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很难发现,但一定是有的。至于如何发现,那正是作为上司该做的事。发现下属的进步以后,还应该予以夸奖,让下属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同时设法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
当然,还必须让下属养成习惯,经常拿自己的过去跟现在做比较,促使自身不断进步。
全面否定下属所做的一切
的确,或许下属应该先做好日程表,但他有自己的想法,调查“通过哪家媒体进行宣传”,这本身是没错的。上司应该对这部分予以认可。
如果一味地批评,会令下属丧失干劲,有时还会由于缺乏自信,连原本能做到的事也做不到了,于是给自己贴上“废物”的标签,严重时可能发展成心理问题,甚至最终辞职。
因此,上司不应该全面否定下属所做的一切,应该认可下属做到的部分,对没做到的地方提供建议,促其改进。
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应该使用下面这样的措辞:
上司:“ 下次销售会议上要提交的新商品A的促销企划书,做得怎么样了?”
下属:“ 目前正在考虑通过哪家媒体进行宣传。”
上司:“ 进度比上次快了呢,而且还能想到考虑媒体的选择,很进步很难发现,但一定是有的。至于如何发现,那正是作为上司该做的事。发现下属的进步以后,还应该予以夸奖,让下属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同时设法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
当然,还必须让下属养成习惯,经常拿自己的过去跟现在做比较,促使自身不断进步。
全面否定下属所做的一切
的确,或许下属应该先做好日程表,但他有自己的想法,调查“通过哪家媒体进行宣传”,这本身是没错的。上司应该对这部分予以认可。
如果一味地批评,会令下属丧失干劲,有时还会由于缺乏自信,连原本能做到的事也做不到了,于是给自己贴上“废物”的标签,严重时可能发展成心理问题,甚至最终辞职。
因此,上司不应该全面否定下属所做的一切,应该认可下属做到的部分,对没做到的地方提供建议,促其改进。
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应该使用下面这样的措辞:
上司:“ 下次销售会议上要提交的新商品A的促销企划书,做得怎么样了?”
下属:“ 目前正在考虑通过哪家媒体进行宣传。”
上司:“ 进度比上次快了呢,而且还能想到考虑媒体的选择,很不错嘛。”(→先认可下属的干劲)
下属:“ 谢谢。”
上司:“ 日程是怎么定的?”
下属:“ 啊?还没定好……”(糟了,应该先做好日程表的)
上司:“ 哦,还是先确定日程比较好。”
下属:“ 是。”
上司:“ 关于日程表的制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下属:“ 没问题,我立刻开始着手。”
总结起来,有以下两个要点:
● 用其本人的过去和现在做比较
● 不要全面否定,要认可做到的部分
话虽如此,看到下属迟迟不能进步,上司有时难免心烦气躁。在这种情况下,请想想自己以前还是新人的时候吧。除了极优秀的人才,绝大多数人肯定都经历过失败吧。
请想想自己当初的实力,肯定会觉得“我当时也经常失败呢”“现在的下属要比那时的自己更优秀”吧。这样一来,烦躁的心情就能恢复平静了。不错嘛。”(→先认可下属的干劲)
下属:“ 谢谢。”
上司:“ 日程是怎么定的?”
下属:“ 啊?还没定好……”(糟了,应该先做好日程表的)
上司:“ 哦,还是先确定日程比较好。”
下属:“ 是。”
上司:“ 关于日程表的制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下属:“ 没问题,我立刻开始着手。”
总结起来,有以下两个要点:
● 用其本人的过去和现在做比较
● 不要全面否定,要认可做到的部分
话虽如此,看到下属迟迟不能进步,上司有时难免心烦气躁。在这种情况下,请想想自己以前还是新人的时候吧。除了极优秀的人才,绝大多数人肯定都经历过失败吧。
请想想自己当初的实力,肯定会觉得“我当时也经常失败呢”“现在的下属要比那时的自己更优秀”吧。这样一来,烦躁的心情就能恢复平静了。5.对有欠缺的下属先认可再指出努力方向
隶属于商品开发部的藤井,针对新商品A制作了一份超厚的企划书,近100页。他制作这份企划书,想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然而,上司的反应却出乎意料。
下属:“ 这是之前在课内会议上提过的,新的成套商品的企划书。”
上司:“ 怎么这么厚?总结一下,最多五六页。”
下属:“ 是……”(好不容易做的)
上司(稍微翻了翻企划书):“成本估算太天真了。这样的企划简直不像话。自己回去好好想想再来。”
下属:“ 啊……”(震惊得目瞪口呆)5.对有欠缺的下属先认可再指出努力方向
隶属于商品开发部的藤井,针对新商品A制作了一份超厚的企划书,近100页。他制作这份企划书,想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然而,上司的反应却出乎意料。
下属:“ 这是之前在课内会议上提过的,新的成套商品的企划书。”
上司:“ 怎么这么厚?总结一下,最多五六页。”
下属:“ 是……”(好不容易做的)
上司(稍微翻了翻企划书):“成本估算太天真了。这样的企划简直不像话。自己回去好好想想再来。”
下属:“ 啊……”(震惊得目瞪口呆)上司:“ 下次别做得这么厚了,太浪费时间和纸张。”
下属:“ 是。”
上司:“ 要顾及一下看企划的人啊。你工作时究竟在想什么啊?”
下属:“……”(再也不做什么企划书了,反正也是白费功夫)
这样的措辞,会让下属丧失干劲。我以前就像这样否定下属的提案,打击了下属的干劲。
的确,上司通常比下属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会对下属提交的企划书感到不满意。况且,下属的企划书有时的确存在内容缺乏依据、不够成熟等缺点。在这种时候,上司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全面否定,但越是在这种时候,上司越应该妥善应对。
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对下属积极提案表示支持
即使对下属的提案并不满意,你也应该对其积极性表示认可,这样能让下属感到付出必有回报,就算这次企划未能通过,下次还会继续积极提交方案。上司:“ 下次别做得这么厚了,太浪费时间和纸张。”
下属:“ 是。”
上司:“ 要顾及一下看企划的人啊。你工作时究竟在想什么啊?”
下属:“……”(再也不做什么企划书了,反正也是白费功夫)
这样的措辞,会让下属丧失干劲。我以前就像这样否定下属的提案,打击了下属的干劲。
的确,上司通常比下属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会对下属提交的企划书感到不满意。况且,下属的企划书有时的确存在内容缺乏依据、不够成熟等缺点。在这种时候,上司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全面否定,但越是在这种时候,上司越应该妥善应对。
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对下属积极提案表示支持
即使对下属的提案并不满意,你也应该对其积极性表示认可,这样能让下属感到付出必有回报,就算这次企划未能通过,下次还会继续积极提交方案。分别指出企划书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和尚有不足的部分
即使企划书不够成熟,其中应该也有值得肯定的部分。经由上司指出,下属就会觉得付出有了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应该先对值得肯定的部分予以夸奖,再指出尚有不足的部分,这样下属就能接受了。
有的上司可能怎么找也找不到其中值得肯定的部分,但其实没这回事,一定有做得好的地方。
即使这次失败,也要指明未来的方向
上司不要让下属止步于这次的失败,应该为其提供建议,争取下次成功。有人可能觉得,一旦上司提供建议,下属就会放弃思考,其实没这回事。
之所以会出现那种情况,是因为上司什么都想教的缘故。如果上司不提供任何建议,只说“自己回去好好想想再来”,下属以后还会重蹈覆辙,不会进步。因此,上司务必要为下属指明未来的方向。
以前面的例子而言,上司应该像下面这样说:
下属:“ 这是之前在课内会议上提过的,新的成套商品的企划书。”
上司:“ 做得很辛苦吧?”(→先对下属的努力表示慰问)分别指出企划书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和尚有不足的部分
即使企划书不够成熟,其中应该也有值得肯定的部分。经由上司指出,下属就会觉得付出有了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应该先对值得肯定的部分予以夸奖,再指出尚有不足的部分,这样下属就能接受了。
有的上司可能怎么找也找不到其中值得肯定的部分,但其实没这回事,一定有做得好的地方。
即使这次失败,也要指明未来的方向
上司不要让下属止步于这次的失败,应该为其提供建议,争取下次成功。有人可能觉得,一旦上司提供建议,下属就会放弃思考,其实没这回事。
之所以会出现那种情况,是因为上司什么都想教的缘故。如果上司不提供任何建议,只说“自己回去好好想想再来”,下属以后还会重蹈覆辙,不会进步。因此,上司务必要为下属指明未来的方向。
以前面的例子而言,上司应该像下面这样说:
下属:“ 这是之前在课内会议上提过的,新的成套商品的企划书。”
上司:“ 做得很辛苦吧?”(→先对下属的努力表示慰问)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4-25
计划中的成本节省之策,每股利润4%~5%的增长率似乎是合理的。这相当于市盈率溢价为1。把所有的加总起来,可得到一个公允的15倍的市盈率。为了计算每股的公允价值,我们需要预测来年的每股利润。采用每股7美元的预期,这个公允价值的评估值应该是105美元(15×7美元)。■例8-13 公允市盈率:谷歌在美国,谷歌公司(Google Ic.)在互联网领域拥有一个最具统
管理类 / 日期:2023-04-25
甚至采取每年调整一次组织架构的方式,但反而让员工逐渐丧失了深度学习的机会。高层因此错判了组织的真正学习能力,认为员工可以对战略变化随机而动,指哪儿打哪儿,导致战略思考不足,往往一件事开始时风风火火、结束时劳民伤财。几年下来,没有打下有竞争力的基本功,反而丧失了之前建立起来的一些优势。甚至采取每年调整一次组织架构的方式,但反而让员工逐渐丧失了深度学习的机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