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就具体的工作而言内控体系从无到有往往......《企业内部控制从懂到用》摘录

管理类 日期 2023-03-29
分析:就具体的工作而言,内控体系从无到有往往体现了工作程序的调整以及规范性的增强,可能导致特定部门或岗位的工作事项增加或性质改变,而这通常意味着特定工作人员工作负担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诸如“内控体系太麻烦”“内控体系影响效率”的抱怨,非常正常。这种错误理解,可能在整体上将内控体系“负面化”,动摇内控体系的企业文化基础,对实施效果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澄清:如果对内控体系的特点稍加分析,就能发现上述观点是非常片面的:①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内控体系中的计划及其他事前准备工作要求,可以更加有效地协调企业资源,提高长期内的工作效率。②内控体系中的各项控制措施,其设立宗旨就在于减少企业的各项损失,这些损失既可能体现为经济损失,也可能体现为效率损失(如各种“返工”所徒增的工作时间,当然,在抱怨内控体系影响效率的人眼里,这些成本通常是不纳入考虑范围的)。③内控体系仅针对经过风险评估、被认定需要进行控制的事项实施控制;在一个健康的内控体系中,被认定为仅仅影响效率、没有收益的控制活动,将会被及时清理。④内控体系关注的是企业整体的、长期的效率,孤立部门或岗位抱怨其自身工作效率受到影响,很可能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观点。正好比,绿灯变成红灯,对于刚刚减速停下的车辆而言,确实耽误了司机的时间,但如果没有红绿灯,整个城市的交通必定陷入瘫痪。同理,内控体系关注的是企业整体及长期内的整体效率,而不是孤立部门或岗位的短期效率。

错误理解8:“内部控制就是为了管人”

分析:内控体系的建立,必然伴随着对特定人员的行为限制以及分析:就具体的工作而言,内控体系从无到有往往体现了工作程序的调整以及规范性的增强,可能导致特定部门或岗位的工作事项增加或性质改变,而这通常意味着特定工作人员工作负担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诸如“内控体系太麻烦”“内控体系影响效率”的抱怨,非常正常。这种错误理解,可能在整体上将内控体系“负面化”,动摇内控体系的企业文化基础,对实施效果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澄清:如果对内控体系的特点稍加分析,就能发现上述观点是非常片面的:①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内控体系中的计划及其他事前准备工作要求,可以更加有效地协调企业资源,提高长期内的工作效率。②内控体系中的各项控制措施,其设立宗旨就在于减少企业的各项损失,这些损失既可能体现为经济损失,也可能体现为效率损失(如各种“返工”所徒增的工作时间,当然,在抱怨内控体系影响效率的人眼里,这些成本通常是不纳入考虑范围的)。③内控体系仅针对经过风险评估、被认定需要进行控制的事项实施控制;在一个健康的内控体系中,被认定为仅仅影响效率、没有收益的控制活动,将会被及时清理。④内控体系关注的是企业整体的、长期的效率,孤立部门或岗位抱怨其自身工作效率受到影响,很可能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观点。正好比,绿灯变成红灯,对于刚刚减速停下的车辆而言,确实耽误了司机的时间,但如果没有红绿灯,整个城市的交通必定陷入瘫痪。同理,内控体系关注的是企业整体及长期内的整体效率,而不是孤立部门或岗位的短期效率。

错误理解8:“内部控制就是为了管人”

分析:内控体系的建立,必然伴随着对特定人员的行为限制以及配套的监督,这会使企业人员产生“我是不是不被信任”“这些制度是不是为了管我”的疑问。这种错误理解可能导致企业各级成员内心对内控体系产生抵触情绪。

澄清:应该说,这种说法之所以错误,在于其故意混淆了手段和结果。内控体系的确需要对人(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但这种约束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对人员进行行为约束进而控制企业的重大风险,才是真实目的。在职业舞弊案高发的社会环境下,遵守规则、接受监督,实现对人行为的有效约束,既是对企业有效运行的保证,也是对企业成员个人本身的切实保护。

错误理解9:“内部控制净管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分析:一方面,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很多部门或岗位可能并未理解某些具体控制要求的控制目的;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由于风险评估活动缺失、管理官僚化等原因,对一些不重要的事项常常过度控制(如任何费用开支不论金额大小一律需要总裁签批)。上述原因可能会让企业成员认为内控体系没有关注重点,从而对内控体系的实施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澄清:内部控制与“鸡毛蒜皮”应该是格格不入的,如果内控体系被戴上“鸡毛蒜皮”的帽子,则无外乎在如下两个方面出了问题:①是不是鸡毛蒜皮,要站在企业整体层面,用长远的战略视角进行判断。在特定部门或岗位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对于企业可能意味着重大风险;在当前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从长期来看可能意味着重大风险(在“岁月号”沉没之前,将货物在货仓甲板有效固定,一定配套的监督,这会使企业人员产生“我是不是不被信任”“这些制度是不是为了管我”的疑问。这种错误理解可能导致企业各级成员内心对内控体系产生抵触情绪。

澄清:应该说,这种说法之所以错误,在于其故意混淆了手段和结果。内控体系的确需要对人(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但这种约束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对人员进行行为约束进而控制企业的重大风险,才是真实目的。在职业舞弊案高发的社会环境下,遵守规则、接受监督,实现对人行为的有效约束,既是对企业有效运行的保证,也是对企业成员个人本身的切实保护。

错误理解9:“内部控制净管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分析:一方面,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很多部门或岗位可能并未理解某些具体控制要求的控制目的;另一方面,一些企业由于风险评估活动缺失、管理官僚化等原因,对一些不重要的事项常常过度控制(如任何费用开支不论金额大小一律需要总裁签批)。上述原因可能会让企业成员认为内控体系没有关注重点,从而对内控体系的实施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澄清:内部控制与“鸡毛蒜皮”应该是格格不入的,如果内控体系被戴上“鸡毛蒜皮”的帽子,则无外乎在如下两个方面出了问题:①是不是鸡毛蒜皮,要站在企业整体层面,用长远的战略视角进行判断。在特定部门或岗位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对于企业可能意味着重大风险;在当前看来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从长期来看可能意味着重大风险(在“岁月号”沉没之前,将货物在货仓甲板有效固定,一定也是被当事游船公司当作“鸡毛蒜皮”的事情吧)。②如果确实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要么是风险评估环节出现了问题,要么是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那就应该对控制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分配管理资源”是任何管理活动的基本法则,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识别并剔除“鸡毛蒜皮”的事项,本来就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义。

错误理解10:“只有那些大企业才需要内部控制”

分析: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的成熟企业内控体系更加体系化、规范化,并且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只有大企业才需要搞内部控制,规模小的企业就没有必要了。

澄清:如COSO框架所提出的,任何组织,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建立与自身特征相匹配的内控体系。其理由包括:①内部控制关注的是响应风险,企业只要面临需要管理的风险,就需要采取一定控制措施(煎饼摊老板收钱会仔细检查一下是不是伪钞,就是典型的内控程序),尽管不同规模、不同成熟度的企业,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②任何企业的内控体系搭建,都会体现为从粗糙到细致、从单线条到系统化的发展过程。正好比,无论什么身材的人都需要衣服,人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做到量体裁衣。无论规模大小,只要是企业,就需要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内部控制从根本上符合企业特征,满足企业需要。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先生在演讲时讲过,在其创业初期,有一次通过查账发现一位财务工作人员“偷钱”,这个事件让他明白创业者应避免犯“抓大不抓小”的错误,即使四五个人的小企业也需要制度,也需要管理,没有好的制度会给企业造成灾也是被当事游船公司当作“鸡毛蒜皮”的事情吧)。②如果确实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要么是风险评估环节出现了问题,要么是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那就应该对控制措施进行及时调整。“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分配管理资源”是任何管理活动的基本法则,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识别并剔除“鸡毛蒜皮”的事项,本来就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义。

错误理解10:“只有那些大企业才需要内部控制”

分析: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的成熟企业内控体系更加体系化、规范化,并且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只有大企业才需要搞内部控制,规模小的企业就没有必要了。

澄清:如COSO框架所提出的,任何组织,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建立与自身特征相匹配的内控体系。其理由包括:①内部控制关注的是响应风险,企业只要面临需要管理的风险,就需要采取一定控制措施(煎饼摊老板收钱会仔细检查一下是不是伪钞,就是典型的内控程序),尽管不同规模、不同成熟度的企业,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②任何企业的内控体系搭建,都会体现为从粗糙到细致、从单线条到系统化的发展过程。正好比,无论什么身材的人都需要衣服,人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做到量体裁衣。无论规模大小,只要是企业,就需要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让内部控制从根本上符合企业特征,满足企业需要。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先生在演讲时讲过,在其创业初期,有一次通过查账发现一位财务工作人员“偷钱”,这个事件让他明白创业者应避免犯“抓大不抓小”的错误,即使四五个人的小企业也需要制度,也需要管理,没有好的制度会给企业造成灾难性的伤害。

如同任何管理方法,企业只有对内部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有效地应用内部控制。难性的伤害。

如同任何管理方法,企业只有对内部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有效地应用内部控制。第3章

风险识别、评价与策略制定

如前文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价值在于有效应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而支撑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如果希望从根本上提升内控体系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就必须清晰地回答下列关键问题。

(1)企业面临哪些风险?如何有效识别这些风险?

(2)这些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怎样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

(3)对于这些风险,企业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制定何种应对策略?

(4)企业如何将应对策略落地执行?

简言之,把握风险是企业内控工作的基本逻辑起点。第3章

风险识别、评价与策略制定

如前文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价值在于有效应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而支撑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企业如果希望从根本上提升内控体系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就必须清晰地回答下列关键问题。

(1)企业面临哪些风险?如何有效识别这些风险?

(2)这些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怎样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

(3)对于这些风险,企业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制定何种应对策略?

(4)企业如何将应对策略落地执行?

简言之,把握风险是企业内控工作的基本逻辑起点。

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思诺速记

相关推荐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3-29
在《群体的智慧》一书中,索罗维基讲述了19世纪英格兰博学者弗朗西斯·高尔顿的故事。在县城集市上,高尔顿被一场比赛深深吸引住了。在那场比赛中,人们需要猜出一头公牛的重量——猜测结果最接近真实答案的人获胜。比赛结束后,高尔顿把人们的门票收集在一起,并在上面标注了每个人的投票结果。结果显示,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团体(无论是独立的、多元的,还是集体的形式)的猜测结果都
管理类 / 日期:2023-03-29
(Operatio Techology,OT)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数字化时代,万物皆可联,万物应互联,万物必互联。因互联而建立的连接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能力。案例分析:吉利汽车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等数字化技术与汽车产品的深度融合,汽车正在从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步转变为新型的智能出行载体和智能互联终端。尤其是车联网技术在国

推荐列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