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预防和化解劳资纠纷劳资双方发生纠纷是......《员工关系管理操作指南》摘录

管理类 日期 2023-02-06
第7章 预防和化解劳资纠纷

劳资双方发生纠纷是很正常的事,任何企业只要从事生产经营,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劳资纠纷方面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第7章 预防和化解劳资纠纷

劳资双方发生纠纷是很正常的事,任何企业只要从事生产经营,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劳资纠纷方面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效地预防纠纷的发生,包括在管理过程中完善各项法律文书,了解法律规定的各项内容,并在纠纷发生的时候及时按程序予以处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劳资纠纷的种类,掌握各种劳资纠纷的预防措施。2.了解劳动争议的分类,掌握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依据、应对策略及争议处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3.了解非司法性申诉机制的目的和原则,掌握申诉机制的主体、类型、处理的标准与程序。预防和化解劳资纠纷学习指引

7.1 劳资纠纷的预防

劳资纠纷也称为“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员工)与投资者(用人单位)之间由于种种利益冲突而发生的纠纷。

7.1.1 劳资纠纷的种类有效地预防纠纷的发生,包括在管理过程中完善各项法律文书,了解法律规定的各项内容,并在纠纷发生的时候及时按程序予以处理。

学习目标

1.了解劳资纠纷的种类,掌握各种劳资纠纷的预防措施。2.了解劳动争议的分类,掌握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依据、应对策略及争议处理过程中的一些细节。3.了解非司法性申诉机制的目的和原则,掌握申诉机制的主体、类型、处理的标准与程序。预防和化解劳资纠纷学习指引

7.1 劳资纠纷的预防

劳资纠纷也称为“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员工)与投资者(用人单位)之间由于种种利益冲突而发生的纠纷。

7.1.1 劳资纠纷的种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类:

(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企业特别是国内外商投资企业常遇到的劳资纠纷问题主要有解雇、开除、降职、辞工、加班、工伤待遇、患病医疗等几个方面,这类问题引起的争议在企业中最常见。

7.1.2 解雇纠纷预防细节

(1)为什么会发生解雇纠纷

解雇即“解除雇用”,是指用人单位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不再雇用该员工。这在企业用工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企业行为,也是企业更换员工、寻求最合适的员工的手段之一,由此引起的争议在劳资纠纷中比较普遍和突出。

(2)《劳动法》对解雇(辞退)不当有何规定

按照《劳动法》及相关规定,企业无理由解雇员工的,应当支付相当于其本人平均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并以其在企业工作时间而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类:

(1)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本条例处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企业特别是国内外商投资企业常遇到的劳资纠纷问题主要有解雇、开除、降职、辞工、加班、工伤待遇、患病医疗等几个方面,这类问题引起的争议在企业中最常见。

7.1.2 解雇纠纷预防细节

(1)为什么会发生解雇纠纷

解雇即“解除雇用”,是指用人单位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不再雇用该员工。这在企业用工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企业行为,也是企业更换员工、寻求最合适的员工的手段之一,由此引起的争议在劳资纠纷中比较普遍和突出。

(2)《劳动法》对解雇(辞退)不当有何规定

按照《劳动法》及相关规定,企业无理由解雇员工的,应当支付相当于其本人平均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并以其在企业工作时间而定。(3)企业怎样防范解雇(辞退)纠纷

企业要防范解雇纠纷,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① 签订劳动合同时,规定员工的工作岗位及职责;

② 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解雇条款,即规定企业在哪种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承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义务;

③ 严格实施各种管理制度,对每位员工都应建立档案并跟踪管理,对凡是违反企业规章制度或者工作不认真负责、完不成工作任务的员工,均应记录在案;

④ 当员工存在劳动合同约定的解雇事项时再解雇,当然如果属于大规模的裁员则另当别论;

⑤ 企业在解雇员工时,按照规定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本人。

企业做好上述工作有助于减少解雇纠纷,即使个别员工申诉,也会因其无理由而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

7.1.3 开除争议的预防

(1)什么情况下可以开除员工

开除是指企业按照《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按照该法条的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①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3)企业怎样防范解雇(辞退)纠纷

企业要防范解雇纠纷,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① 签订劳动合同时,规定员工的工作岗位及职责;

② 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解雇条款,即规定企业在哪种情况下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承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义务;

③ 严格实施各种管理制度,对每位员工都应建立档案并跟踪管理,对凡是违反企业规章制度或者工作不认真负责、完不成工作任务的员工,均应记录在案;

④ 当员工存在劳动合同约定的解雇事项时再解雇,当然如果属于大规模的裁员则另当别论;

⑤ 企业在解雇员工时,按照规定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本人。

企业做好上述工作有助于减少解雇纠纷,即使个别员工申诉,也会因其无理由而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

7.1.3 开除争议的预防

(1)什么情况下可以开除员工

开除是指企业按照《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按照该法条的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①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② 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③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④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哪些开除容易引发争议

通常容易引发争议的开除有两种:

① 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规章制度的开除;

②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造成重大损害的开除。

引发争议的原因通常是企业不按规定开除员工或者开除员工时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

(3)《劳动法》对开除不当有什么规定

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开除员工不当的,需允许员工继续工作,或者支付其经济补偿金。

(4)企业如何防范开除争议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防范。

① 企业制定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应明确、具体,同时要拿到劳动管理部门备案确认。只有劳动管理部门备案确认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才能作为企业开除违纪员工时的执行依据。

② 凡员工违反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行为均应有相关记录、证人证明材料,如能取得员工本人对违纪行为事实确认的书面材料则最② 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③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④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哪些开除容易引发争议

通常容易引发争议的开除有两种:

① 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规章制度的开除;

②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造成重大损害的开除。

引发争议的原因通常是企业不按规定开除员工或者开除员工时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

(3)《劳动法》对开除不当有什么规定

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开除员工不当的,需允许员工继续工作,或者支付其经济补偿金。

(4)企业如何防范开除争议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防范。

① 企业制定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应明确、具体,同时要拿到劳动管理部门备案确认。只有劳动管理部门备案确认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才能作为企业开除违纪员工时的执行依据。

② 凡员工违反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行为均应有相关记录、证人证明材料,如能取得员工本人对违纪行为事实确认的书面材料则最

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思诺速记

相关推荐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2-06
如何自测?▼ 360度顾问可以依次测试十个环节。▼ 如果目前你还没有成为360度顾问,也不妨只测试相应的一些环节。▼ 如果你是团队负责人,也可以基于对组员的了解进行评价,或者让组员自测后分享和讨论。自测只有很简单的三个步骤,整个过程只需5~15分钟:1.准备纸、笔、计算器。2.对每个技能要点选择“是”或“否”。3.在每个环节中,用选择“是”的题目数除以该环节
管理类 / 日期:2023-02-06
持了一份务实的、“协商好了的”利益。对他们来说,决定投资管理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的,似乎是努力改善系统效率、在行政内部普及现代工具(合同或是管理监督的技术)。从个人角度来说,建设后的管理知识适应了公共的和私人的两个领域,学习这些知识不失为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方法。在一个有制度保证的秩序中,对掌控和运用“工具”的技术上的竞争力的关注,体现了他们试图要让合法总原

推荐列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