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的基本维度
罗纳德·艾伦的案例解释了社会关系对团体工作表现和效率的重要性。但这并非是个单向的过程。团体内部的社会关系会影响任务完成,反之亦然。在本章中,我们会探究任务和社会两个维度的系统互联性。
任务和社会维度:工作和社会化
所有的决策型团体都有任务和社会两个维度。任务维度是指团体的工作表现,社会维度则是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其对团体的整体影响。因为团体是系统,任务和社会这两个维度也是彼此关联的。因此,对团体任务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员工关系。反之,对员工关系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团体任务的完成。
一个团体在任务维度的输出是生产率。生产率是一个团体完成任务的效率。而团体在社会维度的输出则是凝聚力。凝聚力是员工对团体的归属感高低以及对工作和彼此的忠诚度。凝聚力始于对团体内社会关系的重视。
一个决策性团体若想成功,就不能忽视社会和任务维度中的任何一个。找到生产率和凝聚力之间的最优平衡对所有团体来说都是重要目标。过分关注生产率可能会制造压力和冲突,降低凝聚力。罗纳德·艾伦就片面关注了达美航空的生产率,并因此破坏了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谐。这种破坏最终导致了糟糕的服务、低迷的士气以及优秀团体的基本维度
罗纳德·艾伦的案例解释了社会关系对团体工作表现和效率的重要性。但这并非是个单向的过程。团体内部的社会关系会影响任务完成,反之亦然。在本章中,我们会探究任务和社会两个维度的系统互联性。
任务和社会维度:工作和社会化
所有的决策型团体都有任务和社会两个维度。任务维度是指团体的工作表现,社会维度则是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与其对团体的整体影响。因为团体是系统,任务和社会这两个维度也是彼此关联的。因此,对团体任务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员工关系。反之,对员工关系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团体任务的完成。
一个团体在任务维度的输出是生产率。生产率是一个团体完成任务的效率。而团体在社会维度的输出则是凝聚力。凝聚力是员工对团体的归属感高低以及对工作和彼此的忠诚度。凝聚力始于对团体内社会关系的重视。
一个决策性团体若想成功,就不能忽视社会和任务维度中的任何一个。找到生产率和凝聚力之间的最优平衡对所有团体来说都是重要目标。过分关注生产率可能会制造压力和冲突,降低凝聚力。罗纳德·艾伦就片面关注了达美航空的生产率,并因此破坏了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和谐。这种破坏最终导致了糟糕的服务、低迷的士气以及优秀员工的流失,让公司在整个行业和消费者群体里的形象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过分关注凝聚力会让大家无心工作(“派对时间到了!”)。虽然每个员工都彼此喜欢对方,但没人记得去完成任务了。除非团体存在的目的仅仅是让大家度过一段欢乐时光,并无其他任务要完成,否则这便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总的来讲,只要不过火,凝聚力都有助于提高团体生产率。两者的关系在小型团体里比大型团体更紧密,在自然形成的团体里比人为组建的团体里更紧密,在合作性团体里比在竞争性团体里更紧密。任务内容和团体的类型也会影响凝聚力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完成任务时,成员对彼此的依赖程度越深(例如驾驶客机、进行外科手术、篮球比赛),凝聚力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就越强。
建立凝聚力:把我们聚在一起
因此团体如何建立凝聚力?主要策略有:
1.倡导志趣相投的成员准入机制。加入团体的成员彼此相处愉快、志同道合,那么建立凝聚力就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果有格格不入的成员加入了团体,凝聚力的建立就会遭遇阻碍。当然了,一个团体不会总是那么幸运,能随心所欲地决定谁可以加入。有时小型团体的准入机制不得不服从所处的环境(例如一个机构或者企业)。
2.培养共同目标。凝聚力的一个方面就是拥有共同的愿景。当所有成员共同努力去实现某个目标时,凝聚力就能得到加强。
3.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多团体日益团结。如果成员工的流失,让公司在整个行业和消费者群体里的形象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过分关注凝聚力会让大家无心工作(“派对时间到了!”)。虽然每个员工都彼此喜欢对方,但没人记得去完成任务了。除非团体存在的目的仅仅是让大家度过一段欢乐时光,并无其他任务要完成,否则这便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总的来讲,只要不过火,凝聚力都有助于提高团体生产率。两者的关系在小型团体里比大型团体更紧密,在自然形成的团体里比人为组建的团体里更紧密,在合作性团体里比在竞争性团体里更紧密。任务内容和团体的类型也会影响凝聚力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完成任务时,成员对彼此的依赖程度越深(例如驾驶客机、进行外科手术、篮球比赛),凝聚力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就越强。
建立凝聚力:把我们聚在一起
因此团体如何建立凝聚力?主要策略有:
1.倡导志趣相投的成员准入机制。加入团体的成员彼此相处愉快、志同道合,那么建立凝聚力就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如果有格格不入的成员加入了团体,凝聚力的建立就会遭遇阻碍。当然了,一个团体不会总是那么幸运,能随心所欲地决定谁可以加入。有时小型团体的准入机制不得不服从所处的环境(例如一个机构或者企业)。
2.培养共同目标。凝聚力的一个方面就是拥有共同的愿景。当所有成员共同努力去实现某个目标时,凝聚力就能得到加强。
3.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多团体日益团结。如果成员对工作成果感到满意,大家通常会对彼此更加信任进而增强团队精神。这个理论一般都会奏效,除非在工作过程里有一部分人觉得只有自己在全力付出,其他人都在偷懒。那这些努力工作的员工就会产生怨气,逐渐失去干劲,最终导致团体工作表现变差,凝聚力下降。成功的团队总是充满和谐,失败的团队里成员则常常互相指责、诽谤,充斥着沮丧和焦躁的情绪,这是一条铁律。糟糕的生产率可能会让团体走向解散。
4.倡导积极合作的团队文化。如果成员都愿意相互合作而不是彼此竞争,那凝聚力就会空前强大。我们在第4章会讨论如何在小型团体里加强合作关系。
5.鼓励成员接纳彼此。让每个成员都觉得自己在团体里备受欢迎和重视。努力建立友好的对话环境。如果部分成员在团体里感受到了隔阂,觉得自己被排挤,团体的凝聚力就会下降。
任务和社会这两个维度对团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都不可或缺,通过研究团体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我们就能弄清楚这两个维度是如何贯穿一个团体的生命的。
团体发展的周期阶段
塔克曼(Tuckma)在1965年将团体的4个阶段描述为:形成、风暴、规范、表现。这些阶段不是连续发生的。团体的成长脉络不同于人(青年、中年、老年),它未必会呈线性发展,也不一定一一经历这些阶段。团体的成长脉络一般更加混乱迂回,有时会忽然折返到员对工作成果感到满意,大家通常会对彼此更加信任进而增强团队精神。这个理论一般都会奏效,除非在工作过程里有一部分人觉得只有自己在全力付出,其他人都在偷懒。那这些努力工作的员工就会产生怨气,逐渐失去干劲,最终导致团体工作表现变差,凝聚力下降。成功的团队总是充满和谐,失败的团队里成员则常常互相指责、诽谤,充斥着沮丧和焦躁的情绪,这是一条铁律。糟糕的生产率可能会让团体走向解散。
4.倡导积极合作的团队文化。如果成员都愿意相互合作而不是彼此竞争,那凝聚力就会空前强大。我们在第4章会讨论如何在小型团体里加强合作关系。
5.鼓励成员接纳彼此。让每个成员都觉得自己在团体里备受欢迎和重视。努力建立友好的对话环境。如果部分成员在团体里感受到了隔阂,觉得自己被排挤,团体的凝聚力就会下降。
任务和社会这两个维度对团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都不可或缺,通过研究团体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我们就能弄清楚这两个维度是如何贯穿一个团体的生命的。
团体发展的周期阶段
塔克曼(Tuckma)在1965年将团体的4个阶段描述为:形成、风暴、规范、表现。这些阶段不是连续发生的。团体的成长脉络不同于人(青年、中年、老年),它未必会呈线性发展,也不一定一一经历这些阶段。团体的成长脉络一般更加混乱迂回,有时会忽然折返到一个看似已经完成的阶段(可惜人的年龄没法回到从前)。
一般来说,团体的发展被认为有这么几个阶段:多个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聚到一起的初始阶段(形成)、冲突阶段(风暴)、树立标准和成员行为规范的阶段(规范)以及集中力量完成目标的阶段(表现)。这些阶段可能是周期性的,也就是说它们会出现、消失、再出现、再消失,循环往复。无论团体大小,身处何方,一般都会有形成、风暴、规范和表现这4个发展阶段。我们将在第9章重点讨论小型团体在决策过程里会出现的几个阶段。
形成:聚集成员
一个团体始于它自身的形成。 在这个章节,我们会着眼于两个话题:(1)为什么我们要加入团体;(2)成员多样性如何影响团体。
我们加入团体的原因:动机 我们加入团体的原因是团体形成的催化剂。我们加入团体是为了满足某些需求。我们加入团体通常出于以下6种原因:
1.对归属感的需求: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类是群居生物。我们都对归属感有着强烈的需求,跟我们对食物的需求程度不相上下。这种与生俱来的需求跨越了文化,是全人类共有的。它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价值。与团体成员形成社会纽带能够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免受外来威胁。有了伙伴,你就能免受孤独之苦。我们通过加入团体来找到伙伴(例如单亲父母团体),我们能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好处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但是正如进化生物学家一个看似已经完成的阶段(可惜人的年龄没法回到从前)。
一般来说,团体的发展被认为有这么几个阶段:多个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聚到一起的初始阶段(形成)、冲突阶段(风暴)、树立标准和成员行为规范的阶段(规范)以及集中力量完成目标的阶段(表现)。这些阶段可能是周期性的,也就是说它们会出现、消失、再出现、再消失,循环往复。无论团体大小,身处何方,一般都会有形成、风暴、规范和表现这4个发展阶段。我们将在第9章重点讨论小型团体在决策过程里会出现的几个阶段。
形成:聚集成员
一个团体始于它自身的形成。 在这个章节,我们会着眼于两个话题:(1)为什么我们要加入团体;(2)成员多样性如何影响团体。
我们加入团体的原因:动机 我们加入团体的原因是团体形成的催化剂。我们加入团体是为了满足某些需求。我们加入团体通常出于以下6种原因:
1.对归属感的需求: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类是群居生物。我们都对归属感有着强烈的需求,跟我们对食物的需求程度不相上下。这种与生俱来的需求跨越了文化,是全人类共有的。它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价值。与团体成员形成社会纽带能够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免受外来威胁。有了伙伴,你就能免受孤独之苦。我们通过加入团体来找到伙伴(例如单亲父母团体),我们能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好处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但是正如进化生物学家乔治·辛普森(George Simpso)观察到的:“追求孤独是徒劳的,人类从未成功过。”加入某个团体是满足我们深层次归属感的机会。相比经济上的回报,归属感更能把我们留在一个团体里。
2.人际吸引力:来自他人的吸引力。我们会加入一个团体是因为被它的成员所吸引。我们会被与我们在个性、态度、信仰、族裔、性取向和经济地位相近的人所吸引。很多校园社团和支持者团体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其成员有相似性。生理上的吸引力也可能会让我们加入某个组织。我们可能会仅仅因为喜欢里面某个成员而加入一个团体。尽管大家普遍观念里认为生理上的吸引力对男性比对女性影响更大,但也有成百上千个研究表明了不一样的结果。
3.团体活动的吸引力:为了找乐子而加入。有时候我们加入一个团体是为了参与其中的活动。这是大部分人参与学校田径队、兄弟会和姐妹会的直接动机。出于对某项活动的喜爱加入一个团体不会妨碍你同时跟其他成员建立社会联系。当我执教大学辩论队时,有些同学本来加入社团只是为了参加比赛。但是在此过程中,大家却渐渐有了其他动力留在团体里,比如全国旅行、发展友谊、恋情,以及参与跟辩论等有关的各种社交活动。垒球联赛通常会分为A、B、C三个级别,从而把高水平运动员跟业余爱好者区分开。有些选手痴迷于运动本身,但也有很多人只是喜欢参加跟比赛相关的社交活动。
4.团体目标的吸引力:目标驱动下的会员机制。我们加入和留在一个团体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团体目标的向往。政治团体的成员都是为某个参选人或是政治目标吸引而来。我们会加入某些志愿团体也是因为我们为该团体的目标所吸引。乔治·辛普森(George Simpso)观察到的:“追求孤独是徒劳的,人类从未成功过。”加入某个团体是满足我们深层次归属感的机会。相比经济上的回报,归属感更能把我们留在一个团体里。
2.人际吸引力:来自他人的吸引力。我们会加入一个团体是因为被它的成员所吸引。我们会被与我们在个性、态度、信仰、族裔、性取向和经济地位相近的人所吸引。很多校园社团和支持者团体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其成员有相似性。生理上的吸引力也可能会让我们加入某个组织。我们可能会仅仅因为喜欢里面某个成员而加入一个团体。尽管大家普遍观念里认为生理上的吸引力对男性比对女性影响更大,但也有成百上千个研究表明了不一样的结果。
3.团体活动的吸引力:为了找乐子而加入。有时候我们加入一个团体是为了参与其中的活动。这是大部分人参与学校田径队、兄弟会和姐妹会的直接动机。出于对某项活动的喜爱加入一个团体不会妨碍你同时跟其他成员建立社会联系。当我执教大学辩论队时,有些同学本来加入社团只是为了参加比赛。但是在此过程中,大家却渐渐有了其他动力留在团体里,比如全国旅行、发展友谊、恋情,以及参与跟辩论等有关的各种社交活动。垒球联赛通常会分为A、B、C三个级别,从而把高水平运动员跟业余爱好者区分开。有些选手痴迷于运动本身,但也有很多人只是喜欢参加跟比赛相关的社交活动。
4.团体目标的吸引力:目标驱动下的会员机制。我们加入和留在一个团体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团体目标的向往。政治团体的成员都是为某个参选人或是政治目标吸引而来。我们会加入某些志愿团体也是因为我们为该团体的目标所吸引。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4-12
五、机制建设:合伙人与职级体系同其他互联网公司一样,阿里巴巴集团采用双序列职业发展体系(如表19-4所示)。一套体系是专家路线(P序列=技术序列),如程序员、工程师,是某个专业领域的人才,一共分为14级,从P1到P14。一套体系是管理者路线(M序列=管理序列),一共分为10级,从M 1到M 10。表19-4 阿里巴巴双序列职业发展体系五、机制建设:合伙人与职
管理类 / 日期:2023-04-12
9.正式组织明确业务设计与关键任务后,要站在业务设计的角度,设置组织及职能。如果是业务/职能单元,则设置该部门的组织架构及职能;如果是以项目/关键任务为单位,则设置该项目的组织及职能。在进行组织设计时,也要从职能出发配置岗位,还要考虑组织协同、管理与激励等方面。华为为云与AI业务单独设立业务单元,就是为了更好地拓展业务。而针对消费者BG允许独立设立董事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