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帮忙批改论文”,点击率可能会高达90%……)
每当有人点击其中一个链接时,系统就会将此人的邮箱页面跳转至另一个界面,开展网络安全实践教育。与此同时,林格尔斯泰也可以监测到哪些员工在点击钓鱼链接,并很快发现,有些员工就是不长记性,几乎次次上当受骗,哪怕看起来最没新意的邮件也足以吸引他们点击链接。每当这时,林格尔斯泰就会亲自前往这些员工所在的学校,私下为他们提供辅导。
两年多来,林格尔斯泰一直在测试和教育他的同事,他们慢慢地提高了警惕。测试邮件的点击率已经从29%下降到了平均5%左右。这是一种进步,而且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进步。换言之,训练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员工识破打着星巴克促销旗号的钓鱼邮件,更是增强他们对各式诈骗的防御能力。林格尔斯泰希望,如果西奥罗拉学区的教师接到一通可疑电话,要求提供敏感信息,他们也能保持警惕,即便诈骗已经换了一种媒介形式。
这也是防灾准备的愿景。应急模拟不必是完美的预测,只要是可信的预测即可。在理想情况下,参与各方都有多次练习的机会,在此过程中,相关各方可以完善他们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当灾难发生时,他们已经知道参与行动的各方是谁,他们会理解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也知道应该去哪里寻求资源。我的一位受访对象参加过一次社区范围内的准备活动,他说得很好:“我可不想等到紧急情况出现时再来互相交换名片。”
在为无法确定或者不可预测的问题(比如“千年虫”或者飓风)生帮忙批改论文”,点击率可能会高达90%……)
每当有人点击其中一个链接时,系统就会将此人的邮箱页面跳转至另一个界面,开展网络安全实践教育。与此同时,林格尔斯泰也可以监测到哪些员工在点击钓鱼链接,并很快发现,有些员工就是不长记性,几乎次次上当受骗,哪怕看起来最没新意的邮件也足以吸引他们点击链接。每当这时,林格尔斯泰就会亲自前往这些员工所在的学校,私下为他们提供辅导。
两年多来,林格尔斯泰一直在测试和教育他的同事,他们慢慢地提高了警惕。测试邮件的点击率已经从29%下降到了平均5%左右。这是一种进步,而且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进步。换言之,训练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员工识破打着星巴克促销旗号的钓鱼邮件,更是增强他们对各式诈骗的防御能力。林格尔斯泰希望,如果西奥罗拉学区的教师接到一通可疑电话,要求提供敏感信息,他们也能保持警惕,即便诈骗已经换了一种媒介形式。
这也是防灾准备的愿景。应急模拟不必是完美的预测,只要是可信的预测即可。在理想情况下,参与各方都有多次练习的机会,在此过程中,相关各方可以完善他们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当灾难发生时,他们已经知道参与行动的各方是谁,他们会理解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也知道应该去哪里寻求资源。我的一位受访对象参加过一次社区范围内的准备活动,他说得很好:“我可不想等到紧急情况出现时再来互相交换名片。”
在为无法确定或者不可预测的问题(比如“千年虫”或者飓风)做准备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熟悉的主题。一个权威部门召集合适的参与者,给他们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逃离隧道,将问题全面包围。他们还试图对系统进行微调,比如对“反向流动”进行改进,以提升对下一次灾难的应对能力。
但现在,人们面临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如果对于某些类型的问题,光是“准备好”还不够怎么办?如果只有做到完美才能避免问题怎么办?
再想想林格尔斯泰的同事们,他们一开始的受骗率是29%,后来通过教育改善到5%左右。从行为标准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但这就够了吗?“如果安全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教育就不起作用了。”计算机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这样评论黑客防御。换句话说,如果一名黑客决心黑入西奥罗拉129号学区或任何其他特定机构的系统,那么29%和5%之间的差别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只需打开那一扇门,只要有一个容易上当、会点击任何链接的人,黑客就能达到攻击的目的。
牛津大学的瑞典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在思索一个问题,即技术创新是否导致了现代社会濒临类似的脆弱状态,这意味着每个人的命运都取决于某一次坏运气或者某一个闹事者。他发表这番评论的背景是,人类总是不断推动新的创新,几乎不计一切代价。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鲜少会扪心自问,这个东西应该被发明吗?现实是,一旦人类有能力发明出某个事物,它就一定会被发明。好奇心、雄心壮志和竞争意识推动着他们不断向前、向前、向前。在创新方面,我们没有刹车,而是踩油门。做准备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熟悉的主题。一个权威部门召集合适的参与者,给他们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逃离隧道,将问题全面包围。他们还试图对系统进行微调,比如对“反向流动”进行改进,以提升对下一次灾难的应对能力。
但现在,人们面临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如果对于某些类型的问题,光是“准备好”还不够怎么办?如果只有做到完美才能避免问题怎么办?
再想想林格尔斯泰的同事们,他们一开始的受骗率是29%,后来通过教育改善到5%左右。从行为标准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但这就够了吗?“如果安全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教育就不起作用了。”计算机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这样评论黑客防御。换句话说,如果一名黑客决心黑入西奥罗拉129号学区或任何其他特定机构的系统,那么29%和5%之间的差别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只需打开那一扇门,只要有一个容易上当、会点击任何链接的人,黑客就能达到攻击的目的。
牛津大学的瑞典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在思索一个问题,即技术创新是否导致了现代社会濒临类似的脆弱状态,这意味着每个人的命运都取决于某一次坏运气或者某一个闹事者。他发表这番评论的背景是,人类总是不断推动新的创新,几乎不计一切代价。科学家和技术专家鲜少会扪心自问,这个东西应该被发明吗?现实是,一旦人类有能力发明出某个事物,它就一定会被发明。好奇心、雄心壮志和竞争意识推动着他们不断向前、向前、向前。在创新方面,我们没有刹车,而是踩油门。有时,他们的发现或发明有巨大的价值,比如抗生素或天花疫苗;有时,发明创新有利有弊,比如枪支、汽车、空调及社交媒体推特(Twitter)。我们永远无法提前知晓这些究竟会带来什么后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处理各种后果。
博斯特罗姆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这种摸索前行的习惯:想象人类正从一只巨大的瓮中随机取球,这些球代表的是新的技术发明。白球代表有益的发明,比如抗生素;灰球代表好坏参半的发明。问题是,在我们把手伸进瓮里的那一刻,我们并不知道取出来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出于冲动,我们只是不停地伸手去拿。但万一取出来的某个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该怎么办呢?博斯特罗姆在《脆弱世界假设》一文中,探讨了瓮中是否会存在一个黑球的问题。黑球代表的是一种会摧毁人类文明的技术。
博斯特罗姆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取出过黑球,但“这不是因为我们在技术政策上特别谨慎或者特别明智,只是比较幸运而已……人类文明有着精湛的取球技能,却没有能力将取出来的球再放回瓮里。我们能够发明创造,可一旦发明就已是覆水难收。我们的策略是祈愿瓮中不存在黑球”。
博斯特罗姆的黑球理论听上去似乎荒诞不经,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一种可以摧毁文明的技术。但这绝非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博斯特罗姆认为,万一我们从瓮中取出一个小球,让某些少数群体拥有了大规模杀伤武器,我们的文明就将岌岌可危。这其实就是“拥有了核武器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只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一群愿意进行大规模杀伤行动的人;第二,一种广泛普及的大规有时,他们的发现或发明有巨大的价值,比如抗生素或天花疫苗;有时,发明创新有利有弊,比如枪支、汽车、空调及社交媒体推特(Twitter)。我们永远无法提前知晓这些究竟会带来什么后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处理各种后果。
博斯特罗姆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这种摸索前行的习惯:想象人类正从一只巨大的瓮中随机取球,这些球代表的是新的技术发明。白球代表有益的发明,比如抗生素;灰球代表好坏参半的发明。问题是,在我们把手伸进瓮里的那一刻,我们并不知道取出来的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出于冲动,我们只是不停地伸手去拿。但万一取出来的某个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该怎么办呢?博斯特罗姆在《脆弱世界假设》一文中,探讨了瓮中是否会存在一个黑球的问题。黑球代表的是一种会摧毁人类文明的技术。
博斯特罗姆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取出过黑球,但“这不是因为我们在技术政策上特别谨慎或者特别明智,只是比较幸运而已……人类文明有着精湛的取球技能,却没有能力将取出来的球再放回瓮里。我们能够发明创造,可一旦发明就已是覆水难收。我们的策略是祈愿瓮中不存在黑球”。
博斯特罗姆的黑球理论听上去似乎荒诞不经,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一种可以摧毁文明的技术。但这绝非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博斯特罗姆认为,万一我们从瓮中取出一个小球,让某些少数群体拥有了大规模杀伤武器,我们的文明就将岌岌可危。这其实就是“拥有了核武器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只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一群愿意进行大规模杀伤行动的人;第二,一种广泛普及的大规模杀伤技术。会有人怀疑第一个条件是否成立吗?数不胜数的恐怖组织、校园枪手和大屠杀凶手的存在已经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至于第二个条件,也就是大规模杀伤技术的普及,博斯特罗姆让我们考虑另一种历史的可能:如果核武器的制造不再需要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源,而是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来释放原子能量,比如,让电流穿过放置在两层玻璃之间的金属物体”,那会怎么样呢?如果大家可以仅凭从家得宝公司(Home Depot)购买的材料,就能轻而易举地组装一枚核弹,应该没人会怀疑随之而来的灾难性后果吧?核武器的生产制造需要大量资金/专业技术/资源支撑,这难道是我们人类的万幸吗?
博斯特罗姆的意思是,不能保证我们今后仍然拥有同样的幸运。现在,我们已经有了DNA“打印机”,企业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快速生产DNA片段用于研究。想象一下,如果有朝一日,家家户户都能购买DNA打印机,也许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基因定制药物,但有人可能因此得以在家还原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的DNA,于是单凭一己之力便能终结所有人的命运。
本章的开头引用了伦纳德·尼莫伊的这句话:“所以我们在此追忆古老文明亚特兰蒂斯的命运。千禧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当今人类文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先进的技术创新是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能力,最重要的是,它是否已经超出了人类对科技创新终极后果的预测能力?”实话说,当我第一次观看这段视频的时候,我只看到了矫揉造作的俗气和浮华,内心满是冷嘲热讽。但现在回头再看,我已经不再嗤之以鼻。斯波克没准是对的。模杀伤技术。会有人怀疑第一个条件是否成立吗?数不胜数的恐怖组织、校园枪手和大屠杀凶手的存在已经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至于第二个条件,也就是大规模杀伤技术的普及,博斯特罗姆让我们考虑另一种历史的可能:如果核武器的制造不再需要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源,而是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来释放原子能量,比如,让电流穿过放置在两层玻璃之间的金属物体”,那会怎么样呢?如果大家可以仅凭从家得宝公司(Home Depot)购买的材料,就能轻而易举地组装一枚核弹,应该没人会怀疑随之而来的灾难性后果吧?核武器的生产制造需要大量资金/专业技术/资源支撑,这难道是我们人类的万幸吗?
博斯特罗姆的意思是,不能保证我们今后仍然拥有同样的幸运。现在,我们已经有了DNA“打印机”,企业能够以低廉的成本快速生产DNA片段用于研究。想象一下,如果有朝一日,家家户户都能购买DNA打印机,也许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基因定制药物,但有人可能因此得以在家还原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的DNA,于是单凭一己之力便能终结所有人的命运。
本章的开头引用了伦纳德·尼莫伊的这句话:“所以我们在此追忆古老文明亚特兰蒂斯的命运。千禧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当今人类文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先进的技术创新是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能力,最重要的是,它是否已经超出了人类对科技创新终极后果的预测能力?”实话说,当我第一次观看这段视频的时候,我只看到了矫揉造作的俗气和浮华,内心满是冷嘲热讽。但现在回头再看,我已经不再嗤之以鼻。斯波克没准是对的。有一个概念叫作“先知困境”,讲的是有人做出了一个预言,因此成功阻止了预言事件的发生,也就是一个适得其反的预测。如果小鸡的警告真的阻止天塌下来呢?“千年虫”就是先知困境的一个典型例子。天要塌下来的警告促使人们采取行动,防止天塌下来。也许社会需要的是新一代开明的“忧天小鸡”,而不是那些利用仇恨出售黄金和维生素的阴谋论者;不是利用歇斯底里情绪兜售咨询服务的恐惧贩卖者,而是像博斯特罗姆那样的人,他创立了人类未来研究所,以此吸引大家关注有关人类生存和长远未来的研究,或者像计算机安全大师布鲁斯·施奈尔(前文引用过他对网络安全中“最薄弱环节”问题的看法)这样的作家。对于任何参与制定网络技术政策或规范的人来说,施奈尔撰写的《点击这里杀死所有人》(Click Here to Kill Everybody)一书都是必读篇目。
也许我们需要开始建立一个系统,可以针对这些“忧天小鸡”的警告采取行动。地球上的每个居民都需要DNA打印机吗?是否应该由生产DNA打印机的公司来做选择?如果不是,那这个选择又该由谁来做呢?
说来你或许不信,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个模式可以让人得到启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全球各地的团队齐聚一堂,共同应对一个尚不明确的科学威胁。是什么威胁呢?大家担心执行登月任务返航后可能会带来外星生命,毁坏地球。“成千上万关心此事的市民纷纷写信给NASA,因为担心自己会受到月球细菌的威胁。”迈克尔·梅尔策在其《当不同生物圈碰撞时》(Whe Biospheres Collide)一书中写道。这本书的内容十分精彩,引人入胜。有一个概念叫作“先知困境”,讲的是有人做出了一个预言,因此成功阻止了预言事件的发生,也就是一个适得其反的预测。如果小鸡的警告真的阻止天塌下来呢?“千年虫”就是先知困境的一个典型例子。天要塌下来的警告促使人们采取行动,防止天塌下来。也许社会需要的是新一代开明的“忧天小鸡”,而不是那些利用仇恨出售黄金和维生素的阴谋论者;不是利用歇斯底里情绪兜售咨询服务的恐惧贩卖者,而是像博斯特罗姆那样的人,他创立了人类未来研究所,以此吸引大家关注有关人类生存和长远未来的研究,或者像计算机安全大师布鲁斯·施奈尔(前文引用过他对网络安全中“最薄弱环节”问题的看法)这样的作家。对于任何参与制定网络技术政策或规范的人来说,施奈尔撰写的《点击这里杀死所有人》(Click Here to Kill Everybody)一书都是必读篇目。
也许我们需要开始建立一个系统,可以针对这些“忧天小鸡”的警告采取行动。地球上的每个居民都需要DNA打印机吗?是否应该由生产DNA打印机的公司来做选择?如果不是,那这个选择又该由谁来做呢?
说来你或许不信,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个模式可以让人得到启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全球各地的团队齐聚一堂,共同应对一个尚不明确的科学威胁。是什么威胁呢?大家担心执行登月任务返航后可能会带来外星生命,毁坏地球。“成千上万关心此事的市民纷纷写信给NASA,因为担心自己会受到月球细菌的威胁。”迈克尔·梅尔策在其《当不同生物圈碰撞时》(Whe Biospheres Collide)一书中写道。这本书的内容十分精彩,引人入胜。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2-12-25
当好助手陈春华老师在《管理的常识》一书(2016:73)中提出“应该适应领导者的风格而非改变他”。本章的第一节交流了“上级都是对的”的内在逻辑,第二节从“上司也是人”的角度出发交流了向上交流的若干切入角度或技巧。综合“上级都是对的”和“上司也是人”的认知,部门管理者在向上沟通协调中的较好的定位方向之一,是做好上级的助手。当好助手,首先是说在“向上”的沟通协调
管理类 / 日期:2022-12-25
架下所导致的治理监管依赖和内部治理缺失的原因。化解治理缺失难题那么,如何从根本上化解一些金融机构中存在的“所有者缺位”进而“治理缺失”问题呢?我认为,金融机构需要从监管依赖走向合规治理。在金融机构中,引入背景多元的战略投资者,使虚化的所有者实化,重塑股东在公司治理的权威性。正在积极推进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引入民资背景的战投,实现所有制的混合成为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