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逻辑和先后顺序的且绝不可颠倒错乱那么......《上下同欲》摘录

管理类 日期 2023-10-17
是有逻辑和先后顺序的,且绝不可颠倒错乱。

那么,自律到底都有哪些特征,在具体操作中又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呢?换句话说,“修行”这个事儿,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自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总体而言,自律这件事儿是一件“非舒适”的事情。理由很简单,任何“舒适”的事情,是用不着自律的。无须用到任何强制力,自己就会主动去做,并乐在其中。“非舒适”的事情则不然,这是需要一定强制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样的强制力分为两种,一种来自外部,一种来自内部。显然,自律的强制力来自内部,属于“自己强制自己”;反之,如果这样的强制力来自外部,就是典型的“他律”。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他律”的手段来达成自律的目的也是有可能的。举个例子,比如说立志健身的人每天都会在朋友圈“打卡”,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通过“他律”的形式强化自律,亦即通过他人的监督(包括来自朋友们的赞赏,都在事实上构成了“监督”),来实现自己“将健身坚持下去”的目的。关键在于,这种寻求外部强制力的行为,是自己主动发起的,而不是外人强制的,因此依然可以构成自律。

如果一件事情过于“不舒适”,人们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因此“修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自律的过程,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特征,亦即这种非舒适性必须逐次递减,而不能相反。用十个字来概括的话,这是一个“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过程。是有逻辑和先后顺序的,且绝不可颠倒错乱。

那么,自律到底都有哪些特征,在具体操作中又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呢?换句话说,“修行”这个事儿,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自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总体而言,自律这件事儿是一件“非舒适”的事情。理由很简单,任何“舒适”的事情,是用不着自律的。无须用到任何强制力,自己就会主动去做,并乐在其中。“非舒适”的事情则不然,这是需要一定强制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样的强制力分为两种,一种来自外部,一种来自内部。显然,自律的强制力来自内部,属于“自己强制自己”;反之,如果这样的强制力来自外部,就是典型的“他律”。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他律”的手段来达成自律的目的也是有可能的。举个例子,比如说立志健身的人每天都会在朋友圈“打卡”,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通过“他律”的形式强化自律,亦即通过他人的监督(包括来自朋友们的赞赏,都在事实上构成了“监督”),来实现自己“将健身坚持下去”的目的。关键在于,这种寻求外部强制力的行为,是自己主动发起的,而不是外人强制的,因此依然可以构成自律。

如果一件事情过于“不舒适”,人们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因此“修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自律的过程,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特征,亦即这种非舒适性必须逐次递减,而不能相反。用十个字来概括的话,这是一个“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过程。既然是“勉强”,那么发起自律的初期阶段,一定是非舒适的,而且这种非舒适的程度一定是最强烈的;然后,随着逐渐适应,逐渐养成习惯,非舒适的程度会逐次降低,变成一种相对“自然”的状态。进入“自然态”之后,是否会变得“舒适”了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这样的“自然态”,尽管确实会有“舒适”的成分存在,但其基本底色依然是“非舒适”的。这一点不会改变。反之,如果改变,那么“修行”和自律,也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成年人每天去公司上班,孩子每天去学校上学,这些都是典型的“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过程,换言之,都是典型的“修行”,典型的自律。只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

那么,上班也好,上学也罢,这些事情有没有舒适和愉悦的成分呢?当然有。如果没有的话,相信极少有人能够坚持下去。然而,这些事从根本上来讲,算得上一种令人舒适和愉悦的享受吗?

当然不算。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上班族和学生会如此渴望、如此享受“假期”这种事物,又或者哪怕偶尔生个病偷个懒儿,都会觉得是一件蛮幸运、蛮幸福的事儿了。

也许有人会有不同见解:你说得不对!那些极端享受工作过程的人,照样会需要假期,享受假期。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件“非舒适”的事情。

其实任何舒适的事走过头,都会带来较为强烈的非舒适感。因此既然是“勉强”,那么发起自律的初期阶段,一定是非舒适的,而且这种非舒适的程度一定是最强烈的;然后,随着逐渐适应,逐渐养成习惯,非舒适的程度会逐次降低,变成一种相对“自然”的状态。进入“自然态”之后,是否会变得“舒适”了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这样的“自然态”,尽管确实会有“舒适”的成分存在,但其基本底色依然是“非舒适”的。这一点不会改变。反之,如果改变,那么“修行”和自律,也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成年人每天去公司上班,孩子每天去学校上学,这些都是典型的“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的过程,换言之,都是典型的“修行”,典型的自律。只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

那么,上班也好,上学也罢,这些事情有没有舒适和愉悦的成分呢?当然有。如果没有的话,相信极少有人能够坚持下去。然而,这些事从根本上来讲,算得上一种令人舒适和愉悦的享受吗?

当然不算。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上班族和学生会如此渴望、如此享受“假期”这种事物,又或者哪怕偶尔生个病偷个懒儿,都会觉得是一件蛮幸运、蛮幸福的事儿了。

也许有人会有不同见解:你说得不对!那些极端享受工作过程的人,照样会需要假期,享受假期。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件“非舒适”的事情。

其实任何舒适的事走过头,都会带来较为强烈的非舒适感。因此要学会用自律去控制舒适的程度,以防物极必反。就好像玩手机,这件事本身是舒适的,可如果自己已经深度疲劳还不能停手,就是一种痛苦了。这时,强迫自己停手休息便是典型的自律,甚至是自救行为。尽管这一行为也绝对谈不上舒适(因为这就意味着要离开自己所钟爱的事物),可与“继续沉湎”所带来的疲劳与痛苦相比,“暂时抽离”所导致的失落感更容易忍受,也更可取。

可见,自律与“修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轻度非舒适”的状态。这种状态虽谈不上美好,却绝对可忍受,所以可长久、能坚持。

有人可能会说,人生苦短,理应及时行乐,为什么要把日子过得这么苦巴巴的呢?这不是自己虐待自己吗?

恭喜你,你抓到重点了。从本质上讲,这就是修行与自律的底色。为了方便理解,可以换一个词,磨炼。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做非舒适的事,忍受非舒适的过程,以此来磨炼意志,强大内涵,获得成长。

比如说健身,就是通过虐待肌肉来强大肌肉;成长,就是通过经受挫折来使自己更强大。没有虐待,便没有强壮;一如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一样。而自律,就是一个自己虐待自己的过程。只不过这种虐待的程度要可控、可忍受,方可长久,是为“修行”。

没错,渴望享受是人的本能。问题在于,这样的享受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这是一个“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的逻辑。不愿经历锻炼要学会用自律去控制舒适的程度,以防物极必反。就好像玩手机,这件事本身是舒适的,可如果自己已经深度疲劳还不能停手,就是一种痛苦了。这时,强迫自己停手休息便是典型的自律,甚至是自救行为。尽管这一行为也绝对谈不上舒适(因为这就意味着要离开自己所钟爱的事物),可与“继续沉湎”所带来的疲劳与痛苦相比,“暂时抽离”所导致的失落感更容易忍受,也更可取。

可见,自律与“修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轻度非舒适”的状态。这种状态虽谈不上美好,却绝对可忍受,所以可长久、能坚持。

有人可能会说,人生苦短,理应及时行乐,为什么要把日子过得这么苦巴巴的呢?这不是自己虐待自己吗?

恭喜你,你抓到重点了。从本质上讲,这就是修行与自律的底色。为了方便理解,可以换一个词,磨炼。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做非舒适的事,忍受非舒适的过程,以此来磨炼意志,强大内涵,获得成长。

比如说健身,就是通过虐待肌肉来强大肌肉;成长,就是通过经受挫折来使自己更强大。没有虐待,便没有强壮;一如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一样。而自律,就是一个自己虐待自己的过程。只不过这种虐待的程度要可控、可忍受,方可长久,是为“修行”。

没错,渴望享受是人的本能。问题在于,这样的享受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这是一个“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的逻辑。不愿经历锻炼的苦,便要忍受疾病的痛;不愿忍受学习的罪,便要经历生活的穷。一如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自律时的非舒适,就是为了“成功”后的舒适。前者的程度是“适中”,后者的程度是“极致”。以“适中”的非舒适换取“极致”的舒适,显然是划算的买卖,是值得尝试的。

这就是“修行”与自律的意义。

☆ 小 结

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样的道理,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又如何能管理乃至领导他人呢?

成就感

目标太高易挫败,目标太低没挑战

“鸡肋”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它通过“食之无味”的特点降低了自律的门槛;与此同时,它又能以“弃之可惜”的特征提升自律的可能性。

领导力就是修行,就是自律。那么自律又是什么呢?就是长期地、不间断地做一件事。

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也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既简单又难,看似自相矛盾,却是事实真相。那么,这样自相矛盾的状态,容易让我们想起什么?没错,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典型的“自相矛盾”。的苦,便要忍受疾病的痛;不愿忍受学习的罪,便要经历生活的穷。一如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自律时的非舒适,就是为了“成功”后的舒适。前者的程度是“适中”,后者的程度是“极致”。以“适中”的非舒适换取“极致”的舒适,显然是划算的买卖,是值得尝试的。

这就是“修行”与自律的意义。

☆ 小 结

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样的道理,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又如何能管理乃至领导他人呢?

成就感

目标太高易挫败,目标太低没挑战

“鸡肋”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它通过“食之无味”的特点降低了自律的门槛;与此同时,它又能以“弃之可惜”的特征提升自律的可能性。

领导力就是修行,就是自律。那么自律又是什么呢?就是长期地、不间断地做一件事。

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也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既简单又难,看似自相矛盾,却是事实真相。那么,这样自相矛盾的状态,容易让我们想起什么?没错,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典型的“自相矛盾”。既然如此,我们便不妨从鸡肋的状态获取灵感,去研究一下自律的操作方法。

显然,“食之无味”,是事物的消极面;而“弃之可惜”,则是事物的积极面——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从这里出发,我们就有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容易的方式去接近自律的终极目标。

换言之,“鸡肋”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它通过“食之无味”的特点降低了自律的门槛;与此同时,它又能以“弃之可惜”的特征提升自律的可能性。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便能极大地增加自律的可操作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们把“鸡肋”与“鸡腿”和“鸡屁股”做一下对比。所谓“鸡腿”,就是下极大的决心,付出极大的代价去做一件极具价值的事情;所谓“鸡屁股”,就是无须下决心,也无须付代价去做一件价值很小的事情。

在这两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

会让自律缺失乃至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面有一个心理学的奥秘,那就是人们在坚持的过程中,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感受。过分在意自己与他人的感受,抑或过分不在既然如此,我们便不妨从鸡肋的状态获取灵感,去研究一下自律的操作方法。

显然,“食之无味”,是事物的消极面;而“弃之可惜”,则是事物的积极面——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从这里出发,我们就有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容易的方式去接近自律的终极目标。

换言之,“鸡肋”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它通过“食之无味”的特点降低了自律的门槛;与此同时,它又能以“弃之可惜”的特征提升自律的可能性。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便能极大地增加自律的可操作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们把“鸡肋”与“鸡腿”和“鸡屁股”做一下对比。所谓“鸡腿”,就是下极大的决心,付出极大的代价去做一件极具价值的事情;所谓“鸡屁股”,就是无须下决心,也无须付代价去做一件价值很小的事情。

在这两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

会让自律缺失乃至消失。

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面有一个心理学的奥秘,那就是人们在坚持的过程中,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感受。过分在意自己与他人的感受,抑或过分不在

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思诺速记

相关推荐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10-17
强制性的愿景和共同使命,他们就更可能体验到团队心流。一项分析了30家公司的500多名专家和管理者的研究发现,目标不明确是团队绩效最大的障碍。爵士乐和表演团队则是另一种极端,根本没有目标。对于它们而言,唯一的本质目标就是演出本身能更好地娱乐观众。这是问题发现型创新,因为团队成员必须一边“发现”和定义问题,一边解决问题。乍一看,这个似乎与日常商务活动大不相同。但
管理类 / 日期:2023-10-17
基本上是“鸡同鸭讲”。流程型组织尚未建立时,跨部门交流也许仅仅停留在情感交流上,交流后的合作则靠人情帮忙。华为建立流程型组织,要求所有人成为T型人才,T的“横”要求理解流程中其他人在干什么,T的“竖”要求精通本专业。这样跨部门的交流才有了规则和轨道,这时候的交流和合作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共识、策略一致的基础之上,这是企业理性。流程型组织中的这种良性交流成了可持续

推荐列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