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至善就是良知良知的几个基本特点如下与......《王阳明领导力心法》摘录

管理类 日期 2023-07-05
原来,“至善”就是良知。良知的几个基本特点如下:(1)与生俱来;(2)能知是非善恶;(3)反应神速;(4)良知是易,易是变,富于变化却无固定的形式,当它投射到事物上去时自然而然,不拧巴。所以,我们可以说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由良知的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良知不容算计,正如天理不容思想一样。如遇到事,只要有少许的设计筹划、增益减损存在,那就不是良知了,天理不容思想也是如此,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为人类全部智慧固然在脑中,但全部属于人的精神却在心中。良知(至善)帮我们确定事情的是非善恶,唯有确定了这点,才能走好下一步的头脑计算。

简单而言,“至善”是明德和亲民的终极法则,至善像是船舵,明德和亲民则是船,船是乘风破浪还是碰触礁石,全由至善说了算。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组织领导者如何拥有至善呢?虽然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但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多着呢,如果你不主动去呈现,它还是会隐藏着,不会出来。

王阳明给出的思路是:(1)将慎独(自己独处时也非常谨慎,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做到精益求精、一以贯之境界的人才拥有至善;(2)通过“明明德”的功夫达到“精深专一”后便是至善了;(3)至善也从未脱离具体的事物,所以必须去“亲民”上实践。

从这种套路来分析,是否至善可以去“明明德”和“亲民”上求取呢?原来,“至善”就是良知。良知的几个基本特点如下:(1)与生俱来;(2)能知是非善恶;(3)反应神速;(4)良知是易,易是变,富于变化却无固定的形式,当它投射到事物上去时自然而然,不拧巴。所以,我们可以说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由良知的以上特点可以看出,良知不容算计,正如天理不容思想一样。如遇到事,只要有少许的设计筹划、增益减损存在,那就不是良知了,天理不容思想也是如此,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为人类全部智慧固然在脑中,但全部属于人的精神却在心中。良知(至善)帮我们确定事情的是非善恶,唯有确定了这点,才能走好下一步的头脑计算。

简单而言,“至善”是明德和亲民的终极法则,至善像是船舵,明德和亲民则是船,船是乘风破浪还是碰触礁石,全由至善说了算。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组织领导者如何拥有至善呢?虽然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但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多着呢,如果你不主动去呈现,它还是会隐藏着,不会出来。

王阳明给出的思路是:(1)将慎独(自己独处时也非常谨慎,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做到精益求精、一以贯之境界的人才拥有至善;(2)通过“明明德”的功夫达到“精深专一”后便是至善了;(3)至善也从未脱离具体的事物,所以必须去“亲民”上实践。

从这种套路来分析,是否至善可以去“明明德”和“亲民”上求取呢?王阳明说,不对。至善只能在心中求,比如说侍奉父亲,不能从父亲身上去探求个孝的道理;辅佐君主,不能去君主身上探求个忠的道理;与朋友交往、治理百姓等事,也不能去朋友、百姓这些人身上求个信与仁的道理。这些道理全都在心里,心即是理。

王阳明借《大学》发挥道:“后人因为不知道拥有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而是用自己掺杂私欲的智慧从外面去揣摩测度,以为天下的事事物物各有它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人们的私欲泛滥而公正的天理灭亡,明德亲民的学养由此在世界上变得混乱不堪。在古代就有想使明德昭明于天下的人,然而因为他们不知道止于至善,所以使得自己夹杂私欲的心过于膨胀、拔高,所以最后流于虚妄空寂。而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内容无所帮助,佛家和道家两种流派就是这样的。古来就有希望亲民的人,然而由于他们不知道止于至善,所以自己的私心陷于卑微的琐事中,因此将精力消耗在玩弄权谋智术上,从而没有了真诚的仁爱恻隐之心,春秋五霸这些功利之徒就是这样的。这都是由于不知道止于至善的过失啊。止于至善对于明德和亲民来说,就像规矩画方圆一样,就像尺度量长短一样,就像权衡称轻重一样。所以说方圆如果不止于规矩,就失去了准则;如果长短不止于尺度,丈量就会出错,如果轻重不止于权衡,重量就不准确。而明明德、亲民不止于至善,其基础就不复存在。所以用止于至善来亲民,并使其明德更加光明,这就是所说的大人的学养。”

以上论述已经给出了如何在心中求到至善的方法,只有一个字:止。王阳明说,不对。至善只能在心中求,比如说侍奉父亲,不能从父亲身上去探求个孝的道理;辅佐君主,不能去君主身上探求个忠的道理;与朋友交往、治理百姓等事,也不能去朋友、百姓这些人身上求个信与仁的道理。这些道理全都在心里,心即是理。

王阳明借《大学》发挥道:“后人因为不知道拥有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而是用自己掺杂私欲的智慧从外面去揣摩测度,以为天下的事事物物各有它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人们的私欲泛滥而公正的天理灭亡,明德亲民的学养由此在世界上变得混乱不堪。在古代就有想使明德昭明于天下的人,然而因为他们不知道止于至善,所以使得自己夹杂私欲的心过于膨胀、拔高,所以最后流于虚妄空寂。而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内容无所帮助,佛家和道家两种流派就是这样的。古来就有希望亲民的人,然而由于他们不知道止于至善,所以自己的私心陷于卑微的琐事中,因此将精力消耗在玩弄权谋智术上,从而没有了真诚的仁爱恻隐之心,春秋五霸这些功利之徒就是这样的。这都是由于不知道止于至善的过失啊。止于至善对于明德和亲民来说,就像规矩画方圆一样,就像尺度量长短一样,就像权衡称轻重一样。所以说方圆如果不止于规矩,就失去了准则;如果长短不止于尺度,丈量就会出错,如果轻重不止于权衡,重量就不准确。而明明德、亲民不止于至善,其基础就不复存在。所以用止于至善来亲民,并使其明德更加光明,这就是所说的大人的学养。”

以上论述已经给出了如何在心中求到至善的方法,只有一个字:止。《大学》的文本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但佛教传入中国在唐宋时期成熟后,理学家和心学家开始用佛的精髓来解析《大学》,王阳明也不能免俗。尤其是这个“止”字,王阳明对其有很多解释。

(1)止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无烦恼的神灵状态。任何人在做决策时要处于这种状态,尤其是组织领导者,其所做的决策关系着无数员工的饭碗,所以做决策时不能轻举妄动,头脑发热,必须使终极处于平静、安宁、专一、无烦恼、无后顾之忧的状态。

(2)佛教讲究“止观双修”,这里的“止”是心中常在善念,也就是说,领导者一切言谈举止,行走坐卧,都必须以善为出发点,其实就是稻盛和夫说的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领导,何谓正确。何谓正确?答案是:把作为领导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观”则是追根溯源,它属于哲学追寻终极问题的范畴,比如一件事搞砸了,为什么会搞砸,你要刨根问底,最后你会发现,人世间所有搞砸的事,组织内所有的搞砸的决策以及行动,都和人的私欲有关,和人没有常存善念有关。所以,止,就是要常存善念,才不必在事情搞砸后才去观。

(3)阳明心学中的道家以及道教成分尤重,而且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道教遗痕。道教讲究的是“诸善奉行、诸恶莫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此角度来解析,止既包含了佛家的常存善念,又包含了佛家、道家的因果,种什么就结出什么,所以必须有所止,这个“止”就是止于因,用儒家的说法就是动机论。《大学》的文本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但佛教传入中国在唐宋时期成熟后,理学家和心学家开始用佛的精髓来解析《大学》,王阳明也不能免俗。尤其是这个“止”字,王阳明对其有很多解释。

(1)止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无烦恼的神灵状态。任何人在做决策时要处于这种状态,尤其是组织领导者,其所做的决策关系着无数员工的饭碗,所以做决策时不能轻举妄动,头脑发热,必须使终极处于平静、安宁、专一、无烦恼、无后顾之忧的状态。

(2)佛教讲究“止观双修”,这里的“止”是心中常在善念,也就是说,领导者一切言谈举止,行走坐卧,都必须以善为出发点,其实就是稻盛和夫说的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领导,何谓正确。何谓正确?答案是:把作为领导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观”则是追根溯源,它属于哲学追寻终极问题的范畴,比如一件事搞砸了,为什么会搞砸,你要刨根问底,最后你会发现,人世间所有搞砸的事,组织内所有的搞砸的决策以及行动,都和人的私欲有关,和人没有常存善念有关。所以,止,就是要常存善念,才不必在事情搞砸后才去观。

(3)阳明心学中的道家以及道教成分尤重,而且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道教遗痕。道教讲究的是“诸善奉行、诸恶莫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此角度来解析,止既包含了佛家的常存善念,又包含了佛家、道家的因果,种什么就结出什么,所以必须有所止,这个“止”就是止于因,用儒家的说法就是动机论。1495年,高平县令编辑了《高平县志》,请王阳明写序。王阳明在这篇序中大发感慨道:“我想到,高平就是古代的长平。战国时秦将白起率兵攻打赵国,曾在长平活埋了四十万赵国俘虏,至今天下人都觉得那些人死得太冤了……我个人是这样看待这段历史的:赵国四十万人向秦国将士俯首投降,可是秦人却把他们全部活埋,没有半点同情心,实在是无所顾忌,秦人的残酷暴虐,自然是罪大恶极,但是,导致这样的结果,纯属当时那些诸侯国的祖先咎由自取。周武王开国时分封诸侯,是有一定规划和制度的。如今叫作方志之类的图籍就是用来记录各国山河的险峻平坦,记录所封疆土的宽广狭窄、土地的肥沃贫瘠,记录各地贡赋多少、风俗特点、土产品种等,一切都记得井井有条,各诸侯的子孙世代管理这些地方,不能因为个人的欲望随意地增加、减少、索取、赠送。大家都讲信义,和睦相处,各自守住祖先留下的基业,不敢违反祖制而互相侵夺。但到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嫌弃祖宗的法制对自己不好,束缚了他们对贪欲的追求,就把原有的志书都毁掉了。于是就出现了倚强凌弱,大国侵犯小国的情况。有的国家被兼并,有的国家被篡夺,周朝先王建立的法制至此荡然无存,无从查考,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也就不再有什么顾忌,秦国才敢对赵国如此残暴。所以说,七国的灭亡,实际上是因为国家的文献档案不足以供考证,祖先的法制没有得到保存。由此可见,典籍图志和国家的关系,难道不是十分重大吗?”

这篇文章点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当你不能止时,你的报应就注定了。止就是常存善念,一时的获取,如果不是靠善得来,那在你获取时就已经注定了失去,而且可能变本加厉。1495年,高平县令编辑了《高平县志》,请王阳明写序。王阳明在这篇序中大发感慨道:“我想到,高平就是古代的长平。战国时秦将白起率兵攻打赵国,曾在长平活埋了四十万赵国俘虏,至今天下人都觉得那些人死得太冤了……我个人是这样看待这段历史的:赵国四十万人向秦国将士俯首投降,可是秦人却把他们全部活埋,没有半点同情心,实在是无所顾忌,秦人的残酷暴虐,自然是罪大恶极,但是,导致这样的结果,纯属当时那些诸侯国的祖先咎由自取。周武王开国时分封诸侯,是有一定规划和制度的。如今叫作方志之类的图籍就是用来记录各国山河的险峻平坦,记录所封疆土的宽广狭窄、土地的肥沃贫瘠,记录各地贡赋多少、风俗特点、土产品种等,一切都记得井井有条,各诸侯的子孙世代管理这些地方,不能因为个人的欲望随意地增加、减少、索取、赠送。大家都讲信义,和睦相处,各自守住祖先留下的基业,不敢违反祖制而互相侵夺。但到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嫌弃祖宗的法制对自己不好,束缚了他们对贪欲的追求,就把原有的志书都毁掉了。于是就出现了倚强凌弱,大国侵犯小国的情况。有的国家被兼并,有的国家被篡夺,周朝先王建立的法制至此荡然无存,无从查考,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也就不再有什么顾忌,秦国才敢对赵国如此残暴。所以说,七国的灭亡,实际上是因为国家的文献档案不足以供考证,祖先的法制没有得到保存。由此可见,典籍图志和国家的关系,难道不是十分重大吗?”

这篇文章点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当你不能止时,你的报应就注定了。止就是常存善念,一时的获取,如果不是靠善得来,那在你获取时就已经注定了失去,而且可能变本加厉。(4)止于至善,从儒家角度讲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践行五伦关系中的德:事君的忠、事父的孝、对待朋友的信等。所以这个“止”是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也就是中庸,不能过或者不及,对君的忠,如果不尽心尽力是不及,愚忠则是过了。

接下来,我们将总结止于至善到底是什么意思。所谓“止于至善”就是心中常存善念,扮演好你在这个世界上担任的各种角色。

同时,至善需要在心中求,你不能去别人那里寻找善,既找不到,也没有必要,因为至善就在你心中,只要你肯求,就必然能求得到。至善绝对不会放任何有求于它的人的鸽子。

王阳明曾问过弟子们:“天下何物至善?”有个弟子立即接口道:“惟性为至善。”王阳明微微点头。

性是天命之,也就是出生时老天注入我们体内的一种善,这个善可以激发出无数的其他的善,所以人性是我们的根本,是至善,是万善之善。

组织领导者去民上明明德,这个明德就是亲,能做到如此顺理,必须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的三纲,也是在王阳明看来,组织领导者必须深刻理解并能知行合一的三纲。

领导者懂得了止于至善的道理,志向才得以确定;志向确定,然后身心才能安静;身心安静,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止、定、静、安、虑、得(止)是一个圆圈,通过一系列易如反掌的行动(4)止于至善,从儒家角度讲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践行五伦关系中的德:事君的忠、事父的孝、对待朋友的信等。所以这个“止”是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也就是中庸,不能过或者不及,对君的忠,如果不尽心尽力是不及,愚忠则是过了。

接下来,我们将总结止于至善到底是什么意思。所谓“止于至善”就是心中常存善念,扮演好你在这个世界上担任的各种角色。

同时,至善需要在心中求,你不能去别人那里寻找善,既找不到,也没有必要,因为至善就在你心中,只要你肯求,就必然能求得到。至善绝对不会放任何有求于它的人的鸽子。

王阳明曾问过弟子们:“天下何物至善?”有个弟子立即接口道:“惟性为至善。”王阳明微微点头。

性是天命之,也就是出生时老天注入我们体内的一种善,这个善可以激发出无数的其他的善,所以人性是我们的根本,是至善,是万善之善。

组织领导者去民上明明德,这个明德就是亲,能做到如此顺理,必须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的三纲,也是在王阳明看来,组织领导者必须深刻理解并能知行合一的三纲。

领导者懂得了止于至善的道理,志向才得以确定;志向确定,然后身心才能安静;身心安静,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止、定、静、安、虑、得(止)是一个圆圈,通过一系列易如反掌的行动

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思诺速记

相关推荐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7-05
1919年 在一次宗教课上,菲莱格勒牧师提出一个问题:“你想被后人记得的是什么?”(What do you wat be remembered for?)这个问题成了德鲁克一生价值判断的标准。1927年 德鲁克离开奥地利赴德国汉堡大学学习法律,其中的一门课程——海洋法是西方历史、社会、科技、法律思想和经济的微缩世界,这种跨学科的综合训练也成为德鲁克讲授管理学
管理类 / 日期:2023-07-05
图1-6 趋势分析法的工作流程(3)趋势分析法的运用企业在运用趋势分析法进行预测时既可以完全根据经验估计,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回归分析。所谓回归分析,就是利用历史数据找出某一个组织因素或某几个组织因素与人力资源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出来。借助这个数学模型,可以推测出人力资源的未来需求。但是,这个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推测。1.

推荐列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