俱来,它的本体是人性,人性天生就是善的,因此心的本体肯定是正的。既然心是正的,那还正什么心?或者说,正心肯定不能在心本身上做功夫,那应该去哪里做功夫呢?
王阳明指出,心的本体虽然是正的,但我们应对情境后就会产生意念(念头),意念是可善可恶的,它恶时,心中就有了不正的成分,所以凡是希望正心的人,必须在意念产生时加以校正。若是产生一个善念,就像喜爱美色那样去真正喜欢它,若是产生一个恶念,就像厌恶极臭的东西那样去真正讨厌它,这样意念就没有不正的,而心也就可以得正了。
这就是正心在诚意。
那么,问题就来了,意念一经发动、产生,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恶的,我们如何区分它是善的还是恶的呢?如果不及时明白区分它的善恶,就会将真假对错混淆起来,这样的话,虽然想使意念变得真实无妄,实际也是痴心妄想。所以想使意念变得纯正的人,必须也只能在致知上下功夫。这就是诚意在致知。
“致”是达到的意思,就像常说的“丧致乎哀”的致字。《易经》中说到“知至至之”,“知至”就是知道了,“至之”就是要达到。所谓的“致知”,并不是后来儒家学者所说的扩充知识的意思,而指的是达到我心本具的良知。这种良知,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那种知性。这种知是知是知非的知性,不需要思考,它就知我们的心灵,心灵命令身体去为善去恶。所以,人要修身,必须先摆正自己的心灵,也就是正心,即修身在正心。
如何正心呢?我们的心与生俱来,它的本体是人性,人性天生就是善的,因此心的本体肯定是正的。既然心是正的,那还正什么心?或者说,正心肯定不能在心本身上做功夫,那应该去哪里做功夫呢?
王阳明指出,心的本体虽然是正的,但我们应对情境后就会产生意念(念头),意念是可善可恶的,它恶时,心中就有了不正的成分,所以凡是希望正心的人,必须在意念产生时加以校正。若是产生一个善念,就像喜爱美色那样去真正喜欢它,若是产生一个恶念,就像厌恶极臭的东西那样去真正讨厌它,这样意念就没有不正的,而心也就可以得正了。
这就是正心在诚意。
那么,问题就来了,意念一经发动、产生,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恶的,我们如何区分它是善的还是恶的呢?如果不及时明白区分它的善恶,就会将真假对错混淆起来,这样的话,虽然想使意念变得真实无妄,实际也是痴心妄想。所以想使意念变得纯正的人,必须也只能在致知上下功夫。这就是诚意在致知。
“致”是达到的意思,就像常说的“丧致乎哀”的致字。《易经》中说到“知至至之”,“知至”就是知道了,“至之”就是要达到。所谓的“致知”,并不是后来儒家学者所说的扩充知识的意思,而指的是达到我心本具的良知。这种良知,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那种知性。这种知是知是知非的知性,不需要思考,它就知道,不需要学习,它就能做到,因此我们称它为良知。它是天命赋予的属性,是我们心灵的本体,是自自然然灵昭明觉的那个主体。凡有意念产生,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没有不知道的。它是不是善念呢?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它是不是恶念呢?也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这是谁也无法给予他人的那种性体。
王阳明在此重点强调了人人皆有良知的理论:“所以说,虽然小人造作不善的行为,甚至达到无恶不作的地步,但当他见到君子时,也会不自在地掩盖自己的恶行,并极力地表白自己做的善事,由此可以看到,就是小人的良知也具有不容许他埋没的特质。今日若想辨别善恶以使意念变得真诚无妄,其关键只在于按照良知的判断去行事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善念产生时,人们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善的,如果此时不能真心诚意地去喜欢它,甚至反而背道而驰地去远离它,那么这就是把善当作恶,从而故意隐藏自己知善的良知了。而当一个恶念产生时,人们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不善的,如果此时不能真心诚意地去讨厌它,甚或反而把它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那么这就是把恶当作善,从而故意隐藏自己知恶的良知了。像这样的话,那虽然说心里知道,但实际上跟不知道是一样的,那还怎么能够使意念变得真实无妄呢?”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格物”!
“大部分人对于良知所知的善意,没有不真诚地去喜欢的,对于良知所知的恶意,没有不真诚地去讨厌的,像这样不欺骗自己的良知,那么他的意念就可以变得真实无妄了。然而要想正确运用自己的良知,这怎能是恍惚而空洞无物的说辞呢?必然是有其实在内容的。所以说道,不需要学习,它就能做到,因此我们称它为良知。它是天命赋予的属性,是我们心灵的本体,是自自然然灵昭明觉的那个主体。凡有意念产生,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没有不知道的。它是不是善念呢?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它是不是恶念呢?也唯有我们心中的良知自然知道。这是谁也无法给予他人的那种性体。
王阳明在此重点强调了人人皆有良知的理论:“所以说,虽然小人造作不善的行为,甚至达到无恶不作的地步,但当他见到君子时,也会不自在地掩盖自己的恶行,并极力地表白自己做的善事,由此可以看到,就是小人的良知也具有不容许他埋没的特质。今日若想辨别善恶以使意念变得真诚无妄,其关键只在于按照良知的判断去行事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善念产生时,人们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善的,如果此时不能真心诚意地去喜欢它,甚至反而背道而驰地去远离它,那么这就是把善当作恶,从而故意隐藏自己知善的良知了。而当一个恶念产生时,人们心中的良知就知道它是不善的,如果此时不能真心诚意地去讨厌它,甚或反而把它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那么这就是把恶当作善,从而故意隐藏自己知恶的良知了。像这样的话,那虽然说心里知道,但实际上跟不知道是一样的,那还怎么能够使意念变得真实无妄呢?”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格物”!
“大部分人对于良知所知的善意,没有不真诚地去喜欢的,对于良知所知的恶意,没有不真诚地去讨厌的,像这样不欺骗自己的良知,那么他的意念就可以变得真实无妄了。然而要想正确运用自己的良知,这怎能是恍惚而空洞无物的说辞呢?必然是有其实在内容的。所以说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4-03-08
“垢”与“不祥”。人的格局是被委屈撑大的。格局越大的人,思想越开放,态度越柔弱,意志也越坚定。格局越大,自我就越小,小到无我,就会全然利他。这不也是水的德行吗?《道德经》第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垢”与“不祥”。人的格局是被委屈撑大的。格局越大的人,思想越开放,态度越
管理类 / 日期:2024-03-07
天数会有所不同,触发订购的时间就会随之变化。订购量=最大库存量-当前库存量+到货周期×平均每日使用量假设现有物品A,仓库里存有最大库存量400件,每天使用量如表9-12所示,订购单发出后供应商(一级库或者厂商)会在第三天把货送到(订购当天是第一天),订购点是200件,即库存下降到200件时,触发订购。表9-12 定量不定时计算所得订购量9.4.2 针对单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