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按照这种错误的逻辑,企业为提高领导力,只能更依靠外部招聘,进入恶性循环。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点。按照这种错误的逻辑,企业为提高领导力,只能更依靠外部招聘,进入恶性循环。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理解领导动力飞轮
麦肯锡在2015年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通过对近20万人的调研,研究常见的20项领导力素质对组织和业务结果的影响。结论是:20项素质类型中的4种最重要,可以解释领导力出众和欠佳的组织之间约90%的差距。这四种素质分别是支持他人、以极强的结果导向来经营、寻找不同观点、有效解决问题。
那么,这份基于大样本研究的结果,是否恰好揭示了领导力的秘密?通过长期的观察、对照、思考和实践,我认为是的,至少在没有更好的模型之前。这四种素质具有第一性原理的特点,是众多领导力素质的来源,可观察、可解释、可练习、可提升。我把这四种素质的文字描述稍做调整后,称之为领导力源素质,他们构成了具有生命力的“领导动力飞轮”。
这四种源素质是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成就他人(见图11-1)。其中,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是领导动力飞轮的旋转部分,而成就他人是飞轮的主轴,让飞轮有自己的价值定位。这四个部分互相强化,持续练习就可以提升个人领导能力。拼图式领导力模型使用的素质,可以称为表层素质,是在飞轮驱动下由内及外生长出来的,也会自然改善。这种“自然”,来自人的心、脑、体之间生来就有的自我协调能力。理解领导动力飞轮
麦肯锡在2015年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通过对近20万人的调研,研究常见的20项领导力素质对组织和业务结果的影响。结论是:20项素质类型中的4种最重要,可以解释领导力出众和欠佳的组织之间约90%的差距。这四种素质分别是支持他人、以极强的结果导向来经营、寻找不同观点、有效解决问题。
那么,这份基于大样本研究的结果,是否恰好揭示了领导力的秘密?通过长期的观察、对照、思考和实践,我认为是的,至少在没有更好的模型之前。这四种素质具有第一性原理的特点,是众多领导力素质的来源,可观察、可解释、可练习、可提升。我把这四种素质的文字描述稍做调整后,称之为领导力源素质,他们构成了具有生命力的“领导动力飞轮”。
这四种源素质是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成就他人(见图11-1)。其中,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是领导动力飞轮的旋转部分,而成就他人是飞轮的主轴,让飞轮有自己的价值定位。这四个部分互相强化,持续练习就可以提升个人领导能力。拼图式领导力模型使用的素质,可以称为表层素质,是在飞轮驱动下由内及外生长出来的,也会自然改善。这种“自然”,来自人的心、脑、体之间生来就有的自我协调能力。图11-1 领导动力飞轮
领导者从管理自己、管理团队到管理大组织,复杂度呈指数级增加,而领导动力飞轮由于建立在深层、稳定、互相强化的一组能力上,让领导力也能以指数级的方式发展。只有用指数级增长的领导力,才图11-1 领导动力飞轮
领导者从管理自己、管理团队到管理大组织,复杂度呈指数级增加,而领导动力飞轮由于建立在深层、稳定、互相强化的一组能力上,让领导力也能以指数级的方式发展。只有用指数级增长的领导力,才能驾驭指数级增长的管理复杂度,让企业家和领导者在角色转换中从容自得。
领导动力飞轮的四种源素质,与敏捷组织所强调的现时现地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深度匹配,是敏捷组织得以运行的动力来源。
我把这个模型称为领导动力飞轮,而不是领导力飞轮,是因为它解决的是领导力“如何做”的问题,而不只限于“是什么”的问题,是动力学思维而不是静态思维。用静态思维理解一个问题容易导致机械化、理想化,知易行难;而动力学思维是解决如何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问题,必须要能产生行动。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领导力的核心,这个观点不证自明。带领团队打胜仗,解决他人解决不了的难题,永远是领导者的核心价值所在。
我们常把解决问题当成一种结果,如“不能光说不练,一定要解决问题”。实际上,解决问题是一套方法论,解决问题能力是如何使用方法论来实现结果的能力。不能持续重复的能力只是运气,而职业选手与业余选手的差距就在于稳定性。以麦肯锡七步法为代表的通用方法论,可用来解决很多类型的问题,其底层是结构化思维和系统思维,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建立假想然后证明或证伪、在过程中平衡收益和成本,然后形成解决方案。这类通用方法论也在不断创新,比如解决高度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方法等。能驾驭指数级增长的管理复杂度,让企业家和领导者在角色转换中从容自得。
领导动力飞轮的四种源素质,与敏捷组织所强调的现时现地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深度匹配,是敏捷组织得以运行的动力来源。
我把这个模型称为领导动力飞轮,而不是领导力飞轮,是因为它解决的是领导力“如何做”的问题,而不只限于“是什么”的问题,是动力学思维而不是静态思维。用静态思维理解一个问题容易导致机械化、理想化,知易行难;而动力学思维是解决如何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问题,必须要能产生行动。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领导力的核心,这个观点不证自明。带领团队打胜仗,解决他人解决不了的难题,永远是领导者的核心价值所在。
我们常把解决问题当成一种结果,如“不能光说不练,一定要解决问题”。实际上,解决问题是一套方法论,解决问题能力是如何使用方法论来实现结果的能力。不能持续重复的能力只是运气,而职业选手与业余选手的差距就在于稳定性。以麦肯锡七步法为代表的通用方法论,可用来解决很多类型的问题,其底层是结构化思维和系统思维,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建立假想然后证明或证伪、在过程中平衡收益和成本,然后形成解决方案。这类通用方法论也在不断创新,比如解决高度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方法等。专业方法论是在通用方法论基础上建立的细分,如六西格玛方法是针对标准化重复类工作优化的专业方法论。但如果使用范围超出其专业边界,就会产生问题,比如,2002年通用电气老将麦克纳尼去以创新见长的3M公司担任CEO,全面推行六西格玛方法(包括研发职能),最后导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在五年内从33%降到20%,削弱了3M公司的创新能力。
随着领导者的成长,会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变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美国芯片制造商AMD的CEO苏姿丰(Lisa Su),2014年开始担任一把手,几年间把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扭转为成长和盈利双高的企业,股价从不到2美元增长到接近60美元,她在2019年成为全美薪酬最高的CEO。在问到她自己作为领导者的特点时,她说:“我的特点是有决心,只要全力投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1]
把任何难题都看成可以去定义、分析、解决的问题,不断练习精进,就可以慢慢把这个过程变成下意识的习惯,并乐在其中。
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经常被解读成根据业绩进行奖惩,使命必达,但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
结果导向有两层意思。一是以终为始,先对未来有想象、有愿景,定下未来要实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审视当前的状况,然后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从当下到未来的路径图和资源需求。这其实就是定策专业方法论是在通用方法论基础上建立的细分,如六西格玛方法是针对标准化重复类工作优化的专业方法论。但如果使用范围超出其专业边界,就会产生问题,比如,2002年通用电气老将麦克纳尼去以创新见长的3M公司担任CEO,全面推行六西格玛方法(包括研发职能),最后导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在五年内从33%降到20%,削弱了3M公司的创新能力。
随着领导者的成长,会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变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美国芯片制造商AMD的CEO苏姿丰(Lisa Su),2014年开始担任一把手,几年间把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扭转为成长和盈利双高的企业,股价从不到2美元增长到接近60美元,她在2019年成为全美薪酬最高的CEO。在问到她自己作为领导者的特点时,她说:“我的特点是有决心,只要全力投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1]
把任何难题都看成可以去定义、分析、解决的问题,不断练习精进,就可以慢慢把这个过程变成下意识的习惯,并乐在其中。
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经常被解读成根据业绩进行奖惩,使命必达,但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
结果导向有两层意思。一是以终为始,先对未来有想象、有愿景,定下未来要实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审视当前的状况,然后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从当下到未来的路径图和资源需求。这其实就是定策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4-02-01
此,封闭式问题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面试官想要得到的,这就是面试时感觉“不错”,录用后却感觉“很错”的缘由。封闭式问题限定了应聘者回答的思路,给了应聘者选择答案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但不能收集到应聘者更多实际的信息。而开放式问题能给应聘者充足的思考空间,能够得到关于应聘者思维过程更全面的信息。封闭式问题可以使用,但应该控制其使用的频率及场景。一般来说,可以在
管理类 / 日期:2024-02-01
高度不确定环境时采取的积极应对、塑造未来的打法。战略和执行的知行合一,意味着“执行即战略,战略即执行”,即真正的战略一定是可执行的、也只有正在执行的行动才体现企业的实际战略。执行战略时,如果阶段性结果与预期不一致,就需要反思长期战略和关键假设,并再次迭代战略。传统的年度刷新、半年回顾的机械做法不再适用,因为外部变化并不以年度或半年的频率发生。对未来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