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培养未来管理者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培养......《管理的实践》摘录

管理类 日期 2023-02-12
因此,培养未来管理者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培养所有的管理者。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只为了提高发电机5%的效率,但是可能不必花那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就能将管理者绩效提高5%,而且所激发出来的能量还会大得多。

第二个原则是,培养管理者必须是动态的活动,绝不能只把目标放在今天——取代今天的主管、他们的工作或他们的资格,而必须总是把焦点放在明天的需求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来达到明天的目标?因此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职务?为了能满足明天的需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他们需要获得哪些新的技能,拥有哪些知识和能力?

因此,今天通行的许多培养管理者工具都已经不再适用,不但后备人选的方式有所不足,大多数公司最喜欢采用的工具——“工作轮岗”,也已经不再适用了。

一般而言,工作轮岗不外乎两种形式。公司把某个部门的专才调到另外一个部门一段时间,通常一个接着一个轮调到不同的部门。或是公司有感于员工对于其他部门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执行管理工作,因此安排他从工作中接受特殊训练。有一家大型制造商不久以前宣布:“名列升迁名单的员工将被轮调到他们不熟悉的部门,在每个指派的职位上工作6个月至两年的时间。”

但是,企业需要的不是对会计一知半解的工程师,而是能够管理企业的工程师。一个人不会因为多增加几项专能,就变成通才,只有视企业为整体,才能提升一个人的视野。员工在短短6个月内,究竟因此,培养未来管理者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须培养所有的管理者。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只为了提高发电机5%的效率,但是可能不必花那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就能将管理者绩效提高5%,而且所激发出来的能量还会大得多。

第二个原则是,培养管理者必须是动态的活动,绝不能只把目标放在今天——取代今天的主管、他们的工作或他们的资格,而必须总是把焦点放在明天的需求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来达到明天的目标?因此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职务?为了能满足明天的需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他们需要获得哪些新的技能,拥有哪些知识和能力?

因此,今天通行的许多培养管理者工具都已经不再适用,不但后备人选的方式有所不足,大多数公司最喜欢采用的工具——“工作轮岗”,也已经不再适用了。

一般而言,工作轮岗不外乎两种形式。公司把某个部门的专才调到另外一个部门一段时间,通常一个接着一个轮调到不同的部门。或是公司有感于员工对于其他部门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执行管理工作,因此安排他从工作中接受特殊训练。有一家大型制造商不久以前宣布:“名列升迁名单的员工将被轮调到他们不熟悉的部门,在每个指派的职位上工作6个月至两年的时间。”

但是,企业需要的不是对会计一知半解的工程师,而是能够管理企业的工程师。一个人不会因为多增加几项专能,就变成通才,只有视企业为整体,才能提升一个人的视野。员工在短短6个月内,究竟能对营销或工程等庞大的领域了解多少?或许懂得一些名词罢了。从一门好的营销课程或一份好的书目单中,他能学到的可能还更多。整个培训工作的观念都违背了既有的规则和经验。我们绝对不应该给员工一份非实际工作的工作、不要求绩效的工作。

总而言之,培养管理者计划必须纳入企业所有管理者,把目标放在激励每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上;强调绩效,而不是承诺;强调明天的要求,而不是今天的需要;必须是动态而重质的,而非根据机械化的轮调制度而进行的静态人事更迭。培养明日的管理者事实上就意味着把今天的管理者培养成更重要、更优秀的管理者。

如何培养管理者

由于培育明日管理者的工作太庞大也太重要了,我们不能把它看成特殊活动,其绩效取决于管理管理者的所有要素:工作的安排、与上司和下属的关系、组织的精神以及组织结构。举例来说,在欺弱怕强的组织中,在选择管理人才时不重视品格的组织中,即使有再多特殊的培养管理者活动,都不足以培养出未来的管理者。同样,在中央集权的组织里,再多特殊的培养管理者活动都不足以培养出未来的管理者,只会制造出未来的专家。反之,真正的分权化管理不需要额外增加任何培养管理者活动,就能培养、训练并检验出未来的管理者。

培养未来管理者的工作非常重要,不能只把它当成副业。当然,在大型组织中,特殊的培养管理者活动只是辅助工具,却是必要的辅助工具。至少这些活动凸显了公司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因此也激励管理者协助下属开发自己的潜能。能对营销或工程等庞大的领域了解多少?或许懂得一些名词罢了。从一门好的营销课程或一份好的书目单中,他能学到的可能还更多。整个培训工作的观念都违背了既有的规则和经验。我们绝对不应该给员工一份非实际工作的工作、不要求绩效的工作。

总而言之,培养管理者计划必须纳入企业所有管理者,把目标放在激励每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上;强调绩效,而不是承诺;强调明天的要求,而不是今天的需要;必须是动态而重质的,而非根据机械化的轮调制度而进行的静态人事更迭。培养明日的管理者事实上就意味着把今天的管理者培养成更重要、更优秀的管理者。

如何培养管理者

由于培育明日管理者的工作太庞大也太重要了,我们不能把它看成特殊活动,其绩效取决于管理管理者的所有要素:工作的安排、与上司和下属的关系、组织的精神以及组织结构。举例来说,在欺弱怕强的组织中,在选择管理人才时不重视品格的组织中,即使有再多特殊的培养管理者活动,都不足以培养出未来的管理者。同样,在中央集权的组织里,再多特殊的培养管理者活动都不足以培养出未来的管理者,只会制造出未来的专家。反之,真正的分权化管理不需要额外增加任何培养管理者活动,就能培养、训练并检验出未来的管理者。

培养未来管理者的工作非常重要,不能只把它当成副业。当然,在大型组织中,特殊的培养管理者活动只是辅助工具,却是必要的辅助工具。至少这些活动凸显了公司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因此也激励管理者协助下属开发自己的潜能。其实真正重要的是自我发展,世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由企业一肩扛下发展员工的责任。真正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的是个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没有任何企业有能力或有义务取代员工个人自我发展的努力。这么做不但是家长式的不当干预,也展现了愚蠢的虚荣心理。

但是,每位企业管理者都有机会鼓励或抑制、引导或误导个人的自我发展。企业应该特别指派管理者负责协助所有与他共事的同仁好好凝聚和运用自我发展的努力。每家公司也应该有系统地提供管理者自我发展的挑战。

首先,每位管理者应该彻底思考部属各自具备什么能力。当然,思考这个问题时应该以前面提过的系统化绩效评估为基础。分析完部属的能力后,接着应该问两个问题:我们有没有把这个人放在能对公司产生最大贡献的位子上?他还需要哪方面的学习以及克服哪些弱点,才能充分发挥长处和能力?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公司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来激发他的潜力,可能把他调去其他工作岗位,可能让他接受某个科目的正式教育,可能指派他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研究新政策提案或资本投资计划。尤其在大企业中,总是不乏这类机会(假如公司不准“幕僚”担当管理职务的话)。

公司不应该因人设事。不过在小公司中,当员工的工作范围改变时,往往也同时满足了个人发展的需求。而大企业经常有职位空缺,当出现了合适的工作机会时,应该根据针对个别管理者发展需求的分其实真正重要的是自我发展,世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由企业一肩扛下发展员工的责任。真正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的是个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没有任何企业有能力或有义务取代员工个人自我发展的努力。这么做不但是家长式的不当干预,也展现了愚蠢的虚荣心理。

但是,每位企业管理者都有机会鼓励或抑制、引导或误导个人的自我发展。企业应该特别指派管理者负责协助所有与他共事的同仁好好凝聚和运用自我发展的努力。每家公司也应该有系统地提供管理者自我发展的挑战。

首先,每位管理者应该彻底思考部属各自具备什么能力。当然,思考这个问题时应该以前面提过的系统化绩效评估为基础。分析完部属的能力后,接着应该问两个问题:我们有没有把这个人放在能对公司产生最大贡献的位子上?他还需要哪方面的学习以及克服哪些弱点,才能充分发挥长处和能力?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公司应该采取哪些行动来激发他的潜力,可能把他调去其他工作岗位,可能让他接受某个科目的正式教育,可能指派他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研究新政策提案或资本投资计划。尤其在大企业中,总是不乏这类机会(假如公司不准“幕僚”担当管理职务的话)。

公司不应该因人设事。不过在小公司中,当员工的工作范围改变时,往往也同时满足了个人发展的需求。而大企业经常有职位空缺,当出现了合适的工作机会时,应该根据针对个别管理者发展需求的分析来填补空缺。当然,这是生死攸关的重要决定,因此在人事命令生效前,应该由上级审慎评估,而且也应该给当事人充分参与的机会。

接下来再通过“管理者人力规划”,依照未来管理职位的要求和需求,检讨公司在培养管理者方面的努力是否充分。

管理者人力规划先从分析公司未来的需求和目标着手,也就是说,未来公司的事业将呈现何种面貌,因为这将决定公司未来的组织结构、有哪些工作以及工作要求为何。短期的管理者人力规划(只看未来两年)其实就是升迁计划。但是真正重要的计划是长期规划——考虑的是5年、10年之后的管理者资源。因为在这个计划中,无论是公司目标、组织结构、主管的年龄结构,都必须加以考虑,而公司也据此拟订培养管理者的方向。

在长期计划中,管理层千万不要忘了,他们的本意绝对不是在任期届满时结束营业。换句话说,单单找到适当人选,满足未来5年的需求还不够。未来5年的作为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成效要到10年或15年后才会显现,但是现在和未来几年的作为很可能决定了公司能否继续生存。

今天,我们不需再讨论培养管理者是否只是大公司在景气好时才负担得起的奢侈品。大多数的大公司,以及许多小公司都很清楚,培养管理者就好像研究实验室一样,不再是奢侈品。今天甚至不再需要像过去一样,担心公司会培养太多优秀人才。大多数高层主管都发现,优秀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即使是非常成功的管理者培养计划,培养人才的速度都远远赶不上需求增加的速度(聪明的企业家都知道,被析来填补空缺。当然,这是生死攸关的重要决定,因此在人事命令生效前,应该由上级审慎评估,而且也应该给当事人充分参与的机会。

接下来再通过“管理者人力规划”,依照未来管理职位的要求和需求,检讨公司在培养管理者方面的努力是否充分。

管理者人力规划先从分析公司未来的需求和目标着手,也就是说,未来公司的事业将呈现何种面貌,因为这将决定公司未来的组织结构、有哪些工作以及工作要求为何。短期的管理者人力规划(只看未来两年)其实就是升迁计划。但是真正重要的计划是长期规划——考虑的是5年、10年之后的管理者资源。因为在这个计划中,无论是公司目标、组织结构、主管的年龄结构,都必须加以考虑,而公司也据此拟订培养管理者的方向。

在长期计划中,管理层千万不要忘了,他们的本意绝对不是在任期届满时结束营业。换句话说,单单找到适当人选,满足未来5年的需求还不够。未来5年的作为究竟能产生多大的成效要到10年或15年后才会显现,但是现在和未来几年的作为很可能决定了公司能否继续生存。

今天,我们不需再讨论培养管理者是否只是大公司在景气好时才负担得起的奢侈品。大多数的大公司,以及许多小公司都很清楚,培养管理者就好像研究实验室一样,不再是奢侈品。今天甚至不再需要像过去一样,担心公司会培养太多优秀人才。大多数高层主管都发现,优秀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即使是非常成功的管理者培养计划,培养人才的速度都远远赶不上需求增加的速度(聪明的企业家都知道,被称为“培养总裁的摇篮”永远不会对公司有什么坏处。相反,公司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直接和它能不能为自己和其他公司培育成功人才的声誉有关)。

培养管理者已经变成非做不可的工作,因为现代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机构。在任何重要机构中,不管是教会或军队,寻找、培育和考验未来领导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最优秀的人才必须投入全部心力在这项工作上。

期望今天的管理者培养明天的管理者,对于振奋他们的精神士气,拓展他们的愿景,和提高他们的绩效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教学相长,一个人在教导别人时,往往自己学到的也最多;一个人在试图协助别人开发自我潜能时,也能充分发展自我。的确,在努力培育别人的过程中,管理者才能自我发展,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任何行业的顶尖人物都把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视为他们能留存于世的最引以为豪的纪念碑。称为“培养总裁的摇篮”永远不会对公司有什么坏处。相反,公司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直接和它能不能为自己和其他公司培育成功人才的声誉有关)。

培养管理者已经变成非做不可的工作,因为现代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机构。在任何重要机构中,不管是教会或军队,寻找、培育和考验未来领导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最优秀的人才必须投入全部心力在这项工作上。

期望今天的管理者培养明天的管理者,对于振奋他们的精神士气,拓展他们的愿景,和提高他们的绩效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教学相长,一个人在教导别人时,往往自己学到的也最多;一个人在试图协助别人开发自我潜能时,也能充分发展自我。的确,在努力培育别人的过程中,管理者才能自我发展,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任何行业的顶尖人物都把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视为他们能留存于世的最引以为豪的纪念碑。

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思诺速记

相关推荐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2-12
我们对食材的原产地(安全性)越来越重视,企业又想出各种追根溯源的办法,让客人知道大米、蔬菜或茶叶等都产自哪里,更有人通过互联网技术做成可实时观看的App,向消费者展示食物的产地、生长环境及作业者劳作的场景。所有这些都是服务型企业主动营销的创新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其实,工业品销售和营销也同样遇到如何提升客户信心的问题,只是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
管理类 / 日期:2023-02-12
(4)对重大销售费用事项采取项目制管理,关注立项阶段的审核审批事项。(5)销售费用与绩效挂钩。●基于销售费用责任设置考核对象,“谁负责的费用,就考核谁”。●针对销售费用金额水平、销售费用投入产出比予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环节8:销售行为管理企业中存在一类销售风险,这类风险源自企业人员的侵占、腐败和违规行为,典型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1)飞单:将获得

推荐列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