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处完全只对自己有好处那么这件事就不可持......《赢利》摘录

管理类 日期 2023-07-05
好处,完全只对自己有好处,那么这件事就不可持续。因为商业的本质是利他,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公司必须给员工传递一份崇高的社会责任,塑造员工的使命感。

请注意,收入和利润等都是预算上的财务指标,在绩效管理上,公司要把这些财务指标转化为工作任务,公司要传递的是使命:工作的使命就是要帮助用户成功,这才是工作背后的价值。比如,作为一个店长,这家店长期亏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没有把顾客服务好。作为一个员工,你为什么收入低?因为你没有让用户感动。从本质上来说,员工的收入是成就用户的结果。员工帮助的用户越多,用户回馈给他的业绩也会越多。因此,他的收入是用户给他的奖励。

价值主张的焦点有两个。一是让员工理解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公司是社会的器官,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须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生存下来。二是让员工理解自己的收入来自用户,必须为用户创造价值。只有先让用户得到价值,我们才能分享价值。所以,员工的收入要和用户挂钩。

假设这个公司设计的底薪是1 000元,剩下的都是绩效工资,那么,员工每服务一个用户,就会拿到400元的绩效工资。员工A服务了10个用户,做了10件事,那么A的收入=1 000+400×10=5 000元。而员工B只服务了1个用户,只做了1件事,那么他的收入=1 000+400×1=1 400元。如此一来,员工A和B的收入差距,就清晰地表达了这家企业绩效主义的价值主张。因为收入本身就是奖罚的结果,收入的差距就是最好的教育。好处,完全只对自己有好处,那么这件事就不可持续。因为商业的本质是利他,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公司必须给员工传递一份崇高的社会责任,塑造员工的使命感。

请注意,收入和利润等都是预算上的财务指标,在绩效管理上,公司要把这些财务指标转化为工作任务,公司要传递的是使命:工作的使命就是要帮助用户成功,这才是工作背后的价值。比如,作为一个店长,这家店长期亏损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没有把顾客服务好。作为一个员工,你为什么收入低?因为你没有让用户感动。从本质上来说,员工的收入是成就用户的结果。员工帮助的用户越多,用户回馈给他的业绩也会越多。因此,他的收入是用户给他的奖励。

价值主张的焦点有两个。一是让员工理解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公司是社会的器官,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须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生存下来。二是让员工理解自己的收入来自用户,必须为用户创造价值。只有先让用户得到价值,我们才能分享价值。所以,员工的收入要和用户挂钩。

假设这个公司设计的底薪是1 000元,剩下的都是绩效工资,那么,员工每服务一个用户,就会拿到400元的绩效工资。员工A服务了10个用户,做了10件事,那么A的收入=1 000+400×10=5 000元。而员工B只服务了1个用户,只做了1件事,那么他的收入=1 000+400×1=1 400元。如此一来,员工A和B的收入差距,就清晰地表达了这家企业绩效主义的价值主张。因为收入本身就是奖罚的结果,收入的差距就是最好的教育。现在员工A满意了,因为他的收入与他的价值贡献是成正比的,收入就是他的奋斗曲线。所以,他会告诉自己:未来我还要更加努力,这样我的工资会更高。而此时,员工B的领导正在和他谈话:你为什么只服务了1个用户?如果员工B不改进工作方法,就必须离开公司。

到了第二个月,员工A又精进了一步,完成了12件事,而员工B要想留下来,就必须向标杆A学习。经过对标学习,第二个月终于完成了6件事。如此一来,企业第二个月的总绩效就从11件事变成了18件事,人均绩效提升超过50%。

做到这一步还不够。如前所述,罚比奖更重要。那么,这个原则体现在哪里?电网机制。公司还要在绩效机制后面设计一个电网:员工每个月绩效低于5件事以下,需要自动离职。通常来说,如果公司有这个电网机制,这个机制就一定会真正触动员工B。因为一旦触碰电网,他丢的就不仅仅是收入和工作,更是自尊心和面子。昨天他还在“朋友圈”晒公司环境和公司福利,今天该如何向亲朋好友解释自己被解雇呢?

因此,对B来说,现在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豁出命去干,废寝忘食也要突破5件事,保证自己不触碰电网;要么收拾行李,马上离开公司。通常情况下,人性中不服输的那一面会被瞬间激发出来。大部分人不会选择离开,会想改变自己。于是,他会主动拜A为师,请教A是如何做到每月完成10件事的。随着考核时间越来越近,B会越来越努力,B的奋斗精神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现在员工A满意了,因为他的收入与他的价值贡献是成正比的,收入就是他的奋斗曲线。所以,他会告诉自己:未来我还要更加努力,这样我的工资会更高。而此时,员工B的领导正在和他谈话:你为什么只服务了1个用户?如果员工B不改进工作方法,就必须离开公司。

到了第二个月,员工A又精进了一步,完成了12件事,而员工B要想留下来,就必须向标杆A学习。经过对标学习,第二个月终于完成了6件事。如此一来,企业第二个月的总绩效就从11件事变成了18件事,人均绩效提升超过50%。

做到这一步还不够。如前所述,罚比奖更重要。那么,这个原则体现在哪里?电网机制。公司还要在绩效机制后面设计一个电网:员工每个月绩效低于5件事以下,需要自动离职。通常来说,如果公司有这个电网机制,这个机制就一定会真正触动员工B。因为一旦触碰电网,他丢的就不仅仅是收入和工作,更是自尊心和面子。昨天他还在“朋友圈”晒公司环境和公司福利,今天该如何向亲朋好友解释自己被解雇呢?

因此,对B来说,现在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豁出命去干,废寝忘食也要突破5件事,保证自己不触碰电网;要么收拾行李,马上离开公司。通常情况下,人性中不服输的那一面会被瞬间激发出来。大部分人不会选择离开,会想改变自己。于是,他会主动拜A为师,请教A是如何做到每月完成10件事的。随着考核时间越来越近,B会越来越努力,B的奋斗精神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好制度会让坏人变好,坏制度也会让好人变坏。在一个组织里面,大锅饭一定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人本身是有差异的,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差。既然人的能力有差异,价值贡献有差异,企业的价值分配就应该拉开差距,这才符合常识。做得好就激励,做得不好就处罚,有奖有罚,有高有低,有上有下,有进有出,千万不能一刀切。在这件事情上,企业只坚持一个主义——绩效主义,必须有非常清晰的价值主张,团队中的所有人必须为用户创造价值,只有用户得到价值,企业才能分享价值。

按照熵增定律,组织的业绩曲线本身一定是下滑的。如何对抗组织的熵增?企业真正的绩效增长来自哪里?只能来自全员上下的奋斗精神,来自全员上下跳起来为用户创造价值。事实上,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任何组织想绩效倍增只有一条路——奋斗。没有闻鸡起舞的奋斗精神,没有反人性的拼搏精神,任何一个组织最后都会坐吃山空。

在阅读华为顾问田涛教授的《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一书时,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大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第二次考察美国时,看到一些现象,让他陷入忧思,即财富对清教徒来说,本应是“轻飘飘的斗篷”,可以随时扔掉,最后却变成束缚人的铁笼,人们不再奋斗了,不再努力了。

今天欧美的衰落已然印证了他的担忧。以欧洲国家为例,欧洲的衰落根源就在于人性中懒惰的病毒发作了,正是欧洲的高福利葬送了欧洲人的奋斗精神。所以,每每近距离观察欧美人的生活状态,我都会感慨:中国人是把1天当成3天来过,而欧美人却是把1天当成1/3天好制度会让坏人变好,坏制度也会让好人变坏。在一个组织里面,大锅饭一定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人本身是有差异的,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差。既然人的能力有差异,价值贡献有差异,企业的价值分配就应该拉开差距,这才符合常识。做得好就激励,做得不好就处罚,有奖有罚,有高有低,有上有下,有进有出,千万不能一刀切。在这件事情上,企业只坚持一个主义——绩效主义,必须有非常清晰的价值主张,团队中的所有人必须为用户创造价值,只有用户得到价值,企业才能分享价值。

按照熵增定律,组织的业绩曲线本身一定是下滑的。如何对抗组织的熵增?企业真正的绩效增长来自哪里?只能来自全员上下的奋斗精神,来自全员上下跳起来为用户创造价值。事实上,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任何组织想绩效倍增只有一条路——奋斗。没有闻鸡起舞的奋斗精神,没有反人性的拼搏精神,任何一个组织最后都会坐吃山空。

在阅读华为顾问田涛教授的《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一书时,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大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第二次考察美国时,看到一些现象,让他陷入忧思,即财富对清教徒来说,本应是“轻飘飘的斗篷”,可以随时扔掉,最后却变成束缚人的铁笼,人们不再奋斗了,不再努力了。

今天欧美的衰落已然印证了他的担忧。以欧洲国家为例,欧洲的衰落根源就在于人性中懒惰的病毒发作了,正是欧洲的高福利葬送了欧洲人的奋斗精神。所以,每每近距离观察欧美人的生活状态,我都会感慨:中国人是把1天当成3天来过,而欧美人却是把1天当成1/3天来过。所以,今天中国崛起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人四十年如一日的勤奋,靠的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奋斗精神。

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研究华为的学者指出,华为的文化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是基于人性提出来的。事实上,人性本身包含懈怠,尤其是高管富裕之后,奋斗的动力就没有那么足了,转而追求生活的质量等。但对企业来说,如果高管追求闲暇,那么企业的奋斗精神从何而来?如果高管不奋斗,那么如何让员工去奋斗?对企业来说,自发的趋势其实是懈怠,而不是奋斗。奋斗一定是靠企业的机制创造出来的一种状态,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华为用熵增定律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将其作为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假设和理论支撑。

这与我们对人性的体察是一致的。欲望是驱动人奋斗的原动力,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欲望的满足一旦超过了某个边界,它就反而从奋斗的动力变成了阻力。如果为员工的财富和权力标上刻度,那么很多新员工刚进企业的时候,财富和权力是0,所以奋斗动力十足。随着他的职位和能力往上走,他的财富和权力刻度终于到达了自己预期的10,这时他的动力就消失了。然而,企业为了反熵增,必须让员工跳起来,并且持续跳起来。此时,员工心里就会冒出各种问题。第一,我为谁做?第二,我做多少?第三,我的心态变了:今天我已经小有作为,所以我想享受生活,不想再奋斗了……这些都是熵增定律在人身上的体现。

那么,企业用什么去对抗人身上的熵增定律?员工又凭什么要奋斗?他们的收益在哪里,动力又在哪里呢?这些就是绩效机制要解决来过。所以,今天中国崛起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人四十年如一日的勤奋,靠的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奋斗精神。

华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研究华为的学者指出,华为的文化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是基于人性提出来的。事实上,人性本身包含懈怠,尤其是高管富裕之后,奋斗的动力就没有那么足了,转而追求生活的质量等。但对企业来说,如果高管追求闲暇,那么企业的奋斗精神从何而来?如果高管不奋斗,那么如何让员工去奋斗?对企业来说,自发的趋势其实是懈怠,而不是奋斗。奋斗一定是靠企业的机制创造出来的一种状态,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华为用熵增定律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将其作为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假设和理论支撑。

这与我们对人性的体察是一致的。欲望是驱动人奋斗的原动力,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欲望的满足一旦超过了某个边界,它就反而从奋斗的动力变成了阻力。如果为员工的财富和权力标上刻度,那么很多新员工刚进企业的时候,财富和权力是0,所以奋斗动力十足。随着他的职位和能力往上走,他的财富和权力刻度终于到达了自己预期的10,这时他的动力就消失了。然而,企业为了反熵增,必须让员工跳起来,并且持续跳起来。此时,员工心里就会冒出各种问题。第一,我为谁做?第二,我做多少?第三,我的心态变了:今天我已经小有作为,所以我想享受生活,不想再奋斗了……这些都是熵增定律在人身上的体现。

那么,企业用什么去对抗人身上的熵增定律?员工又凭什么要奋斗?他们的收益在哪里,动力又在哪里呢?这些就是绩效机制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家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这套机制会起到放大器的作用,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奋斗精神。最后,企业通过一套好的制度、一个清晰的价值主张,打破过去大锅饭的僵化和恶性循环,以成就用户为标准,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出局,并通过这种落差推动员工持续奋斗。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动力不仅仅是本章所强调的薪酬制度,还包括权力、地位、荣誉、组织对个人的奋斗精神以及贡献的尊重和认可、员工干出事业的成就感……这些都是动力系统中不可忽略的部分。由于本章篇幅有限,这里暂且不展开讨论。

绩效飞轮:目标×方法×检查×奖罚

企业如何才能实现绩效倍增呢?根据30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提炼总结出一套管理体系。这套管理体系包括4个关键节点:目标、方法、检查、奖罚。这里要提醒大家:这4个关键节点其实是一个动态循环,切忌从一个维度去思考,因为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和互相咬合的,千万不要孤立地去学。

• 目标。企业的绩效机制设计首先要从员工的目标设计开始。

• 方法。目标设定以后,我们还要辅助员工找到达标的路径和方法。

• 检查。大多数人只会做领导布置并检查的事情,因此,检查是绩效管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管理者不检查,的问题。企业家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这套机制会起到放大器的作用,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奋斗精神。最后,企业通过一套好的制度、一个清晰的价值主张,打破过去大锅饭的僵化和恶性循环,以成就用户为标准,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出局,并通过这种落差推动员工持续奋斗。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动力不仅仅是本章所强调的薪酬制度,还包括权力、地位、荣誉、组织对个人的奋斗精神以及贡献的尊重和认可、员工干出事业的成就感……这些都是动力系统中不可忽略的部分。由于本章篇幅有限,这里暂且不展开讨论。

绩效飞轮:目标×方法×检查×奖罚

企业如何才能实现绩效倍增呢?根据30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提炼总结出一套管理体系。这套管理体系包括4个关键节点:目标、方法、检查、奖罚。这里要提醒大家:这4个关键节点其实是一个动态循环,切忌从一个维度去思考,因为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和互相咬合的,千万不要孤立地去学。

• 目标。企业的绩效机制设计首先要从员工的目标设计开始。

• 方法。目标设定以后,我们还要辅助员工找到达标的路径和方法。

• 检查。大多数人只会做领导布置并检查的事情,因此,检查是绩效管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管理者不检查,

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思诺速记

相关推荐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7-05
原来,“至善”就是良知。良知的几个基本特点如下:(1)与生俱来;(2)能知是非善恶;(3)反应神速;(4)良知是易,易是变,富于变化却无固定的形式,当它投射到事物上去时自然而然,不拧巴。所以,我们可以说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由良知的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良知不容算计,正如天理不容思想一样。如遇到事,只要有少许的设计筹划、增益减损存在,那就不是良知了
管理类 / 日期:2023-07-05
1919年 在一次宗教课上,菲莱格勒牧师提出一个问题:“你想被后人记得的是什么?”(What do you wat be remembered for?)这个问题成了德鲁克一生价值判断的标准。1927年 德鲁克离开奥地利赴德国汉堡大学学习法律,其中的一门课程——海洋法是西方历史、社会、科技、法律思想和经济的微缩世界,这种跨学科的综合训练也成为德鲁克讲授管理学

推荐列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