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t/56
对话的不可预测性能锻炼大脑
人在说话的时候,是大脑中颞叶皮质联合区的联想记忆系统在发挥作用。颞叶是掌管记忆的重要脑区域,人的记忆就存储在那里。额叶会通过控制存储的联想记忆获取对话所需的信息。
通过将繁杂的信息变为话题,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地提取被存储于颞叶中的网络化的记忆。所谓闲谈,指的就是现场创建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才能够强化大脑实时管理对话的机能。
此外,后续的对话会如何进展,在场的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因此,闲谈还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闲谈——没有剧本可以参考。我们无法预知对方接下来会说什么,对于对方所说的话自己会做出什么反应,不到那一刻自己也不知道。反之,就算是自己所说的话,我们也猜不透对方下一句会说什么。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可预测性,所以只有学会如何应对,大脑才能真正得到锻炼。
在对话中,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双方的反应都是未知的,所以出现这种不可预测性的概率非常大。也就是说,第一次谈话的对象,极有可能会为你带来你从未听过的信息。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初次见面的人的机会是有Poit/56
对话的不可预测性能锻炼大脑
人在说话的时候,是大脑中颞叶皮质联合区的联想记忆系统在发挥作用。颞叶是掌管记忆的重要脑区域,人的记忆就存储在那里。额叶会通过控制存储的联想记忆获取对话所需的信息。
通过将繁杂的信息变为话题,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地提取被存储于颞叶中的网络化的记忆。所谓闲谈,指的就是现场创建对话的过程,因此我们才能够强化大脑实时管理对话的机能。
此外,后续的对话会如何进展,在场的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因此,闲谈还充满了不可预测性。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闲谈——没有剧本可以参考。我们无法预知对方接下来会说什么,对于对方所说的话自己会做出什么反应,不到那一刻自己也不知道。反之,就算是自己所说的话,我们也猜不透对方下一句会说什么。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可预测性,所以只有学会如何应对,大脑才能真正得到锻炼。
在对话中,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双方的反应都是未知的,所以出现这种不可预测性的概率非常大。也就是说,第一次谈话的对象,极有可能会为你带来你从未听过的信息。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初次见面的人的机会是有限的。假如你是一名公司职员,每天都去同一家公司上班,在同一个部门工作,那么遇到新人的概率就相对较小。
难道这样的生活就不存在不可预测性吗?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对话之中隐含着大量的我们无法预料的事情。因此,只要与人对话,就一定会存在其不可预测性,即使对方并不是自己第一次见。
即使是自己很熟悉的人,如果能认真倾听对方说话,留意话中的每一个词,仔细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或许在不经意间能够在最熟悉的人身上看到崭新的一面。
即便不可预测性微乎其微,对大脑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发现,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通过这样的方式应对不可预测性,大脑自然而然也会得到锻炼。
仔细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限的。假如你是一名公司职员,每天都去同一家公司上班,在同一个部门工作,那么遇到新人的概率就相对较小。
难道这样的生活就不存在不可预测性吗?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对话之中隐含着大量的我们无法预料的事情。因此,只要与人对话,就一定会存在其不可预测性,即使对方并不是自己第一次见。
即使是自己很熟悉的人,如果能认真倾听对方说话,留意话中的每一个词,仔细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或许在不经意间能够在最熟悉的人身上看到崭新的一面。
即便不可预测性微乎其微,对大脑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发现,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通过这样的方式应对不可预测性,大脑自然而然也会得到锻炼。
仔细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Poit/57
朋友太多,人际关系质量也会下降
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 Dubar)提出了一个叫作“邓[21]巴数字”(Dubar's umber)的概念,也叫150定律。所谓的邓巴数字,是指每个人与其能够保持稳定人际关系的人数的上限。邓巴数字的范围大概在100~230人之间,平均为150人。
邓巴在研究猴群的大小时发现,大脑皮质的大小和族群的大小有关系。灵长类要想组成一个族群,需要相互间进行梳理毛发这样的亲密交流。而要维持这样亲密的关系则受到大脑皮质大小的制约。
对人类而言,可以用语言代替梳理毛发,进行亲密的交流。比起梳理毛发,用语言进行交流更容易。因此,与其他灵长类相比,人类能够做到把群体的规模扩大。即便如此,要想与每个人都能保持亲密关系,150人是一个极限。
我因为工作关系遇到了很多人,也结识了很多人。脸书(Facebook)上的好友列表里有200人左右,关注我的推特的人有4000多人,早就已经超过了邓巴数字。所以好友列表里的人和关注者的情况,我不可能全都掌握。
我经常主动保持联系的人,大概也就150个。所以,无论是社交网络上的朋友还是现实中的朋友,我认为都有这样一个上限。因此,Poit/57
朋友太多,人际关系质量也会下降
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 Dubar)提出了一个叫作“邓[21]巴数字”(Dubar's umber)的概念,也叫150定律。所谓的邓巴数字,是指每个人与其能够保持稳定人际关系的人数的上限。邓巴数字的范围大概在100~230人之间,平均为150人。
邓巴在研究猴群的大小时发现,大脑皮质的大小和族群的大小有关系。灵长类要想组成一个族群,需要相互间进行梳理毛发这样的亲密交流。而要维持这样亲密的关系则受到大脑皮质大小的制约。
对人类而言,可以用语言代替梳理毛发,进行亲密的交流。比起梳理毛发,用语言进行交流更容易。因此,与其他灵长类相比,人类能够做到把群体的规模扩大。即便如此,要想与每个人都能保持亲密关系,150人是一个极限。
我因为工作关系遇到了很多人,也结识了很多人。脸书(Facebook)上的好友列表里有200人左右,关注我的推特的人有4000多人,早就已经超过了邓巴数字。所以好友列表里的人和关注者的情况,我不可能全都掌握。
我经常主动保持联系的人,大概也就150个。所以,无论是社交网络上的朋友还是现实中的朋友,我认为都有这样一个上限。因此,想增加朋友的数量,仅以数字多少为目标来建立人际关系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人的大脑能够同时处理的人数的极限也是150人左右。
为什么人的大脑能同时处理的人数是150人左右呢?因为如果超过了这个人数的话,人的大脑中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过于复杂而无法处理。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假设几个朋友约好了一起去吃饭。人都有区分哪些话题可以聊、哪些话题不能聊的判断能力,但是人数过多的话,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复杂,这个时候很难做出判断。
如果超出了邓巴数字的上限,就无法迅速做出“如果是这个人的话,谈这个话题比较合适”的判断,万一当场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不但会破坏气氛,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
朋友的数量也有上限。想增加朋友的数量,仅以数字多少为目标来建立人际关系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人的大脑能够同时处理的人数的极限也是150人左右。
为什么人的大脑能同时处理的人数是150人左右呢?因为如果超过了这个人数的话,人的大脑中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过于复杂而无法处理。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假设几个朋友约好了一起去吃饭。人都有区分哪些话题可以聊、哪些话题不能聊的判断能力,但是人数过多的话,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复杂,这个时候很难做出判断。
如果超出了邓巴数字的上限,就无法迅速做出“如果是这个人的话,谈这个话题比较合适”的判断,万一当场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不但会破坏气氛,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
朋友的数量也有上限。Poit/58
拓展人脉的关键,在于利用“弱联系”
琢磨别人的大脑在思考什么或者信仰什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是关系较为亲密的朋友,通过多年来的交往大致也能猜到对方在想什么。但是,如果是初次见面的人,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
即便是初次见面,如果是同一家公司的新同事,从一开始就有很多共同点可能还相对容易琢磨。反之,离自己的圈子越远的人,越难产生共鸣,更是让人难以琢磨。
但是有趣的是,有研究结果表明:离自己的圈子较远的人,反而能够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新的工作机会。离自己的圈子较远的人,换言之也就是和自己联系较弱的人。
这种微弱的人际关系被称为“弱联系”(weak ties),通常是指隶属于不同团体的人,只在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上交流过的人,有过一面或者几面之缘的人等,即那些关系并不亲密的人。
与之相对的,较强的人际关系则被称为“强联系”(strog ties)。强联系指的是由亲人、朋友、同事等生活中关系最密切的人所组成的具有强烈羁绊的人际关系。
那么,为什么和弱联系的人来往更容易得到工作机会呢?Poit/58
拓展人脉的关键,在于利用“弱联系”
琢磨别人的大脑在思考什么或者信仰什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是关系较为亲密的朋友,通过多年来的交往大致也能猜到对方在想什么。但是,如果是初次见面的人,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
即便是初次见面,如果是同一家公司的新同事,从一开始就有很多共同点可能还相对容易琢磨。反之,离自己的圈子越远的人,越难产生共鸣,更是让人难以琢磨。
但是有趣的是,有研究结果表明:离自己的圈子较远的人,反而能够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和新的工作机会。离自己的圈子较远的人,换言之也就是和自己联系较弱的人。
这种微弱的人际关系被称为“弱联系”(weak ties),通常是指隶属于不同团体的人,只在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上交流过的人,有过一面或者几面之缘的人等,即那些关系并不亲密的人。
与之相对的,较强的人际关系则被称为“强联系”(strog ties)。强联系指的是由亲人、朋友、同事等生活中关系最密切的人所组成的具有强烈羁绊的人际关系。
那么,为什么和弱联系的人来往更容易得到工作机会呢?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4-01-29
13 报告结果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报告结果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如何有效地使用沟通工具和技巧,将成果归功于团队的意义以及独自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沟通渠道越多,使用率越低在这个软件发达的时代(如上一章所述),网络、智能手机和其他各种通信工具应有尽有,开展项目时,沟通项目进展应该比以前方便多了。然而,对一些项目经理来说,情况恰恰相反。通信工具越来越多,报告对象的时间和
管理类 / 日期:2024-01-28
持续的定位之战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是大不相同的,有些企业是防御型的,有些企业是进攻型的,还有一些企业对外界发生的变化视而不见。一方采取的行动会影响到其他各方,这些竞争行为和回应行动也许会持续数年,带来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即使我们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定位方法,各种外部变化也可能让我们的定位很快过时,甚至在完全实施这个定位之前,就已经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