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见国人对日本产品“研究”之深入,某些媒体或自媒体可谓“劳苦功高”。看到这种场面,内心真是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当大家大包小包收获满满地离开商场的时候,注意到我两手空空,他们不解地问:“刘博士怎么不买一些日本货呢?”我说:“我曾在日本留学多年,也知道日本的产品好,但绝没有好到需要千里迢迢买回家的程度。特别是许多日用品,中国造的也很好,足够满足生活需求,所以就不麻烦了。”
说这些并不是批评国人不争气,也没有要鼓动大家抵制×货的意思,而是希望人们能够理性地看待德、美、日制造和中国制造的现状,并对中国制造的未来抱有信心。
(1)我们对世界制造业的竞争要有两个基本估计
第一,德、美、日制造确实比中国制造优秀,但并不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个别媒体或自媒体上说到德、美、日制造时,几乎用尽了溢美之词,做事严谨、热爱创新、工匠精神、百年坚守、千年追求等。如果真是无懈可击,德、美、日制造注定要基业长青了。其实不然,德、美、日制造也存在着学习力不足、反应迟缓和竞争力下降等致命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才给中国制造过去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机会,而且还将继续为中国制造的快速追赶甚至超越提供可能。
第二,中国制造纵然存在种种不足,但并不是一无是处,脆弱无比。事实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制造已经完成基础积累,建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工业体系。不仅如此,中国制造还在诸如高铁、航天、能源、钢铁、飞机、军工、家电、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足见国人对日本产品“研究”之深入,某些媒体或自媒体可谓“劳苦功高”。看到这种场面,内心真是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当大家大包小包收获满满地离开商场的时候,注意到我两手空空,他们不解地问:“刘博士怎么不买一些日本货呢?”我说:“我曾在日本留学多年,也知道日本的产品好,但绝没有好到需要千里迢迢买回家的程度。特别是许多日用品,中国造的也很好,足够满足生活需求,所以就不麻烦了。”
说这些并不是批评国人不争气,也没有要鼓动大家抵制×货的意思,而是希望人们能够理性地看待德、美、日制造和中国制造的现状,并对中国制造的未来抱有信心。
(1)我们对世界制造业的竞争要有两个基本估计
第一,德、美、日制造确实比中国制造优秀,但并不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个别媒体或自媒体上说到德、美、日制造时,几乎用尽了溢美之词,做事严谨、热爱创新、工匠精神、百年坚守、千年追求等。如果真是无懈可击,德、美、日制造注定要基业长青了。其实不然,德、美、日制造也存在着学习力不足、反应迟缓和竞争力下降等致命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才给中国制造过去三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机会,而且还将继续为中国制造的快速追赶甚至超越提供可能。
第二,中国制造纵然存在种种不足,但并不是一无是处,脆弱无比。事实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制造已经完成基础积累,建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工业体系。不仅如此,中国制造还在诸如高铁、航天、能源、钢铁、飞机、军工、家电、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新材料、工程机械、船舶制造,以及很多民生制造领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的发展是成功的,我们既要看到现状的不足,又要看到机遇和优势,完全不必妄自菲薄,更不能不分场合非理性地给德、美、日制造唱赞歌,蛊惑老百姓到海外扫货。
(2)我们要在理性分析德、美、日制造的优缺点之后扬长避短
有人认为,必须向德国学习,因为德国人做事严谨,主张一次做对,装备好,自动化技术水平高;有人认为,应该向日本学习,因为日本人精益求精,崇尚持续改善,制造管理一流;也有人认为,美国才是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因为美国人最具创新精神,始终追求思想和技术引领……
事实上,德、美、日制造今天拥有的所有优势说到底是先发优势,是长期进化和积累的结果,比如看上去“高大上”的自动化技术。所以,当人们谈及工业4.0如何了得、如何可怕的时候,我总是告诉他们,其实工业4.0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停止进化或者进化速度太慢。
面对德、美、日制造的竞争,中国制造到底如何突围呢?基于中国制造的规模,以及业已形成的制造业基本布局,我的建议有三个:
第一,在大型装备、工业母机等制造方面,应该继续采取举国体制,集中资源办大事,并在华北、东北,以及环渤海地区合理布局,向德国制造学习,未来必大有作为。
第二,在民生(电子电气、塑胶五金等领域)、精密制造领域向术、新材料、工程机械、船舶制造,以及很多民生制造领域开始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的发展是成功的,我们既要看到现状的不足,又要看到机遇和优势,完全不必妄自菲薄,更不能不分场合非理性地给德、美、日制造唱赞歌,蛊惑老百姓到海外扫货。
(2)我们要在理性分析德、美、日制造的优缺点之后扬长避短
有人认为,必须向德国学习,因为德国人做事严谨,主张一次做对,装备好,自动化技术水平高;有人认为,应该向日本学习,因为日本人精益求精,崇尚持续改善,制造管理一流;也有人认为,美国才是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因为美国人最具创新精神,始终追求思想和技术引领……
事实上,德、美、日制造今天拥有的所有优势说到底是先发优势,是长期进化和积累的结果,比如看上去“高大上”的自动化技术。所以,当人们谈及工业4.0如何了得、如何可怕的时候,我总是告诉他们,其实工业4.0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停止进化或者进化速度太慢。
面对德、美、日制造的竞争,中国制造到底如何突围呢?基于中国制造的规模,以及业已形成的制造业基本布局,我的建议有三个:
第一,在大型装备、工业母机等制造方面,应该继续采取举国体制,集中资源办大事,并在华北、东北,以及环渤海地区合理布局,向德国制造学习,未来必大有作为。
第二,在民生(电子电气、塑胶五金等领域)、精密制造领域向日本制造学习,浙江、广东等地区众多的民营家族企业可以担此重任,追求精益求精和基业长青,再加上生意上的精明,超越日本并非不可能。
第三,以深圳为代表的创新型城市,完全可以在高新技术制造领域学美国制造。经过过去三十年引进学习、山寨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深圳无不展现出美国式制造的优势特点,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如果政府能够注意到这种业已形成的趋势格局,并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上加以引导,中国制造全面超越德、美、日制造指日可待。
(3)中国制造赶超德、美、日制造,至少具备四个有利条件
第一,时间。有持续增长和不断升级的国内需求及制造业转移纵深作为支撑,可以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赢得足够的时间。也就是说,中国制造可以用时间换空间,获得腾挪转换的空间之后,就能够做出超越对手的改变和提升。
第二,规模。中国制造总体规模巨大,举国体制下的企业规模也在快速壮大。足够大的规模能够聚合对手无法聚合的丰富资源,可以办一些对手无法办到的事情,比如高铁、航天、核电、大飞机等方面的成功大多如此。
第三,速度。过去许多产业发展的事实表明,只要中国制造开始重点涉足的领域,通常会很快形成千帆竞发的局面,最后决胜的关键在于规模发展的速度、成本降低的速度,抑或技术创新的速度。比如工业自动化产业才刚刚启动,就已经显现出超常的发展势头。日本制造学习,浙江、广东等地区众多的民营家族企业可以担此重任,追求精益求精和基业长青,再加上生意上的精明,超越日本并非不可能。
第三,以深圳为代表的创新型城市,完全可以在高新技术制造领域学美国制造。经过过去三十年引进学习、山寨模仿到如今的自主创新,深圳无不展现出美国式制造的优势特点,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如果政府能够注意到这种业已形成的趋势格局,并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上加以引导,中国制造全面超越德、美、日制造指日可待。
(3)中国制造赶超德、美、日制造,至少具备四个有利条件
第一,时间。有持续增长和不断升级的国内需求及制造业转移纵深作为支撑,可以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赢得足够的时间。也就是说,中国制造可以用时间换空间,获得腾挪转换的空间之后,就能够做出超越对手的改变和提升。
第二,规模。中国制造总体规模巨大,举国体制下的企业规模也在快速壮大。足够大的规模能够聚合对手无法聚合的丰富资源,可以办一些对手无法办到的事情,比如高铁、航天、核电、大飞机等方面的成功大多如此。
第三,速度。过去许多产业发展的事实表明,只要中国制造开始重点涉足的领域,通常会很快形成千帆竞发的局面,最后决胜的关键在于规模发展的速度、成本降低的速度,抑或技术创新的速度。比如工业自动化产业才刚刚启动,就已经显现出超常的发展势头。第四,人力资源优势。德、美、日产业工人短缺,而中国,人们依然拼劲十足、发愤图强,学习能力极强。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人力资源优势注定成为未来赶超德、美、日制造的关键因素。
我作为管理专家,长期和中国制造业者打交道,对中国制造有较深的了解,所以对中国制造抱有更大的信心。结论是,尽管我也主张中国制造要向德、美、日制造学习,但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德、美、日制造并非完美无缺,中国制造也非一无是处。既要理性面对中国制造和德、美、日制造的差距,也要看到中国制造对于德、美、日制造的快速追赶,更要展望中国制造终将超过德、美、日制造的那一天……
3.中国制造能超越日本制造吗
随着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人们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忧心忡忡,认为终将有被替代的危险。而凭着对中国制造的深入了解,我反而相信中国制造不但能够超越日本制造,而且称霸世界也只是时间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制造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广阔的内陆发展腹地
自2008年,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开始了向土地、劳动力和基础资源等方面成本都更为低廉的中西部转移的浪潮。虽然企业家们不时抱怨,中西部的投资环境不规范,政府招商“进得去,出不来”,但毕竟中国是一个同质性极高的国家,其转移成本和转移难度比转移到完全不熟悉的国外要低得多。第四,人力资源优势。德、美、日产业工人短缺,而中国,人们依然拼劲十足、发愤图强,学习能力极强。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人力资源优势注定成为未来赶超德、美、日制造的关键因素。
我作为管理专家,长期和中国制造业者打交道,对中国制造有较深的了解,所以对中国制造抱有更大的信心。结论是,尽管我也主张中国制造要向德、美、日制造学习,但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德、美、日制造并非完美无缺,中国制造也非一无是处。既要理性面对中国制造和德、美、日制造的差距,也要看到中国制造对于德、美、日制造的快速追赶,更要展望中国制造终将超过德、美、日制造的那一天……
3.中国制造能超越日本制造吗
随着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人们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忧心忡忡,认为终将有被替代的危险。而凭着对中国制造的深入了解,我反而相信中国制造不但能够超越日本制造,而且称霸世界也只是时间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制造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广阔的内陆发展腹地
自2008年,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开始了向土地、劳动力和基础资源等方面成本都更为低廉的中西部转移的浪潮。虽然企业家们不时抱怨,中西部的投资环境不规范,政府招商“进得去,出不来”,但毕竟中国是一个同质性极高的国家,其转移成本和转移难度比转移到完全不熟悉的国外要低得多。最近几年,在东南沿海制造业差强人意的情形下,河南、四川等中西部人口大省制造业的兴起趋势明显,东部农民工总量增幅回落,中西部则持续增长。这种转移使得中国内部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梯度,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平衡发展。
再加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显著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得以逐步消除,这些都为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中国制造可以以空间换时间,得以喘息,得以继续发展。
(2)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这是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前些年,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浪潮中,外商投资之所以青睐中国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配套条件好。同时,由于大量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运营,又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配套条件。
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中国制造的唯一优势是通宵达旦的廉价工程师,流水线上不分昼夜的工人,以及各公路上深夜疾驰的货柜车司机等,这些都是事实。正因为这种优势延续了足够长的时间,才使得中国制造的产业配套能力变得无与伦比。
可以肯定,未来十年、二十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复制这种能力。在此基础上,只要循序渐进地升级技术和管理,逐步提升研发最近几年,在东南沿海制造业差强人意的情形下,河南、四川等中西部人口大省制造业的兴起趋势明显,东部农民工总量增幅回落,中西部则持续增长。这种转移使得中国内部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梯度,有利于整个国家的平衡发展。
再加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显著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得以逐步消除,这些都为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中国制造可以以空间换时间,得以喘息,得以继续发展。
(2)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这是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前些年,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浪潮中,外商投资之所以青睐中国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配套条件好。同时,由于大量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运营,又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配套条件。
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中国制造的唯一优势是通宵达旦的廉价工程师,流水线上不分昼夜的工人,以及各公路上深夜疾驰的货柜车司机等,这些都是事实。正因为这种优势延续了足够长的时间,才使得中国制造的产业配套能力变得无与伦比。
可以肯定,未来十年、二十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复制这种能力。在此基础上,只要循序渐进地升级技术和管理,逐步提升研发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2-08-26
(Misky,1986)和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Koo,2008)等多种理论。在其模型中存在两类人:一类是较有耐心的债权人,另一类是较为缺乏耐心的债务人。当“明斯基时刻”出现时,债权人由于信心动摇将紧缩负债上限,经济体陷入去杠杆过程,债务人被迫减少支出。此时,要维持总需求和总产出的平衡,就要求债权人大幅提高支出,而这又依赖于实际利率的下降。当名义利率受
管理类 / 日期:2022-08-26
坐在你旁边的简·加拉格肯定非常生气,因为她在这个项目上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稍稍转过头,你就能看到她气得满脸通红。她要张口反驳了,可话还没说出来,你就抓住了她的手——紧紧地抓着。她盯着你,有点不服气,但还是把嘴闭上了。头转回来,你看到有些人在点头。真的太不可思议了!竟然有人听这种人的,他一直鼓吹他个人的重要性(“需要有宽阔视野的人”,比如他!),他以最为绅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