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就一定会认为做不做都无所谓。
• 奖罚。企业要明确表达价值主张,达成目标的要奖,未达成目标的要罚,并且不能小奖小罚,而要大奖大罚,这样才能真正触动人心。
在与老板和高管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板和管理者将绩效机制片面地理解为奖罚机制。经常有高管抱怨:“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绩效管理就等于考核。而员工则认为,企业之所以要进行绩效考核,其实就是为了扣员工工资。所以,员工对提升绩效没有任何积极性。”但实际上,绩效管理的逻辑不是为了考核绩效,更不是为了扣工资,相反,它是为了激发员工的动力,开发员工的潜能,让员工去挑战高目标,赢得高绩效。所以,过去员工理解的绩效考核其实与真正的绩效管理是背道而驰的。
企业必须从“绩效考核”转向“绩效管理”,围绕着提高绩效展开循环管理,形成“目标—方法—检查—奖罚”的闭环优化,它是一个反复循环前进、螺旋上升的管理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个闭环第一次运转完成以后,企业还需要帮助员工再次设定新目标:对于那些达标的员工,企业应该为其设定更高的目标;对于那些未达标的员工,管理者也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帮助他们一起总结原因、找到改进对策。这样一来,企业的绩效机制就像一个飞速转动的轮子,不断地重复着目标、方法、检查和奖罚的绩效管理流程,我们形象地将这个绩效机制命名为“绩效飞轮”(见图7—1)。员工就一定会认为做不做都无所谓。
• 奖罚。企业要明确表达价值主张,达成目标的要奖,未达成目标的要罚,并且不能小奖小罚,而要大奖大罚,这样才能真正触动人心。
在与老板和高管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老板和管理者将绩效机制片面地理解为奖罚机制。经常有高管抱怨:“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绩效管理就等于考核。而员工则认为,企业之所以要进行绩效考核,其实就是为了扣员工工资。所以,员工对提升绩效没有任何积极性。”但实际上,绩效管理的逻辑不是为了考核绩效,更不是为了扣工资,相反,它是为了激发员工的动力,开发员工的潜能,让员工去挑战高目标,赢得高绩效。所以,过去员工理解的绩效考核其实与真正的绩效管理是背道而驰的。
企业必须从“绩效考核”转向“绩效管理”,围绕着提高绩效展开循环管理,形成“目标—方法—检查—奖罚”的闭环优化,它是一个反复循环前进、螺旋上升的管理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个闭环第一次运转完成以后,企业还需要帮助员工再次设定新目标:对于那些达标的员工,企业应该为其设定更高的目标;对于那些未达标的员工,管理者也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帮助他们一起总结原因、找到改进对策。这样一来,企业的绩效机制就像一个飞速转动的轮子,不断地重复着目标、方法、检查和奖罚的绩效管理流程,我们形象地将这个绩效机制命名为“绩效飞轮”(见图7—1)。图7—1 绩效飞轮模型
“飞轮”是从管理学大师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借鉴而来的概念。你可以想象有一个巨大的、无比沉重的轮子,如果你想让它转起来,那么刚开始要使很大的力,轮子才能很缓慢地转动起来。但是,只要你用力的方向正确,一直推下去,轮子就会越转越快,到后面你只要使很小的力,轮子依靠以往积聚的势能就能自动转得很图7—1 绩效飞轮模型
“飞轮”是从管理学大师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借鉴而来的概念。你可以想象有一个巨大的、无比沉重的轮子,如果你想让它转起来,那么刚开始要使很大的力,轮子才能很缓慢地转动起来。但是,只要你用力的方向正确,一直推下去,轮子就会越转越快,到后面你只要使很小的力,轮子依靠以往积聚的势能就能自动转得很快。如果你依然很用力地推,它就会越转越快。绩效飞轮就是这样一个轮子。
经常有人向我们请教,管理者应该如何做绩效管理?事实上,绩效飞轮是一个通用的绩效管理方法论,上到董事长,下到小组长,所有管理层都可以运用绩效飞轮来做管理。下文将详细阐述绩效飞轮中每一个节点的设计逻辑。
目标设计:10%底薪+90%绩效+电网
在设计目标之前,企业首先要明确这个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指的不是企业的业绩目标,而是员工的收入目标。
以行动教育为例,2021年我对所有管理层和员工的承诺是收入比2020年增长30%。那么,这个承诺如何实现呢?当然要靠员工创造。所以,紧接着我们马上就召开了集团干部会议,将所有领导的指标全部上调30%,然后以终为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部倒推:为了达到员工的收入增长30%,从现在开始,每天的工作业绩要增长50%以上。
我们继续追问:员工的收入是怎么来的?从用户那里来的。唯有成就用户,为用户创造终身价值,用户才会重复购买。所以,这里的目标设计不能向员工传达业绩目标或者收入目标,而是要将员工的薪酬设计与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挂钩,管理者要把绩效转化为工作成果。比如,销售总监会告诉员工:你每个月的目标是成就一位校长。请注意,这句话非常重要。一旦机制设计好了,我们就不会再提及绩效。在日常管理动作上,我们强调的是成就用户,强调工作的使命感,而快。如果你依然很用力地推,它就会越转越快。绩效飞轮就是这样一个轮子。
经常有人向我们请教,管理者应该如何做绩效管理?事实上,绩效飞轮是一个通用的绩效管理方法论,上到董事长,下到小组长,所有管理层都可以运用绩效飞轮来做管理。下文将详细阐述绩效飞轮中每一个节点的设计逻辑。
目标设计:10%底薪+90%绩效+电网
在设计目标之前,企业首先要明确这个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指的不是企业的业绩目标,而是员工的收入目标。
以行动教育为例,2021年我对所有管理层和员工的承诺是收入比2020年增长30%。那么,这个承诺如何实现呢?当然要靠员工创造。所以,紧接着我们马上就召开了集团干部会议,将所有领导的指标全部上调30%,然后以终为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部倒推:为了达到员工的收入增长30%,从现在开始,每天的工作业绩要增长50%以上。
我们继续追问:员工的收入是怎么来的?从用户那里来的。唯有成就用户,为用户创造终身价值,用户才会重复购买。所以,这里的目标设计不能向员工传达业绩目标或者收入目标,而是要将员工的薪酬设计与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挂钩,管理者要把绩效转化为工作成果。比如,销售总监会告诉员工:你每个月的目标是成就一位校长。请注意,这句话非常重要。一旦机制设计好了,我们就不会再提及绩效。在日常管理动作上,我们强调的是成就用户,强调工作的使命感,而不是个人收入。所以,行动教育的日常管理动作不是以收入为导向,而是以成就用户为导向。
这说明什么?企业要超越对利润的追求。很多企业是以利益来驱动员工的,最后员工会因短期利益而动作变形,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用户的利益,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成就用户,帮助用户成功。在机制设计上,企业也不能以利益为导向,而应以使命为导向、以意义为导向。员工只有超越了短期的个人利益,站在利他的视角,才能具备更高远的视野,牵引和驱动组织的持续发展。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讲解目标设计的逻辑。
企业绩效机制的核心是要设计出落差:低底薪+高绩效+电网。假设这个岗位的总收入是10 000元,现在公司要设计这10 000元的结构:其中10%是员工的底薪,90%是员工的绩效。为什么要有这么大的落差?因为落差就是动力。落差越大,动力越足。企业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员工的命运和公司的命运一体化,实现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2021年春节放假之前,我们集团“绩效模式”的主讲人江竹兵老师和我分享自己的体悟,他说:“我大学毕业以后在一家国企工作,收入构成是100%底薪,我没有动力;然后,我跳槽去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我在外企的收入构成是‘90%底薪+10%绩效’,结果我还是没什么动力;但今天在行动教育,我的收入构成是‘10%底薪+ 90%绩效’,我开始拼命干!”
为什么?因为这种绩效方式把个人和企业绑定在一起。对真正的不是个人收入。所以,行动教育的日常管理动作不是以收入为导向,而是以成就用户为导向。
这说明什么?企业要超越对利润的追求。很多企业是以利益来驱动员工的,最后员工会因短期利益而动作变形,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用户的利益,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成就用户,帮助用户成功。在机制设计上,企业也不能以利益为导向,而应以使命为导向、以意义为导向。员工只有超越了短期的个人利益,站在利他的视角,才能具备更高远的视野,牵引和驱动组织的持续发展。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讲解目标设计的逻辑。
企业绩效机制的核心是要设计出落差:低底薪+高绩效+电网。假设这个岗位的总收入是10 000元,现在公司要设计这10 000元的结构:其中10%是员工的底薪,90%是员工的绩效。为什么要有这么大的落差?因为落差就是动力。落差越大,动力越足。企业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员工的命运和公司的命运一体化,实现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2021年春节放假之前,我们集团“绩效模式”的主讲人江竹兵老师和我分享自己的体悟,他说:“我大学毕业以后在一家国企工作,收入构成是100%底薪,我没有动力;然后,我跳槽去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我在外企的收入构成是‘90%底薪+10%绩效’,结果我还是没什么动力;但今天在行动教育,我的收入构成是‘10%底薪+ 90%绩效’,我开始拼命干!”
为什么?因为这种绩效方式把个人和企业绑定在一起。对真正的人才而言,高绩效实质上是一种大奖励模式,只有大奖励才能让人突破潜能,创造奇迹。最后,他可能不止完成预期的90%,甚至完成190%、290%都有可能。要想让一个人业绩倍增,关键要让他的潜能被激发。而激发潜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他明白,他不是为了企业而奋斗,不是为了老板而奋斗,是为了自己而奋斗。对真正能服务好用户的人才来说,这种绩效机制只会让他们的收入更高,而不是更低。
在行动教育,所有分公司总经理的收入构成都是“10%底薪+ 90%绩效+电网”。作为总经理,你的收入与成就用户的能力息息相关。如果你成就的用户多,你的收入自然就高。反之,如果你没有成就用户,你的收入就会很低。部门经理和员工的考核也遵循同样的逻辑,只是绩效考核的指标有所不同:总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利润,部门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团队业绩,而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是个人业绩。
这个设计意味着什么?背后有三把刀。第一把刀是入口,对应的是低底薪;第二把刀是井喷口,对应的是高绩效;第三把刀是出口,对应的是电网。
哪一把刀最锋利呢?电网。电网本质上是用机制来制约人性的劣根性,让所有人都保持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是企业战斗力的来源。任何一个组织要有效率,一定要有高绩效的压力,一个松松垮垮的组织是打不了胜仗的。
我们观察过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它们在绩效机制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组织没有出口。这就好像水流一样,如果水只进不出,最后就会变人才而言,高绩效实质上是一种大奖励模式,只有大奖励才能让人突破潜能,创造奇迹。最后,他可能不止完成预期的90%,甚至完成190%、290%都有可能。要想让一个人业绩倍增,关键要让他的潜能被激发。而激发潜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他明白,他不是为了企业而奋斗,不是为了老板而奋斗,是为了自己而奋斗。对真正能服务好用户的人才来说,这种绩效机制只会让他们的收入更高,而不是更低。
在行动教育,所有分公司总经理的收入构成都是“10%底薪+ 90%绩效+电网”。作为总经理,你的收入与成就用户的能力息息相关。如果你成就的用户多,你的收入自然就高。反之,如果你没有成就用户,你的收入就会很低。部门经理和员工的考核也遵循同样的逻辑,只是绩效考核的指标有所不同:总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利润,部门经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团队业绩,而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是个人业绩。
这个设计意味着什么?背后有三把刀。第一把刀是入口,对应的是低底薪;第二把刀是井喷口,对应的是高绩效;第三把刀是出口,对应的是电网。
哪一把刀最锋利呢?电网。电网本质上是用机制来制约人性的劣根性,让所有人都保持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是企业战斗力的来源。任何一个组织要有效率,一定要有高绩效的压力,一个松松垮垮的组织是打不了胜仗的。
我们观察过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它们在绩效机制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组织没有出口。这就好像水流一样,如果水只进不出,最后就会变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7-05
好处,完全只对自己有好处,那么这件事就不可持续。因为商业的本质是利他,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公司必须给员工传递一份崇高的社会责任,塑造员工的使命感。请注意,收入和利润等都是预算上的财务指标,在绩效管理上,公司要把这些财务指标转化为工作任务,公司要传递的是使命:工作的使命就是要帮助用户成功,这才是工作背后的价值。比如,作为一个店长,这家店长期亏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管理类 / 日期:2023-07-05
原来,“至善”就是良知。良知的几个基本特点如下:(1)与生俱来;(2)能知是非善恶;(3)反应神速;(4)良知是易,易是变,富于变化却无固定的形式,当它投射到事物上去时自然而然,不拧巴。所以,我们可以说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由良知的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良知不容算计,正如天理不容思想一样。如遇到事,只要有少许的设计筹划、增益减损存在,那就不是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