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来利润分享显然是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管理的实践》摘录

管理类 日期 2024-03-03
表面看来,利润分享显然是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从100年前开始,企业界已经在尝试推行利润分享制度,然而结果并不太振奋人心,大企业的施行效果尤其不理想。当企业获利高,员工也分得多时,这个计划广受员工欢迎。但是真正困难的是,必须说服员工因为企业随时都可能面临亏损的危险,所以必须把利润拿来发展他们未来的工作,强化未来的生计,而这是利润分享计划所做不到的。相反,依照一贯的利润分享方式(员工年终分红),员工认为企业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利(高利润),他们因此可能觉得公司获利是一件好事,甚至相信他们的工作绩效关系到年终可以拿到多大面额的支票(尽管实际状况可能连最大力支持利润分享制的员工,都难以打动)。不过,员工并不会因为利润分享制而了解利润的功能,不会明白对企业而言,利润是绝对必要的,否则就会面临亏损和经济衰退。利润分享也许缓和了原本的问题,而只要是能缓和这个问题的方案,都会受到欢迎。但至少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利润分享制还不能提供我们需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样,虽然普及股权分享制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利益,但是认为员工只不过因为拥有公司10股、25股或100股的股份,就会改变对利润的态度,也未免太天真了。员工之所以反对利润,在经济利益之下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乃是根源于员工对于个人目标必须屈从于企业缺乏人性的目标和规定所产生的反感。如果就员工拥有百分之百股权的公司及国营企业的经验看来,即使完全让员工分享股权,也不是办法。10年、20年后,美国上市公司大半的股份将直接或间接落入企业员工或他们的退休信托基金、投资信托基金、保险基金手中,但即使如此,也不会改变企业员工对于利润原则的抗拒。表面看来,利润分享显然是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从100年前开始,企业界已经在尝试推行利润分享制度,然而结果并不太振奋人心,大企业的施行效果尤其不理想。当企业获利高,员工也分得多时,这个计划广受员工欢迎。但是真正困难的是,必须说服员工因为企业随时都可能面临亏损的危险,所以必须把利润拿来发展他们未来的工作,强化未来的生计,而这是利润分享计划所做不到的。相反,依照一贯的利润分享方式(员工年终分红),员工认为企业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利(高利润),他们因此可能觉得公司获利是一件好事,甚至相信他们的工作绩效关系到年终可以拿到多大面额的支票(尽管实际状况可能连最大力支持利润分享制的员工,都难以打动)。不过,员工并不会因为利润分享制而了解利润的功能,不会明白对企业而言,利润是绝对必要的,否则就会面临亏损和经济衰退。利润分享也许缓和了原本的问题,而只要是能缓和这个问题的方案,都会受到欢迎。但至少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利润分享制还不能提供我们需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样,虽然普及股权分享制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利益,但是认为员工只不过因为拥有公司10股、25股或100股的股份,就会改变对利润的态度,也未免太天真了。员工之所以反对利润,在经济利益之下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乃是根源于员工对于个人目标必须屈从于企业缺乏人性的目标和规定所产生的反感。如果就员工拥有百分之百股权的公司及国营企业的经验看来,即使完全让员工分享股权,也不是办法。10年、20年后,美国上市公司大半的股份将直接或间接落入企业员工或他们的退休信托基金、投资信托基金、保险基金手中,但即使如此,也不会改变企业员工对于利润原则的抗拒。这些立意善良的认真尝试之所以无法奏效,可能是因为焦点偏离了员工的工作,然而在企业中,最与员工利害相关的还是工作。所以员工必须了解,他们的工作完全系于企业的利润,企业有利可图时,员工的工作才会更好、更有保障、更愉快。这些计划的目的都是希望借着让员工感觉像个“所有者”而接受利润的观念。然而工作才是员工在企业中真正拥有的东西,利润分享或股权分享都不是核心,只是附加品而已。

只要员工把获利当成企业的目的,他就会认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有基本的分歧,而且更加迷信“生产会创造利润”的传统说法,换言之,他坚信自己创造了利润。任何论点都无法让他看清“为使用而生产”及“为利润而生产”这种古老对比的谬误。但是如果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那么两者应该协调一致,毫无冲突。因为如果企业不销售产品,就不能提供工作机会。

或许在20世纪30年代,当IBM经营团队有感于应该负责维护员工的工作机会,而决定开发新市场时,他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线索。因为这个决定把利润从由员工供应但被公司夺走的东西,转变为由市场供应且公司和员工都同样需要的东西。员工因此认识到自己与公司其实休戚相关,双方都同样需要利润。

企业或许能充分运用利润分享制来加强有关雇用人力和收入的预测。的确,根据过去的经验,我认为在运用利润的所有方式中,员工可能最想要这种方式。但是在任何与员工分享利润的尝试中,这些都还是次要的,或许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对于维护员工的工作机会必须许下坚定的承诺,以及必须设法让企业的成功与员工的工作保障这些立意善良的认真尝试之所以无法奏效,可能是因为焦点偏离了员工的工作,然而在企业中,最与员工利害相关的还是工作。所以员工必须了解,他们的工作完全系于企业的利润,企业有利可图时,员工的工作才会更好、更有保障、更愉快。这些计划的目的都是希望借着让员工感觉像个“所有者”而接受利润的观念。然而工作才是员工在企业中真正拥有的东西,利润分享或股权分享都不是核心,只是附加品而已。

只要员工把获利当成企业的目的,他就会认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有基本的分歧,而且更加迷信“生产会创造利润”的传统说法,换言之,他坚信自己创造了利润。任何论点都无法让他看清“为使用而生产”及“为利润而生产”这种古老对比的谬误。但是如果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那么两者应该协调一致,毫无冲突。因为如果企业不销售产品,就不能提供工作机会。

或许在20世纪30年代,当IBM经营团队有感于应该负责维护员工的工作机会,而决定开发新市场时,他们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线索。因为这个决定把利润从由员工供应但被公司夺走的东西,转变为由市场供应且公司和员工都同样需要的东西。员工因此认识到自己与公司其实休戚相关,双方都同样需要利润。

企业或许能充分运用利润分享制来加强有关雇用人力和收入的预测。的确,根据过去的经验,我认为在运用利润的所有方式中,员工可能最想要这种方式。但是在任何与员工分享利润的尝试中,这些都还是次要的,或许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对于维护员工的工作机会必须许下坚定的承诺,以及必须设法让企业的成功与员工的工作保障之间,建立直接而明显的关系。

但基本上,这种方式是健全而有效的,显示出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其实是一体的,管理层在追求企业利益时,同时也满足了员工的利益;管理层自认是为员工创造就业机会和捍卫工作的人。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显示,对于员工和他的工作而言,利润都是绝对必要的。

显然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描绘出一些粗略的方法,但还不是很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做。毕竟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在经济上有了基本的领悟,知道员工应该看清楚,为了自身利益着想,他们不该问:“利润是不是太高了?”而应该问:“利润够高了吗?”员工无法从“经济教育”中学到这个观念——即使是真正的经济教育,而不仅仅是宣传,也无法教导他们这点。必须由管理者采取明确的行动,让企业的目的和员工的目的趋于一致,同时建立起双方互惠的关系和对充足利润的共同依赖,才是根本之道。之间,建立直接而明显的关系。

但基本上,这种方式是健全而有效的,显示出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其实是一体的,管理层在追求企业利益时,同时也满足了员工的利益;管理层自认是为员工创造就业机会和捍卫工作的人。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显示,对于员工和他的工作而言,利润都是绝对必要的。

显然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描绘出一些粗略的方法,但还不是很清楚究竟应该怎么做。毕竟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在经济上有了基本的领悟,知道员工应该看清楚,为了自身利益着想,他们不该问:“利润是不是太高了?”而应该问:“利润够高了吗?”员工无法从“经济教育”中学到这个观念——即使是真正的经济教育,而不仅仅是宣传,也无法教导他们这点。必须由管理者采取明确的行动,让企业的目的和员工的目的趋于一致,同时建立起双方互惠的关系和对充足利润的共同依赖,才是根本之道。第25章 主管

主管是“管理员工”的吗——为什么主管必须要成为管理人员——主管的职责是什么——主管的两项工作——今天的混乱状况——缩减主管管辖的人员数目是错误的选择——主管需要什么——主管的工作目标——主管与工人的提升机会——主管的管理现状——主管的职责是什么——更需要的是经理,而不是主管

第一线主管并非“管理员工的管理者”。无论是设计工作、组织人力来完成工作、适当的激励措施、员工与企业的经济关系,或组织的精神、原则和实务,都不是由主管决定的,甚至也不太受主管的影响,而是由公司高层所发动的,同时员工很清楚这个状况。即使是最优秀的主管都无法取代糟糕的员工管理原则和实际做法。今天许多管理者喜欢在口头上过度强调主管的重要性,这种做法可能有害,因为有时候管理层误以为他们因此可以卸下管理员工的责任,只要张口督促主管把工作做好就成了。

不过,第一线主管(不管称他们为“领班”“组长”或“科长”都好)能帮助管理层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创造最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能力取决于主管的规划能力,员工的工作绩效究竟是卓越还是平庸,也要视主管在培训员工和安排职务上的表现而定。第25章 主管

主管是“管理员工”的吗——为什么主管必须要成为管理人员——主管的职责是什么——主管的两项工作——今天的混乱状况——缩减主管管辖的人员数目是错误的选择——主管需要什么——主管的工作目标——主管与工人的提升机会——主管的管理现状——主管的职责是什么——更需要的是经理,而不是主管

第一线主管并非“管理员工的管理者”。无论是设计工作、组织人力来完成工作、适当的激励措施、员工与企业的经济关系,或组织的精神、原则和实务,都不是由主管决定的,甚至也不太受主管的影响,而是由公司高层所发动的,同时员工很清楚这个状况。即使是最优秀的主管都无法取代糟糕的员工管理原则和实际做法。今天许多管理者喜欢在口头上过度强调主管的重要性,这种做法可能有害,因为有时候管理层误以为他们因此可以卸下管理员工的责任,只要张口督促主管把工作做好就成了。

不过,第一线主管(不管称他们为“领班”“组长”或“科长”都好)能帮助管理层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创造最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能力取决于主管的规划能力,员工的工作绩效究竟是卓越还是平庸,也要视主管在培训员工和安排职务上的表现而定。第一线主管必须好好安排工作进度,让工作能够平稳地进行。他必须确保员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设备、合理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能和同事一起在有组织的团队中工作。他也须负责让员工具有工作意愿和能力。他必须为自己所督导的小组设定工作目标,但目标必须以企业整体目标为依据,同时根据小组目标和每位小组成员一起发展出各自的绩效目标。他还必须承担起安排职务的主要责任,并且应该负责在第一线发掘团队成员的领导潜力。

今天的混乱状况

上面提到的这些要求,要比今天企业所提出的对主管的要求低得多。企业的种种要求只有无所不能的天才才办得到。我们甚至还没有提到辅导员工、传授经济观念或代表管理层向员工说明事情等事项,这些事情应该是由位居要津的干才来负责的重要职务。

主管的职务设计多半不符合这些要求,因为在过去,主管的工作内容并没有经过合理的设计,甚至没有经过周详的思考。至少在美国的企业,主管的工作内容可以说是一盘大杂烩,几十年来一直变来变去。每个人都知道,或自称他知道主管应该做哪些工作。他应该负责收发文件、填写表格;也应该在工作团队中担任技术高手或师傅,或对工具和设备了如指掌;他还应该扮演领导人的角色。而且上述的每一项工作,他都应该做得尽善尽美,而他的年薪只有4000美元。

更糟的是,管理层一方面宣扬主管的首要职责是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却看他们有没有保持良好的工作记录来决定升迁。难怪当少数学者试图研究主管的工作内容时,发现主管总是忙得团团转,手上同时第一线主管必须好好安排工作进度,让工作能够平稳地进行。他必须确保员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设备、合理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能和同事一起在有组织的团队中工作。他也须负责让员工具有工作意愿和能力。他必须为自己所督导的小组设定工作目标,但目标必须以企业整体目标为依据,同时根据小组目标和每位小组成员一起发展出各自的绩效目标。他还必须承担起安排职务的主要责任,并且应该负责在第一线发掘团队成员的领导潜力。

今天的混乱状况

上面提到的这些要求,要比今天企业所提出的对主管的要求低得多。企业的种种要求只有无所不能的天才才办得到。我们甚至还没有提到辅导员工、传授经济观念或代表管理层向员工说明事情等事项,这些事情应该是由位居要津的干才来负责的重要职务。

主管的职务设计多半不符合这些要求,因为在过去,主管的工作内容并没有经过合理的设计,甚至没有经过周详的思考。至少在美国的企业,主管的工作内容可以说是一盘大杂烩,几十年来一直变来变去。每个人都知道,或自称他知道主管应该做哪些工作。他应该负责收发文件、填写表格;也应该在工作团队中担任技术高手或师傅,或对工具和设备了如指掌;他还应该扮演领导人的角色。而且上述的每一项工作,他都应该做得尽善尽美,而他的年薪只有4000美元。

更糟的是,管理层一方面宣扬主管的首要职责是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却看他们有没有保持良好的工作记录来决定升迁。难怪当少数学者试图研究主管的工作内容时,发现主管总是忙得团团转,手上同时

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4-03-03
上司:“哦,那我一会儿给你讲讲吧。”只要上司像这样对下属没自信的部分表示支持,就能让下属拥有积极的心态。7.让优秀员工多干一点儿要强调“一起”下面讲一个我以前当销售经理时的小故事。当时,那个月的销售日还剩三天,销售额目标达成率为90%。若是不能全额实现目标,当月的业绩可就不好看了。截至当天,在所有十一名成员中,只有两人完成了目标,其中一人作为新人,已经做到了
管理类 / 日期:2024-03-03
导在内的其他人则扮演询问者的角色,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和核实。这个方式考验了“述职人”,他们必须详尽地阐明自己的想法,并且需要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深谋远虑。尽管这的确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毕竟没有人愿意被不断问询,但在这个过程中,很明显团队内部的关系不会因此受到影响。在这个会议程序之后,团队的领导者告诉我们,这个新奇且必需的学习社群并不是从他上一份工作中继承

推荐列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