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运转原理第一种方法先假定一切条件都不......《管理的实践》摘录

管理类 日期 2023-02-05
“虚拟运转”原理。第一种方法先假定一切条件都不变,然后问:未来将发生什么状况?第二种方法是回顾过去,然后问:当初发生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取了什么行动,或不曾采取什么行动,将会影响到目前的状况?

有一家化学公司由于执行副总裁猝然去世,而必须寻找替代人选,这正是运用上述两种方法的好例子。每个人都认为已逝的前副总裁对公司贡献卓著,但是他们同时也同意,由于他霸道专制,公司里比较有主见的人才全都被他赶跑了。在管理层眼中,问题似乎是,要不然就是根本不找人来填补他的空缺,要不然就是找另外一个强人来当执行副总裁。但是,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的话,公司要靠谁来经营呢?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会不会又出现另一个暴君?

第一个问题:“如果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状况?”透露出公司需要高层管理团队,而且应该立刻采取行动。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公司缺乏管理团队,将会日渐衰败。

第二个问题:“10年前,如果采取什么行动,可以改变目前的状况?”显示执行副总裁的功能和性格其实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公司名义上的总裁实际上并没有发挥总裁的职能。因此,执行副总裁必须制定所有的决策,承担所有的责任,然而总裁仍然掌握最后的权力,也是最高权位的象征,他满怀妒意地捍卫自己的权利,但事实上已经形同罢黜。10年前,如果公司能尽快确立这位已逝执行副总裁身为公司最高经营者的权威和责任,让他权责相符,那么这位已逝执行副总裁将能充分发挥长处,令公司获益,同时又可防止他的缺点对公司带来伤害。在体制上建立预防措施,组成高层管理团队,指派“虚拟运转”原理。第一种方法先假定一切条件都不变,然后问:未来将发生什么状况?第二种方法是回顾过去,然后问:当初发生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取了什么行动,或不曾采取什么行动,将会影响到目前的状况?

有一家化学公司由于执行副总裁猝然去世,而必须寻找替代人选,这正是运用上述两种方法的好例子。每个人都认为已逝的前副总裁对公司贡献卓著,但是他们同时也同意,由于他霸道专制,公司里比较有主见的人才全都被他赶跑了。在管理层眼中,问题似乎是,要不然就是根本不找人来填补他的空缺,要不然就是找另外一个强人来当执行副总裁。但是,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的话,公司要靠谁来经营呢?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会不会又出现另一个暴君?

第一个问题:“如果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状况?”透露出公司需要高层管理团队,而且应该立刻采取行动。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公司缺乏管理团队,将会日渐衰败。

第二个问题:“10年前,如果采取什么行动,可以改变目前的状况?”显示执行副总裁的功能和性格其实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公司名义上的总裁实际上并没有发挥总裁的职能。因此,执行副总裁必须制定所有的决策,承担所有的责任,然而总裁仍然掌握最后的权力,也是最高权位的象征,他满怀妒意地捍卫自己的权利,但事实上已经形同罢黜。10年前,如果公司能尽快确立这位已逝执行副总裁身为公司最高经营者的权威和责任,让他权责相符,那么这位已逝执行副总裁将能充分发挥长处,令公司获益,同时又可防止他的缺点对公司带来伤害。在体制上建立预防措施,组成高层管理团队,指派副总裁组成企划委员会,负责目标设定的工作,或采取联邦分权制,成立产品事业部。以上分析显示,撤换总裁应该是他们第一个必须采取的行动,一旦这么做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第二个步骤是决定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同时彻底想清楚解决方案的目标为何。

要找人来填补执行副总裁的空缺,解决方案的目标很明显,必须让公司的最高层发挥效能,避免再度发生一人独裁的状况,同时杜绝再次发生公司无人领导的情况,必须培养未来的高层主管。

第一个目标排除了某些副总裁偏爱的解决方案:由各部门副总裁组成非正式的委员会,与名义上的总裁维持松散的合作关系。第二个目标则排除了董事长偏好的解决方案:聘用新的执行副总裁。第三个目标要求的是,无论未来最高管理层的组织结构如何,都必须建立联邦分权式的产品事业部,以训练并检验未来的最高主管。

解决方案的目标必须反映企业目标,聚焦于经营绩效和经营成果上,在短期的未来和长期的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并且将企业整体以及经营企业所需的活动一起纳入考虑。

同时,必须深思熟虑限制解决方案的各种规定。解决问题时,必须遵循哪些原则、政策和行为准则?公司可能规定,借贷金额绝对不能超过资本需求的一半,公司用人的原则可能是,必须审慎考虑过所有内部管理者后,才能从外部引进空降部队;公司可能认为,好的管理者培养计划的必要条件是不能有内定的人选;公司也可能制定一项政策:工程部门更改任何产品设计时,都必须先征询制造部门和营销副总裁组成企划委员会,负责目标设定的工作,或采取联邦分权制,成立产品事业部。以上分析显示,撤换总裁应该是他们第一个必须采取的行动,一旦这么做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第二个步骤是决定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同时彻底想清楚解决方案的目标为何。

要找人来填补执行副总裁的空缺,解决方案的目标很明显,必须让公司的最高层发挥效能,避免再度发生一人独裁的状况,同时杜绝再次发生公司无人领导的情况,必须培养未来的高层主管。

第一个目标排除了某些副总裁偏爱的解决方案:由各部门副总裁组成非正式的委员会,与名义上的总裁维持松散的合作关系。第二个目标则排除了董事长偏好的解决方案:聘用新的执行副总裁。第三个目标要求的是,无论未来最高管理层的组织结构如何,都必须建立联邦分权式的产品事业部,以训练并检验未来的最高主管。

解决方案的目标必须反映企业目标,聚焦于经营绩效和经营成果上,在短期的未来和长期的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并且将企业整体以及经营企业所需的活动一起纳入考虑。

同时,必须深思熟虑限制解决方案的各种规定。解决问题时,必须遵循哪些原则、政策和行为准则?公司可能规定,借贷金额绝对不能超过资本需求的一半,公司用人的原则可能是,必须审慎考虑过所有内部管理者后,才能从外部引进空降部队;公司可能认为,好的管理者培养计划的必要条件是不能有内定的人选;公司也可能制定一项政策:工程部门更改任何产品设计时,都必须先征询制造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意见后,才能生效。清楚说明这些规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改变既有政策或做法,才能做正确的决定。除非管理者彻底想清楚他想改变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改变,否则他可能陷入既试图改变同时又维护既有做法的危险之中。

事实上,这类规定代表了决策所依循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可能是道德的、文化的,也可能代表公司目标或公认的组织原则,整体构成了一个伦理体系。这个体系不会决定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只会决定不应该采取哪些行动。管理人员经常想把“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先要这样对待他”当作行动准则。这是错误的想法,金科玉律只能决定不该采取哪些行动。决策的先决条件是先剔除根本无法接受的行动方案。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过多的选择将使我们丧失行动能力。

分析问题

找到正确的问题、设定目标以及确立规则等步骤,构成了决策的第一个阶段。问题界定清楚之后,下一个阶段是分析问题:将问题分类,并寻找事实。

为了了解谁是必须做决策的人,以及应该把决策内容传达给哪些人,必须先将问题分类。如果没有预先将问题分类,将严重危害最后的决策品质,因为问题分类后将能说明如果要将决策转化为有效行动,应该由什么人做什么事情。

问题分类原则必须预先经过讨论(参见第16章),有4个原则:决策的未来性(企业采取行动所承诺的时间长短,以及决策会多快改变)、决策对于其他领域和其他部门的影响、决策品质的考虑、决策部门的意见后,才能生效。清楚说明这些规定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改变既有政策或做法,才能做正确的决定。除非管理者彻底想清楚他想改变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改变,否则他可能陷入既试图改变同时又维护既有做法的危险之中。

事实上,这类规定代表了决策所依循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可能是道德的、文化的,也可能代表公司目标或公认的组织原则,整体构成了一个伦理体系。这个体系不会决定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只会决定不应该采取哪些行动。管理人员经常想把“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先要这样对待他”当作行动准则。这是错误的想法,金科玉律只能决定不该采取哪些行动。决策的先决条件是先剔除根本无法接受的行动方案。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过多的选择将使我们丧失行动能力。

分析问题

找到正确的问题、设定目标以及确立规则等步骤,构成了决策的第一个阶段。问题界定清楚之后,下一个阶段是分析问题:将问题分类,并寻找事实。

为了了解谁是必须做决策的人,以及应该把决策内容传达给哪些人,必须先将问题分类。如果没有预先将问题分类,将严重危害最后的决策品质,因为问题分类后将能说明如果要将决策转化为有效行动,应该由什么人做什么事情。

问题分类原则必须预先经过讨论(参见第16章),有4个原则:决策的未来性(企业采取行动所承诺的时间长短,以及决策会多快改变)、决策对于其他领域和其他部门的影响、决策品质的考虑、决策的独特性或周期性。这样的分类能确保决策对于企业整体产生实质贡献,而不是牺牲整体利益解决眼前或局部的问题。因为这个分类方式乃是根据问题与企业整体目标,以及问题和个别单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来筛选问题的,强迫管理者从整个企业的观点来看自己的问题。

大多数有关决策的论述列出的第一条戒律都是“寻找事实”。但是只有在问题已经界定清楚、完成分类后,才能开始寻找事实。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事实,每个人都只掌握了数据而已。定义和分类决定了哪些数据是与决策相关的数据,也就是事实。管理者因此可以剔除有趣但毫不相干的信息,知道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错误的信息。

在获取事实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自问:我需要哪些信息才能做决定?他必须确定手边的资料有多大的关联性和能发挥多大的用处,他也必须确定还需要哪些额外信息,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得到这些信息。

这些都不是机械性的工作。分析信息需要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必须详细审查信息,从中找出潜藏的形态。这些形态或许能说明问题根本定义错误或分类错误。换句话说,“寻找事实”只是一部分的工作而已。同样重要的是,运用信息来检测整个做法是否有效。

有一本财经月刊陷入财务困境。他们把问题界定为广告费率的问题,但是分析了事实和数据后,他们发现了杂志社工作人员过去从来不曾怀疑过的事情:无论这份月刊过去多么成功,对订户而言,它只是成功扮演了消息来源而已。市面上各种厚重的月刊已经供过于求,的独特性或周期性。这样的分类能确保决策对于企业整体产生实质贡献,而不是牺牲整体利益解决眼前或局部的问题。因为这个分类方式乃是根据问题与企业整体目标,以及问题和个别单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来筛选问题的,强迫管理者从整个企业的观点来看自己的问题。

大多数有关决策的论述列出的第一条戒律都是“寻找事实”。但是只有在问题已经界定清楚、完成分类后,才能开始寻找事实。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事实,每个人都只掌握了数据而已。定义和分类决定了哪些数据是与决策相关的数据,也就是事实。管理者因此可以剔除有趣但毫不相干的信息,知道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错误的信息。

在获取事实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自问:我需要哪些信息才能做决定?他必须确定手边的资料有多大的关联性和能发挥多大的用处,他也必须确定还需要哪些额外信息,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得到这些信息。

这些都不是机械性的工作。分析信息需要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必须详细审查信息,从中找出潜藏的形态。这些形态或许能说明问题根本定义错误或分类错误。换句话说,“寻找事实”只是一部分的工作而已。同样重要的是,运用信息来检测整个做法是否有效。

有一本财经月刊陷入财务困境。他们把问题界定为广告费率的问题,但是分析了事实和数据后,他们发现了杂志社工作人员过去从来不曾怀疑过的事情:无论这份月刊过去多么成功,对订户而言,它只是成功扮演了消息来源而已。市面上各种厚重的月刊已经供过于求,却缺乏轻薄短小的新闻性刊物,因此这本财经月刊在形式和内容上越接近新闻杂志,就越能获得订户的肯定。结果,分析了读者群之后,他们重新把问题定义为: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份新闻杂志?解决方案是:转行为周刊。杂志后来的成功显示了这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管理者永远都不可能获得所有应该掌握到的事实。大多数决策的基础都是不完整的知识——原因可能是无法获得所需信息,或要掌握完整信息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太高的成本。我们不需要掌握所有事实之后,才能有好的决策;但是我们必须了解还欠缺哪些信息,由此判断决策的风险有多大,以及当建议采取某个行动方案时,其严谨度和准确度有多高。因为最大的骗局莫过于想要根据粗糙不足的信息,来制定精确的决策,但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当我们无法获得需要的信息时,就必须依赖推测,只有决策的后果能告诉我们,原先的推测究竟是对还是错。医学界有一句谚语:“最会诊断病情的医生不是正确诊断次数最多的医生,而是能及早发现自己误诊,并能立即修正错误的医生。”这句谚语也适用于负责决策的管理者。然而要修正错误的判断,管理者必须知道哪部分是迫于信息不足而做的推测,他必须先界定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制订出各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制订可行的替代方案

有个不变的决策原则,就是必须针对每个问题,制订出各种选择方案,否则很容易陷入“两者择其一”,非此即彼的陷阱中。大多数人听到以下的说法:“世间万物不是绿的,就是红的”,一定会提出抗议。但是多数人每天都接受同样荒谬的论述。我们经常看到各种矛盾所产生的混乱,例如绿色和非绿色,这种说法涵盖了所有的可能性,却缺乏轻薄短小的新闻性刊物,因此这本财经月刊在形式和内容上越接近新闻杂志,就越能获得订户的肯定。结果,分析了读者群之后,他们重新把问题定义为: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份新闻杂志?解决方案是:转行为周刊。杂志后来的成功显示了这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管理者永远都不可能获得所有应该掌握到的事实。大多数决策的基础都是不完整的知识——原因可能是无法获得所需信息,或要掌握完整信息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太高的成本。我们不需要掌握所有事实之后,才能有好的决策;但是我们必须了解还欠缺哪些信息,由此判断决策的风险有多大,以及当建议采取某个行动方案时,其严谨度和准确度有多高。因为最大的骗局莫过于想要根据粗糙不足的信息,来制定精确的决策,但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当我们无法获得需要的信息时,就必须依赖推测,只有决策的后果能告诉我们,原先的推测究竟是对还是错。医学界有一句谚语:“最会诊断病情的医生不是正确诊断次数最多的医生,而是能及早发现自己误诊,并能立即修正错误的医生。”这句谚语也适用于负责决策的管理者。然而要修正错误的判断,管理者必须知道哪部分是迫于信息不足而做的推测,他必须先界定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制订出各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制订可行的替代方案

有个不变的决策原则,就是必须针对每个问题,制订出各种选择方案,否则很容易陷入“两者择其一”,非此即彼的陷阱中。大多数人听到以下的说法:“世间万物不是绿的,就是红的”,一定会提出抗议。但是多数人每天都接受同样荒谬的论述。我们经常看到各种矛盾所产生的混乱,例如绿色和非绿色,这种说法涵盖了所有的可能性,

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2-05
培训和各种交流活动的举办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员之间的彼此了解,深刻体会和理解对方文化的魅力,从而取得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理想效果。只有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更好地融合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使其能够统一在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之下,使他们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但是在当前跨文化企业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且造成这方面不足的体制原因都是人力资源部门所
管理类 / 日期:2023-02-05
管理者与员工达成协议或约定,应遵循以下3个步骤,如图2-5所示。图2-5 达成协议的3个步骤第一步,分析现状。管理者和员工要对当前的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和深度研究,总结当前工作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初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这是制定计划的基础。第二步,进一步确定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的工作要求。其中,工作目标就是计划前进的方向。具体地说,管理者和员工在1对1面谈

推荐列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