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展出足以取代恐惧的工作动机并不容易,但并非这样做不可。今天,我们拥有充足的工程知识,能够有效设计个人和团队职务,以达成最高绩效。我们也拥有社会知识,知道如何组织人力来获取工作效益。在新科技之下,我们还有一套生产和销售系统,可以提供员工发挥才干、满足成就动机的空间。如果员工本身没有表现的欲望,那么即使有这些机会,也终究无法开花结果。在办公室中消除恐惧是件好事,但是单单消除恐惧还不够,我们需要更积极的激励措施,包括慎重的职务安排、高绩效标准、提供员工自我控制的充足信息,以及员工能像负责任的公民一般参与工厂社区的事务。
我称第22章为“宣言”,本章其实也一样。这两章虽然只提纲挈领地针对如何管理员工和工作,举出部分成功的案例,不过就我所知,还没有任何企业全面推动这方面的尝试。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至少知道比起目前的进展,还有许多应该做的事情。当然我们很有理由期望20年后,今天的目标变成已经达到的成就,而今天的宣言也将成为历史。要发展出足以取代恐惧的工作动机并不容易,但并非这样做不可。今天,我们拥有充足的工程知识,能够有效设计个人和团队职务,以达成最高绩效。我们也拥有社会知识,知道如何组织人力来获取工作效益。在新科技之下,我们还有一套生产和销售系统,可以提供员工发挥才干、满足成就动机的空间。如果员工本身没有表现的欲望,那么即使有这些机会,也终究无法开花结果。在办公室中消除恐惧是件好事,但是单单消除恐惧还不够,我们需要更积极的激励措施,包括慎重的职务安排、高绩效标准、提供员工自我控制的充足信息,以及员工能像负责任的公民一般参与工厂社区的事务。
我称第22章为“宣言”,本章其实也一样。这两章虽然只提纲挈领地针对如何管理员工和工作,举出部分成功的案例,不过就我所知,还没有任何企业全面推动这方面的尝试。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至少知道比起目前的进展,还有许多应该做的事情。当然我们很有理由期望20年后,今天的目标变成已经达到的成就,而今天的宣言也将成为历史。第24章 经济层面
金钱奖励不是动力的源泉——严肃决策已迫在眉睫——对收入和就业的期待得到了保障——对利润的抗拒——利润分享和股份分享——“没有销售,便没有工作”
我刻意延后讨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情不重要,而是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金钱报酬不再是重要的激励员工的手段,尽管对金钱报酬的不满,将会降低工作绩效。但是经济报酬再高,都无法取代责任感或慎重的职务安排。反之,非经济性诱因也无法弥补员工对经济报酬的不满。
在这方面,我们可能要面临最严肃而迫切的决定。即使只是工会要求企业实施“保障年薪”这样一个因素,都将决定美国是否有办法解决经济冲突,为企业、员工和社会都带来长期利益,还是问题在未来几年反而更加恶化。
尽管企业员工对于“错误”的薪资差距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但主要的问题不在于薪资高低,甚至不是薪资差距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隐藏在更深层。
首先是企业将薪资看作成本,要求薪资必须有弹性,而员工将薪第24章 经济层面
金钱奖励不是动力的源泉——严肃决策已迫在眉睫——对收入和就业的期待得到了保障——对利润的抗拒——利润分享和股份分享——“没有销售,便没有工作”
我刻意延后讨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情不重要,而是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金钱报酬不再是重要的激励员工的手段,尽管对金钱报酬的不满,将会降低工作绩效。但是经济报酬再高,都无法取代责任感或慎重的职务安排。反之,非经济性诱因也无法弥补员工对经济报酬的不满。
在这方面,我们可能要面临最严肃而迫切的决定。即使只是工会要求企业实施“保障年薪”这样一个因素,都将决定美国是否有办法解决经济冲突,为企业、员工和社会都带来长期利益,还是问题在未来几年反而更加恶化。
尽管企业员工对于“错误”的薪资差距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但主要的问题不在于薪资高低,甚至不是薪资差距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隐藏在更深层。
首先是企业将薪资看作成本,要求薪资必须有弹性,而员工将薪资看作收入,要求薪资稳定,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分歧。只有通过可预测的薪资和雇用计划,才能解决这个冲突。
要求企业给予员工绝对的工作保障,例如工会所宣传的“保障年薪”制,就好像承诺一个人可以长生不老一样疯狂。这种承诺根本毫无价值,因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根本无法兑现这张支票。如果普遍实施保障年薪,整个经济体系将变得僵硬而没有弹性,经济萧条将无法避免,而且更加严重。意大利承诺“保障就业”的例子正充分证明了其中蕴涵的危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崩溃的那段黑暗日子里,意大利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除非企业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否则严禁雇主解雇正式员工。结果在意大利没有人敢雇用员工,因为一旦雇用了任何人,他们立刻就变成正式员工,必须终身雇用,不得任意解雇。因此,企业宁可放弃扩张计划,也不敢雇用更多的人。尽管当时意大利北部工业区的电力严重不足,电力公司宁可延长原本的建厂计划,也不愿意雇用更多的建筑工人,以免5年后就没有工作给这批人做。通过这项法案的原意是为了预防失业问题,就1945年或1946年的情况,这样做或许有其必要性,而结果却成为意大利人大量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没有人敢公开表达反对意见,更遑论提议修改或废除这项法令了。由于这个法案已经贴上了“保障就业”的标签,早已变成工会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
我们需要的不是长生不老的保证——工会传统的“保障年薪”诉求。我们需要的是寿险计划,这是企业做得到的。
大多数公司都可以根据过去经验,预估雇用人数在一年内大幅滑落的可能性(对大多数美国企业而言,1937~1938年是企业雇用人资看作收入,要求薪资稳定,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分歧。只有通过可预测的薪资和雇用计划,才能解决这个冲突。
要求企业给予员工绝对的工作保障,例如工会所宣传的“保障年薪”制,就好像承诺一个人可以长生不老一样疯狂。这种承诺根本毫无价值,因为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根本无法兑现这张支票。如果普遍实施保障年薪,整个经济体系将变得僵硬而没有弹性,经济萧条将无法避免,而且更加严重。意大利承诺“保障就业”的例子正充分证明了其中蕴涵的危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经济崩溃的那段黑暗日子里,意大利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规定除非企业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否则严禁雇主解雇正式员工。结果在意大利没有人敢雇用员工,因为一旦雇用了任何人,他们立刻就变成正式员工,必须终身雇用,不得任意解雇。因此,企业宁可放弃扩张计划,也不敢雇用更多的人。尽管当时意大利北部工业区的电力严重不足,电力公司宁可延长原本的建厂计划,也不愿意雇用更多的建筑工人,以免5年后就没有工作给这批人做。通过这项法案的原意是为了预防失业问题,就1945年或1946年的情况,这样做或许有其必要性,而结果却成为意大利人大量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没有人敢公开表达反对意见,更遑论提议修改或废除这项法令了。由于这个法案已经贴上了“保障就业”的标签,早已变成工会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
我们需要的不是长生不老的保证——工会传统的“保障年薪”诉求。我们需要的是寿险计划,这是企业做得到的。
大多数公司都可以根据过去经验,预估雇用人数在一年内大幅滑落的可能性(对大多数美国企业而言,1937~1938年是企业雇用人数降幅最大的时期)。根据这些经验可以推算出今天的员工可能面临的最恶劣情况,如此预估的雇用人力和收入状况将远超出员工的预期。只有一小部分企业曾经碰到过一年内工时下降1/3的情况,而即使是工时滑落了1/3,仍然意味着有八成员工未来12个月的工作时数是目前的80%。而能够预期未来能拿到目前收入的八成,已经足以让员工规划未来的预算。
一旦有了这样的预期,企业和员工的风险就有了限制。当然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公司破产或整个产业崩盘,即使预估了雇用人力和收入状况,也无法保障工作。但是这就好比因为火险不能赔偿龙卷风造成的损失,就说火险不好一样荒谬。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因此知道只要妥善执行,企业将能直接受益于稳定的雇用和薪资政策,并且削减运营成本。这不是慈善活动,也不应该把它当成慈善活动。的确,能够稳定运营,削减成本,才能发展出成功的可预测薪资与雇用计划。
其中一个例子是铁路的维修作业。过去维修工作都是根据目前的营收状况来进行的。然而,这表示大多数的维修都是在交通最繁忙的时候进行的,也就是说,维修工人花在等候火车通过的时间总是比实际工作的时间还要多。后来铁路公司固定编制预算来进行铁路维修,同时在交通低谷时间进行密集维修,结果成本降低了1/3。他们在12个月内一直维持稳定的雇用人力,波动幅度不超过10%。
新技术将迫使企业实施稳定的雇用政策。一方面自动化设备需要以稳定的速率持续运转,训练有素、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也是企业几数降幅最大的时期)。根据这些经验可以推算出今天的员工可能面临的最恶劣情况,如此预估的雇用人力和收入状况将远超出员工的预期。只有一小部分企业曾经碰到过一年内工时下降1/3的情况,而即使是工时滑落了1/3,仍然意味着有八成员工未来12个月的工作时数是目前的80%。而能够预期未来能拿到目前收入的八成,已经足以让员工规划未来的预算。
一旦有了这样的预期,企业和员工的风险就有了限制。当然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公司破产或整个产业崩盘,即使预估了雇用人力和收入状况,也无法保障工作。但是这就好比因为火险不能赔偿龙卷风造成的损失,就说火险不好一样荒谬。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因此知道只要妥善执行,企业将能直接受益于稳定的雇用和薪资政策,并且削减运营成本。这不是慈善活动,也不应该把它当成慈善活动。的确,能够稳定运营,削减成本,才能发展出成功的可预测薪资与雇用计划。
其中一个例子是铁路的维修作业。过去维修工作都是根据目前的营收状况来进行的。然而,这表示大多数的维修都是在交通最繁忙的时候进行的,也就是说,维修工人花在等候火车通过的时间总是比实际工作的时间还要多。后来铁路公司固定编制预算来进行铁路维修,同时在交通低谷时间进行密集维修,结果成本降低了1/3。他们在12个月内一直维持稳定的雇用人力,波动幅度不超过10%。
新技术将迫使企业实施稳定的雇用政策。一方面自动化设备需要以稳定的速率持续运转,训练有素、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也是企业几乎无法替代的投资。无论情景好坏,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都必须尽一切努力留住人才。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人类有史以来首度有机会解决经济弹性和经济保障之间长久以来的冲突。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将能大幅强化企业实力,减少经济负担。IBM的例子就是明证。
但如果企业经营者未能了解这个道理,并且以此为行动的原则,将会被迫采取“保障年薪”之类的政策。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强调,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员工已经成为“中产阶级”,但是象征中产阶级地位的向来都是稳定而可预期的周薪或月薪,而“无产阶级”最显著的象征则是按时或按件计酬的工资。
我们也明白,对大多数员工而言,最重要的是保障他们持续工作。相比较之下,例如养老金或医疗等其他保障反而变得无关紧要。不管我们的工会在今年或明年提出保障工作的要求,这个问题迟早都会出现,因为它呼应了社会现实。管理层只有在能兼顾企业与员工利益的雇用人力与薪资预测计划,以及对两者都造成伤害的“保障年薪”之间做选择,选择究竟要解决长期以来的冲突,以强化企业体质,还是宁可相信经济永远繁荣的虚假承诺,结果反而制造了新的痛苦和更多冲突。
对利润的抗拒
要克服员工对利润根深蒂固的抗拒,可预测的收入和雇用计划或许也是关键。对自由经济危害最大的莫过于员工对利润的敌意。到目前为止,我们采用的疗法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乎无法替代的投资。无论情景好坏,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都必须尽一切努力留住人才。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人类有史以来首度有机会解决经济弹性和经济保障之间长久以来的冲突。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将能大幅强化企业实力,减少经济负担。IBM的例子就是明证。
但如果企业经营者未能了解这个道理,并且以此为行动的原则,将会被迫采取“保障年薪”之类的政策。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强调,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员工已经成为“中产阶级”,但是象征中产阶级地位的向来都是稳定而可预期的周薪或月薪,而“无产阶级”最显著的象征则是按时或按件计酬的工资。
我们也明白,对大多数员工而言,最重要的是保障他们持续工作。相比较之下,例如养老金或医疗等其他保障反而变得无关紧要。不管我们的工会在今年或明年提出保障工作的要求,这个问题迟早都会出现,因为它呼应了社会现实。管理层只有在能兼顾企业与员工利益的雇用人力与薪资预测计划,以及对两者都造成伤害的“保障年薪”之间做选择,选择究竟要解决长期以来的冲突,以强化企业体质,还是宁可相信经济永远繁荣的虚假承诺,结果反而制造了新的痛苦和更多冲突。
对利润的抗拒
要克服员工对利润根深蒂固的抗拒,可预测的收入和雇用计划或许也是关键。对自由经济危害最大的莫过于员工对利润的敌意。到目前为止,我们采用的疗法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7-02
这个比率大致是在表达股东权益的年度增量。因此,市净率必须关联企业增加股东权益的能力,即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有效的市场给盈利企业的估值要高于非盈利企业。因此,公司按照其面值的倍数进行估值是有道理的,但前提是企业的面值能够以相应的增长率增加,即它能表现出持续的高净资产收益率。假设上述例子的企业A和企业Z是以1亿美元的面值起步,而且,分别按照20%和5%的年增长率
管理类 / 日期:2023-07-01
框架的风险功能性框架和行业框架的便捷性,也会带来一类风险:由于框架假设其所面对的问题是通用的,因此就相当于同时假设该问题属于框架适用的那一类问题。利用框架,就相当于采纳了该功能或行业的心智模型,并接纳了该功能或行业默认的所有假设。举例来说,对比图5-1和图5-4,股票分析师和私募基金投资人都想要对某公司在未来5年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但是,他们所使用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