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定位的基本操作
第7章 品牌三问之一:你是什么
品牌三问概述
经验告诉我们,当顾客首次听说一个陌生的品牌时,他通常会问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是什么?答案就是品牌所归属的品类,品类是定位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本章要讲解的重点。
第二个问题:有何不同?答案就是品牌对顾客有意义的竞争性差异,这个差异在升级定位理论中被称为“特性”。
第三个问题:何以见得?答案就是让品牌差异化显得可信的证据,这种证据在定位理论中被称为“信任状”。
品牌三问是品牌与顾客最重要的沟通,顾客面对新品牌本能地想知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这是顾客了解一个品牌最省力、最高效 第二部分
定位的基本操作
第7章 品牌三问之一:你是什么
品牌三问概述
经验告诉我们,当顾客首次听说一个陌生的品牌时,他通常会问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是什么?答案就是品牌所归属的品类,品类是定位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本章要讲解的重点。
第二个问题:有何不同?答案就是品牌对顾客有意义的竞争性差异,这个差异在升级定位理论中被称为“特性”。
第三个问题:何以见得?答案就是让品牌差异化显得可信的证据,这种证据在定位理论中被称为“信任状”。
品牌三问是品牌与顾客最重要的沟通,顾客面对新品牌本能地想知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这是顾客了解一个品牌最省力、最高效的方式;品牌经营者清晰准确地回答这三个问题,能够大幅度提高沟通效率,让品牌快速到达顾客心智中的正确位置。
“品牌三问”随着我的文章已流传甚广,但有人自作主张地将第一问改成了“你是谁”,结果反而产生误导。“你是什么”答案指向品类,是物而非人;“你是谁”则暗示一个人格化的答案,偏离品类。更有甚者,将第一问改成“我是谁”,连沟通对象的暗示也没了,变成了自言自语。因此品牌三问的问法最好一字不改。
品类、抽象品类、伪品类
本章主要讲解品牌第一问“你是什么”,它的答案就是某个品类。“品类”这个词在前面章节中已经多次出现,但并没有给出正式的定义。
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艾·里斯先生的《品牌的起源》一书正式奠定了品类概念在定位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对定位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里斯先生从生物进化论得到启发,发现商业也是一个演化中的生态系统;品类则是商业的物种,具有和生物物种相似的演化规律,比如进化、分化、衰亡。
抛开启发性的类比,品类的正式定义是什么呢?品类就是顾客在
购买决策中所涉及的最后一级商品分类,由该分类可以关联到品牌,
并且在该分类上可以完成相应的购买选择。
比如提到可乐,顾客能够想到可口可乐;提到空调,顾客能够想的方式;品牌经营者清晰准确地回答这三个问题,能够大幅度提高沟通效率,让品牌快速到达顾客心智中的正确位置。
“品牌三问”随着我的文章已流传甚广,但有人自作主张地将第一问改成了“你是谁”,结果反而产生误导。“你是什么”答案指向品类,是物而非人;“你是谁”则暗示一个人格化的答案,偏离品类。更有甚者,将第一问改成“我是谁”,连沟通对象的暗示也没了,变成了自言自语。因此品牌三问的问法最好一字不改。
品类、抽象品类、伪品类
本章主要讲解品牌第一问“你是什么”,它的答案就是某个品类。“品类”这个词在前面章节中已经多次出现,但并没有给出正式的定义。
定位理论创始人之一艾·里斯先生的《品牌的起源》一书正式奠定了品类概念在定位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对定位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里斯先生从生物进化论得到启发,发现商业也是一个演化中的生态系统;品类则是商业的物种,具有和生物物种相似的演化规律,比如进化、分化、衰亡。
抛开启发性的类比,品类的正式定义是什么呢?品类就是顾客在
购买决策中所涉及的最后一级商品分类,由该分类可以关联到品牌,
并且在该分类上可以完成相应的购买选择。
比如提到可乐,顾客能够想到可口可乐;提到空调,顾客能够想到格力;提到矿泉水,顾客能够想到农夫山泉;提到超市,顾客能够想到沃尔玛。因此可乐、空调、矿泉水、超市这些都是品类。
然而有一些分类,顾客在购买决策中确实会涉及,但不是最后一级分类,顾客并不能基于该分类完成购买选择,而且该分类通常也关联不到品牌,这样的分类概念就是抽象品类。为了强调与抽象品类的相对性,有时也把“品类”叫作“具体品类”。
比如,在装修的某个阶段顾客会说“该买电器了”,“电器”这个概念是顾客真实用到的;但如果家人让你去买一台电器,你一定会问“买什么电器?空调、冰箱还是洗衣机?”又比如,现代人关注健康,每天要吃水果,水果这个概念也是顾客真实使用的;但如果家人让你去买水果,你多半也会问“想吃什么水果?苹果、橙子还是香蕉?”因此,电器、水果都是抽象品类。
抽象品类加上表示销售场所的字眼往往可以转化为具体品类,比如电器可以转化成电器店、水果可以转化成水果店,它们分别又可以关联到苏宁、百果园等品牌,这样一来电器店、水果店就不再是抽象品类,而是具体的渠道品类。渠道品类涉及品类三界论,这部分内容将在第15章中详细阐述。
除了品类和抽象品类,还有一些分类概念,比如白电、厨电等。这些概念顾客在购买决策中根本不会涉及,只是业内人士或行业研究者才使用它们。但有的企业不明就里就把它们当作品类和顾客沟通。比如,有品牌说自己是“白电专家”,也有品牌说自己是“厨电专家”,在这种使用方式中“白电”“厨电”就成了伪品类,也就是虚假到格力;提到矿泉水,顾客能够想到农夫山泉;提到超市,顾客能够想到沃尔玛。因此可乐、空调、矿泉水、超市这些都是品类。
然而有一些分类,顾客在购买决策中确实会涉及,但不是最后一级分类,顾客并不能基于该分类完成购买选择,而且该分类通常也关联不到品牌,这样的分类概念就是抽象品类。为了强调与抽象品类的相对性,有时也把“品类”叫作“具体品类”。
比如,在装修的某个阶段顾客会说“该买电器了”,“电器”这个概念是顾客真实用到的;但如果家人让你去买一台电器,你一定会问“买什么电器?空调、冰箱还是洗衣机?”又比如,现代人关注健康,每天要吃水果,水果这个概念也是顾客真实使用的;但如果家人让你去买水果,你多半也会问“想吃什么水果?苹果、橙子还是香蕉?”因此,电器、水果都是抽象品类。
抽象品类加上表示销售场所的字眼往往可以转化为具体品类,比如电器可以转化成电器店、水果可以转化成水果店,它们分别又可以关联到苏宁、百果园等品牌,这样一来电器店、水果店就不再是抽象品类,而是具体的渠道品类。渠道品类涉及品类三界论,这部分内容将在第15章中详细阐述。
除了品类和抽象品类,还有一些分类概念,比如白电、厨电等。这些概念顾客在购买决策中根本不会涉及,只是业内人士或行业研究者才使用它们。但有的企业不明就里就把它们当作品类和顾客沟通。比如,有品牌说自己是“白电专家”,也有品牌说自己是“厨电专家”,在这种使用方式中“白电”“厨电”就成了伪品类,也就是虚假品类。为了强调与伪品类的相对性,有时也把“品类”叫作“真品类”。
伪品类是常见的营销陷阱,当企业涉足多个品类的产品时,很容易发明一个企业内部的分类概念去概括这些产品。比如方太曾经宣传“方太,高端厨电专家与领导者”,当只有方太做广告时它的销量增长不错,因为有传播胜无传播;但当竞争对手也开始做广告并大力宣传“老板,大吸力油烟机领导品牌”时,形势就发生了逆转,因为“厨电”是伪品类,而“油烟机”是真品类。
品牌只有明确品类归属,才能有效对接顾客需求。这是因为品类
还有另外一个定义,就是满足需求的具体手段而且被顾客以自己理解
的方式做出的分类。因此每个具体品类都对应着顾客的某种具体需求,明确了品类也就对接了需求。如果一个品牌不明确它归属的品类,或归属于一个伪品类,顾客就很难在产生需求时想到它。
高维学堂有个学员做的餐饮品牌叫“浅厨”,一开始浅厨的生意清淡,上过升级定位课后,这位学员就把门店招牌从“浅厨”二字改成了“浅厨食街”,生意立即增长了20%。原来,很多顾客误以为“浅厨”是家厨具店。明确品类后,有效对接了顾客需求,进店率就大幅提升了。海底捞虽然已经有如此大的名气,但它依然在门店招牌上标明“海底捞火锅”,就是为了明确品类有效对接顾客需求。这种做法值得众多餐馆学习。
品类的进化、分化与衰亡品类。为了强调与伪品类的相对性,有时也把“品类”叫作“真品类”。
伪品类是常见的营销陷阱,当企业涉足多个品类的产品时,很容易发明一个企业内部的分类概念去概括这些产品。比如方太曾经宣传“方太,高端厨电专家与领导者”,当只有方太做广告时它的销量增长不错,因为有传播胜无传播;但当竞争对手也开始做广告并大力宣传“老板,大吸力油烟机领导品牌”时,形势就发生了逆转,因为“厨电”是伪品类,而“油烟机”是真品类。
品牌只有明确品类归属,才能有效对接顾客需求。这是因为品类
还有另外一个定义,就是满足需求的具体手段而且被顾客以自己理解
的方式做出的分类。因此每个具体品类都对应着顾客的某种具体需求,明确了品类也就对接了需求。如果一个品牌不明确它归属的品类,或归属于一个伪品类,顾客就很难在产生需求时想到它。
高维学堂有个学员做的餐饮品牌叫“浅厨”,一开始浅厨的生意清淡,上过升级定位课后,这位学员就把门店招牌从“浅厨”二字改成了“浅厨食街”,生意立即增长了20%。原来,很多顾客误以为“浅厨”是家厨具店。明确品类后,有效对接了顾客需求,进店率就大幅提升了。海底捞虽然已经有如此大的名气,但它依然在门店招牌上标明“海底捞火锅”,就是为了明确品类有效对接顾客需求。这种做法值得众多餐馆学习。
品类的进化、分化与衰亡关于品类,还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比如品类的进化、分化和衰亡,类似于生物界物种的进化、分化和灭绝。
品类进化就是品类的不断完善,变得功能更强大,性能更稳定,使用更方便,性价比更高。
可以想象,鞋子品类的起源,很可能是因为某个原始人的脚受了伤,就用树皮包住脚走路,结果发现非常舒服,于是伤好之后仍然喜欢在脚底绑上树皮,最原始的鞋就这么诞生了,之后经过不断改进,比如为了让穿鞋和脱鞋更方便,不再用原始的捆绑方式,于是有结构的真正的鞋子就出现了。
品类进化现象无处不在,智能手机就是品类高速进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它进化的速度非常快,通过不断升级换代增加功能,几乎消灭了照相机、收音机、录音机、手表、闹钟、手电筒、钱包等品类。当然,也有不少品类进化较为缓慢,比如可乐、扒鸡、盘子、筷子等。
品类分化现象则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商业力量,因为品类分化促进了新品类的不断产生,创造了古人无法想象的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开创和主导一个新品类是打造强势品牌的最佳途径。商业的历史表明,绝大部分的强势品牌都是在品类兴起的初期打造出来的。
品类的分化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物种的分化很相似。
首先,品类的进化更好地满足了顾客需求,使得顾客对品类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也会变得众口难调。比如随着鞋子的进化,穿鞋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同人对鞋子有不同的要求,有人要求柔软,有人要求关于品类,还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比如品类的进化、分化和衰亡,类似于生物界物种的进化、分化和灭绝。
品类进化就是品类的不断完善,变得功能更强大,性能更稳定,使用更方便,性价比更高。
可以想象,鞋子品类的起源,很可能是因为某个原始人的脚受了伤,就用树皮包住脚走路,结果发现非常舒服,于是伤好之后仍然喜欢在脚底绑上树皮,最原始的鞋就这么诞生了,之后经过不断改进,比如为了让穿鞋和脱鞋更方便,不再用原始的捆绑方式,于是有结构的真正的鞋子就出现了。
品类进化现象无处不在,智能手机就是品类高速进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它进化的速度非常快,通过不断升级换代增加功能,几乎消灭了照相机、收音机、录音机、手表、闹钟、手电筒、钱包等品类。当然,也有不少品类进化较为缓慢,比如可乐、扒鸡、盘子、筷子等。
品类分化现象则是一种更为强大的商业力量,因为品类分化促进了新品类的不断产生,创造了古人无法想象的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开创和主导一个新品类是打造强势品牌的最佳途径。商业的历史表明,绝大部分的强势品牌都是在品类兴起的初期打造出来的。
品类的分化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物种的分化很相似。
首先,品类的进化更好地满足了顾客需求,使得顾客对品类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也会变得众口难调。比如随着鞋子的进化,穿鞋的人越来越多,但不同人对鞋子有不同的要求,有人要求柔软,有人要求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4-14
诊的孕妇中,又有11位孕妇离开了本院,占总人数的1.9%。剩下的24位孕妇被再次转诊到产科。这样一来,93位上转到院本部的孕妇最终只有33位完成建册,只占发现早孕孕妇总数的5.7%。然而,就算这93位孕妇全部建册,也仅占总人数的16.1%。图12-5 早孕孕妇建册项目现状价值流图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从社区医院发现早孕孕妇到她们最终顺利在院本部建册的整个过程中,
管理类 / 日期:2023-04-13
人们就会更注意和认同你的行为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开自己的动机时,要诚实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反之就是欺骗,会毁掉信任。还要注意,你的动机不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如何公开自己的动机本身就可以帮助你改善动机。 “充足”的观念“充足”的意思是有足够的东西供大家分享。“充足”的反面是“稀缺”,意思是只有这么多,你得到了,我就不能得到。虽然在某些方面稀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