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之梦宝丽来的使命与同行一样宝丽来也有......《竞争优势》摘录

管理类 日期 2024-01-29
兰德之梦:宝丽来的使命

与同行一样,宝丽来也有自己的使命。宝丽来由埃德温·兰德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最初生产偏振滤光镜,但兰德感受到了一次成像技术的市场需要,正如他在1981年接受采访时所说:“工业的使命就是感受人类的深层需求,并用科技实现它,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理念。”兰德希望用一次成像技术来实现“联结”彼此这一人类需求,这个目标从一开始就非常坚定:自1947年涉足一次成像领域起,宝丽来始终专注于这一细分市场,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次成像这个篮子里。

宝丽来兰德相机是其首款一次成像产品,重5磅,售价90美元,可以在60秒内印出解析度尚可的深褐色相片。这款相机使得宝丽来成功地在业余摄影领域立足,并成为一次成像相机和胶卷的垄断者。最初人们购买该产品是出于新鲜,但宝丽来知道若想要进一步发展,就不能只满足于粗糙的深褐色相片,于是开始投资于研发并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1948年起,宝丽来相机和胶卷陆续得到改进:相机组装和操作方式更加便捷;相机更加自动化且简单易用,甚至使用了声呐对焦;褐色相片改进为黑白甚至彩色相片;成像速度提高,黑白相片成像速度由1分钟缩短为10秒;图像解析度提高;原来处理不便的负片废料得以消除;原先烦琐的手工上膜步骤得以省去。1975年,宝丽来的一次成像技术已是业界翘楚。

兰德对一次成像的专注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见图13-1)。宝丽来的销售收入从1950年的600万美元增至1960年的9800万美元,再到兰德之梦:宝丽来的使命

与同行一样,宝丽来也有自己的使命。宝丽来由埃德温·兰德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最初生产偏振滤光镜,但兰德感受到了一次成像技术的市场需要,正如他在1981年接受采访时所说:“工业的使命就是感受人类的深层需求,并用科技实现它,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理念。”兰德希望用一次成像技术来实现“联结”彼此这一人类需求,这个目标从一开始就非常坚定:自1947年涉足一次成像领域起,宝丽来始终专注于这一细分市场,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次成像这个篮子里。

宝丽来兰德相机是其首款一次成像产品,重5磅,售价90美元,可以在60秒内印出解析度尚可的深褐色相片。这款相机使得宝丽来成功地在业余摄影领域立足,并成为一次成像相机和胶卷的垄断者。最初人们购买该产品是出于新鲜,但宝丽来知道若想要进一步发展,就不能只满足于粗糙的深褐色相片,于是开始投资于研发并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1948年起,宝丽来相机和胶卷陆续得到改进:相机组装和操作方式更加便捷;相机更加自动化且简单易用,甚至使用了声呐对焦;褐色相片改进为黑白甚至彩色相片;成像速度提高,黑白相片成像速度由1分钟缩短为10秒;图像解析度提高;原来处理不便的负片废料得以消除;原先烦琐的手工上膜步骤得以省去。1975年,宝丽来的一次成像技术已是业界翘楚。

兰德对一次成像的专注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见图13-1)。宝丽来的销售收入从1950年的600万美元增至1960年的9800万美元,再到1970年的4.2亿美元,并于1975年超过8亿美元。宝丽来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营业利润增长得更快,后由于研发费用攀升,营业利润持续下降,直到1975年止跌回升。

图13-1 1950~1975年宝丽来的销售收入与营业利润

稳定的高增长与持续的高利润使宝丽来成为华尔街的宠儿。彼时,宝丽来的市值是账面净值和销售收入的数倍,成为20世纪60年代末最受欢迎的“漂亮50”组合的核心成员,人们都坚信其价值不会被经济波动与市场竞争影响。然而就像“漂亮50”的其他成员一样,宝丽来的股价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暴跌,好在此前数次的高位增发(如1969年增发1亿美元)已经稳住了其财务状况。截至1975年1970年的4.2亿美元,并于1975年超过8亿美元。宝丽来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营业利润增长得更快,后由于研发费用攀升,营业利润持续下降,直到1975年止跌回升。

图13-1 1950~1975年宝丽来的销售收入与营业利润

稳定的高增长与持续的高利润使宝丽来成为华尔街的宠儿。彼时,宝丽来的市值是账面净值和销售收入的数倍,成为20世纪60年代末最受欢迎的“漂亮50”组合的核心成员,人们都坚信其价值不会被经济波动与市场竞争影响。然而就像“漂亮50”的其他成员一样,宝丽来的股价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暴跌,好在此前数次的高位增发(如1969年增发1亿美元)已经稳住了其财务状况。截至1975年底,宝丽来账上有1.8亿美元的现金和仅仅1200万美元的债务。

彼时宝丽来的经济地位源自兰德的天才想法、大量的研发投入及垄断一次成像领域共同造就的技术优势。1962~1971年,宝丽来的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平均超过7%且持续增长;1962~1975年,企业研发投入总计达6亿美元,积累了大量的相机与胶片专利。如兰德所说:“生存的唯一保障是卓越表现,而卓越表现的唯一保障是专利。”大量的专利使宝丽来得以维持其在一次成像领域的独有地位,更不必说还有专利体现不出来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宝丽来最初曾将相机制造业务外包,且从柯达购买负片材料。随着产品性能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趋复杂,基于保质和保密的动机,1969年宝丽来已基本叫停外包模式,哪怕不太敏感的生产程序也都由企业自行完成。

宝丽来的营销手段是值得商榷的,其新产品始终沿用早期的销售模式:初代产品又贵又笨,因此销量寥寥,直到提质降价才销量大增,但每每此时企业便推出新品。新旧相机的底片又不兼容,结果销量遇到瓶颈,又得等再一轮提质降价,如此循环往复。纵观其史,宝丽来从来没有采用过“低价相机获客+复购胶片获利”的策略。

20世纪60年代末,宝丽来的初代相机终于获得市场认同,其即刻开始研制全新的相机与胶片。1963年,宝丽来新推出的彩色相片扭转了销量的下滑势头,但仅6个月后新一代的彩色与黑白双模式相机便问世了:新的盒装胶片比原来的胶卷更方便,但要求配合新型相机使用;新型Colorpack相机售价100美元,最初一如既往地销售低迷,底,宝丽来账上有1.8亿美元的现金和仅仅1200万美元的债务。

彼时宝丽来的经济地位源自兰德的天才想法、大量的研发投入及垄断一次成像领域共同造就的技术优势。1962~1971年,宝丽来的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平均超过7%且持续增长;1962~1975年,企业研发投入总计达6亿美元,积累了大量的相机与胶片专利。如兰德所说:“生存的唯一保障是卓越表现,而卓越表现的唯一保障是专利。”大量的专利使宝丽来得以维持其在一次成像领域的独有地位,更不必说还有专利体现不出来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宝丽来最初曾将相机制造业务外包,且从柯达购买负片材料。随着产品性能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趋复杂,基于保质和保密的动机,1969年宝丽来已基本叫停外包模式,哪怕不太敏感的生产程序也都由企业自行完成。

宝丽来的营销手段是值得商榷的,其新产品始终沿用早期的销售模式:初代产品又贵又笨,因此销量寥寥,直到提质降价才销量大增,但每每此时企业便推出新品。新旧相机的底片又不兼容,结果销量遇到瓶颈,又得等再一轮提质降价,如此循环往复。纵观其史,宝丽来从来没有采用过“低价相机获客+复购胶片获利”的策略。

20世纪60年代末,宝丽来的初代相机终于获得市场认同,其即刻开始研制全新的相机与胶片。1963年,宝丽来新推出的彩色相片扭转了销量的下滑势头,但仅6个月后新一代的彩色与黑白双模式相机便问世了:新的盒装胶片比原来的胶卷更方便,但要求配合新型相机使用;新型Colorpack相机售价100美元,最初一如既往地销售低迷,直到1年内低价版本问世才开始回暖,到1969年被市场广泛接受时已降价至29.95美元。

此时宝丽来又在策划下一代产品SX-70,一款被兰德视为大步迈向一次成像终极形态的产品:SX-70的胶片盒中装有电池,自动对焦和内置闪光灯大大提升了相片解析度和色彩。只要按下快门,相机即可完成拍摄并开始处理相片,接着胶片盒中的电池便能驱动马达将显影后的相片印出。

SX-70在1972年问世时照例销售不佳:首款机型售价高达180美元,是当时主打产品Colorpack的6倍;相机及胶片盒质量很不稳定,电池问题很大。直到3~4年后,大幅降价的新型SX-70才使销量止跌回升。1976年,SX-70相机的全球拥有量仅200万部,而结构更简单的Colorpack则达到了2500万部。

宝丽来与经销商的关系也不利于其销售,企业很少顾及批发和零售等环节的利益。宝丽来自创立便建立了覆盖专卖、百货、超市甚至药店的广泛渠道,但从不控制产品的零售价,在推出新机型时将消化旧机库存的压力全推给经销商,以至于两者关系紧张,冲突频频。在兰德看来,客户才是上帝,而在成功的广告宣传下,宝丽来已是一次成像的代名词。

宝丽来的优势

在1975年的时点上,宝丽来在一次成像领域的竞争优势非常大:宝丽来在1976年之前完全垄断着一次成像领域,所有的相机和胶片均由其生产,客户别无选择,其市场份额1947~1975年稳定在直到1年内低价版本问世才开始回暖,到1969年被市场广泛接受时已降价至29.95美元。

此时宝丽来又在策划下一代产品SX-70,一款被兰德视为大步迈向一次成像终极形态的产品:SX-70的胶片盒中装有电池,自动对焦和内置闪光灯大大提升了相片解析度和色彩。只要按下快门,相机即可完成拍摄并开始处理相片,接着胶片盒中的电池便能驱动马达将显影后的相片印出。

SX-70在1972年问世时照例销售不佳:首款机型售价高达180美元,是当时主打产品Colorpack的6倍;相机及胶片盒质量很不稳定,电池问题很大。直到3~4年后,大幅降价的新型SX-70才使销量止跌回升。1976年,SX-70相机的全球拥有量仅200万部,而结构更简单的Colorpack则达到了2500万部。

宝丽来与经销商的关系也不利于其销售,企业很少顾及批发和零售等环节的利益。宝丽来自创立便建立了覆盖专卖、百货、超市甚至药店的广泛渠道,但从不控制产品的零售价,在推出新机型时将消化旧机库存的压力全推给经销商,以至于两者关系紧张,冲突频频。在兰德看来,客户才是上帝,而在成功的广告宣传下,宝丽来已是一次成像的代名词。

宝丽来的优势

在1975年的时点上,宝丽来在一次成像领域的竞争优势非常大:宝丽来在1976年之前完全垄断着一次成像领域,所有的相机和胶片均由其生产,客户别无选择,其市场份额1947~1975年稳定在100%;同时其回报率也异常高,1969~1975年税前投入资本回报率平均为42%,无疑远高于资本成本,不过自1966年触及高峰75%后开始下降,1970~1975年的平均值只有20%(见图13-2)。

图13-2 宝丽来的税前投入资本回报率(1960~1975年)

税前投入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显然不是因为竞争,毕竟那会儿还没有竞争对手出现,真正的原因在于兰德的偏好和SX-70机型的研发:不断增加的研发费用和SX-70开发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降低了当期税前投入资本回报率,且直到1975年新产品还没能卖出预期的业绩。20世纪70年代,宝丽来的税前投入资本回报率不及从前,这鲜明地反映出兰德对于财务表现实在没什么兴趣。这在当时对宝丽来的100%;同时其回报率也异常高,1969~1975年税前投入资本回报率平均为42%,无疑远高于资本成本,不过自1966年触及高峰75%后开始下降,1970~1975年的平均值只有20%(见图13-2)。

图13-2 宝丽来的税前投入资本回报率(1960~1975年)

税前投入资本回报率的下降显然不是因为竞争,毕竟那会儿还没有竞争对手出现,真正的原因在于兰德的偏好和SX-70机型的研发:不断增加的研发费用和SX-70开发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降低了当期税前投入资本回报率,且直到1975年新产品还没能卖出预期的业绩。20世纪70年代,宝丽来的税前投入资本回报率不及从前,这鲜明地反映出兰德对于财务表现实在没什么兴趣。这在当时对宝丽来的

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4-01-29
析,最终确定自身品牌价值的组合模式,继而设计有效的品牌宣传系统,比如品牌宣传语、VI品牌形象、产品手册及宣传单,等等。此时,企业就可以把自身的竞争力优势逐渐转化为品牌的“胜势”。如果企业家能够在前期做好竞争力的基础建设,完成“守正”的过程,再通过品牌的梳理和准备形成“出奇”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就能够形成品牌的核心优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市场开发,成功的概
管理类 / 日期:2024-01-29
少)。说些让人感到不快的话,许多创业者的资金支持中有一部分或全部都来自有钱的父母,身为投资银行家的妻子或丈夫,或者类似的投资者。有的人很不幸,没能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也没能和有钱人结婚。对他们来说,当然还有天使投资或者风险投资,可是据贝尔德在书中所说,这笔钱大多都会被有“对的”背景的特定小团体成员拿走,尤其是那些出身于“对的”大学的年轻高加索或亚洲男性。的确,

推荐列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