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不是。不客气地说,决策与命令虽然重要,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才是真正动真格的时候。
这个“真格”,就是“控制”。
经常听到某些领导说这样的话:我的任务,就是(只是)发布命令。剩下的事儿由你们去做。你们的职责就是在规定时间内把结果摆到我的办公桌上。
听起来非常豪迈,也非常利索,可如果这些领导真的是发自内心地这么想,那么显然他们是失职的。他们的“摆谱”举动非但没有提升自己的身价,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外行。
没错,“控制”才是执行的基础和保障,而这是领导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本身也是一种执行,是确保执行的“执行”。只要做好了“控制”这一环节,领导就等于在事实上亲自“执行”了自己下达的命令,将一切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必须强调的是,这样的“控制”绝不是越俎代庖,剥夺下属的执行权;恰恰相反,正确而高效的控制,反而能够充分激发下属的主观能动性,让下属的执行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换言之,正确而高效的控制,对于下属的执行来说应该起到指引方向、保驾护航、监督纠偏、维持促进的作用,这是一种强大的辅助功能,具有明显的赋能效果。反过来说,如果你的下属感到束手束脚、无所适从,那么你的控制则完全是画蛇添足之举,还不如放弃控制,显然不是。不客气地说,决策与命令虽然重要,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才是真正动真格的时候。
这个“真格”,就是“控制”。
经常听到某些领导说这样的话:我的任务,就是(只是)发布命令。剩下的事儿由你们去做。你们的职责就是在规定时间内把结果摆到我的办公桌上。
听起来非常豪迈,也非常利索,可如果这些领导真的是发自内心地这么想,那么显然他们是失职的。他们的“摆谱”举动非但没有提升自己的身价,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外行。
没错,“控制”才是执行的基础和保障,而这是领导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本身也是一种执行,是确保执行的“执行”。只要做好了“控制”这一环节,领导就等于在事实上亲自“执行”了自己下达的命令,将一切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必须强调的是,这样的“控制”绝不是越俎代庖,剥夺下属的执行权;恰恰相反,正确而高效的控制,反而能够充分激发下属的主观能动性,让下属的执行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换言之,正确而高效的控制,对于下属的执行来说应该起到指引方向、保驾护航、监督纠偏、维持促进的作用,这是一种强大的辅助功能,具有明显的赋能效果。反过来说,如果你的下属感到束手束脚、无所适从,那么你的控制则完全是画蛇添足之举,还不如放弃控制,以图“无为而治”之效。
那么,什么样的控制会让下属束手束脚、无所适从,因而是错误而低效的控制呢?
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一,模棱两可、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的控制。
朝令夕改、混乱无序,是控制的大忌。做领导的人逻辑错乱,想起一出是一出,是最令下属头痛的事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些上司在下属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出于对下属的不满或不信任,往往会越俎代庖、粉墨登场,所有大小事宜一把抓,剥夺对方的执行权,等于在事实上将下属晾在一边。然后在任务完成之后,特别是在任务的完成发生某种瑕疵的时候,迁怒于下属的“不作为”,严厉地指责下属,推诿自身的责任。
这是一种最糟糕的情况。下属的委屈自不必说,整个命令的执行体制遭到严重破坏才是最致命的后果。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下属接到命令之后,完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自己到底应该往哪儿走、怎么做,你的命令与控制又有何意义呢?以图“无为而治”之效。
那么,什么样的控制会让下属束手束脚、无所适从,因而是错误而低效的控制呢?
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一,模棱两可、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的控制。
朝令夕改、混乱无序,是控制的大忌。做领导的人逻辑错乱,想起一出是一出,是最令下属头痛的事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些上司在下属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出于对下属的不满或不信任,往往会越俎代庖、粉墨登场,所有大小事宜一把抓,剥夺对方的执行权,等于在事实上将下属晾在一边。然后在任务完成之后,特别是在任务的完成发生某种瑕疵的时候,迁怒于下属的“不作为”,严厉地指责下属,推诿自身的责任。
这是一种最糟糕的情况。下属的委屈自不必说,整个命令的执行体制遭到严重破坏才是最致命的后果。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下属接到命令之后,完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自己到底应该往哪儿走、怎么做,你的命令与控制又有何意义呢?没错,下属的执行未必完美,须有上司把关、纠偏。但“纠偏”不是“取缔”,基本的游戏规则还是要有,而且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所有的纠偏行为都要在下属的执行权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才能一以贯之、一气呵成。绝不能稍有不满便横加干涉,仗着上司的权威任意蛮行。否则,你的任性只会害死自己,最后导致“公司里只有上司一人忙碌,所有下属只能无所事事、袖手旁观”的局面。
其二,过于执拗的控制。
源自上司过于执拗的控制也会让下属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具体地说,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丁可卯,不允许下属有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也会影响控制的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新手而言,执拗的控制甚至绝对的控制是必要的。新手无须有太多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应有太多自由地发挥,他们唯一的任务是“学习”与“掌握”,让自己迅速成熟起来。为达此目的,绝对的执行是不可或缺的,是成熟的必经阶段。而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源自上司的绝对控制。
不过,对于比较成熟的下属来说,预留适当的发挥空间与转圜余地是有益的。只要他们的基本思路与上司的意图大体合拍,彼此心领神会、默契深厚,下属的发挥便必然能成为点睛之笔,属于领导意志的自然延伸,完全可以予以鼓励与张扬。不夸张地说,在这一过程中,深谙上司意图的下属甚至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自由发挥为上司纠偏,对上司的命令形成有效的补完效果。这样的案例古今中外绝不鲜见,足没错,下属的执行未必完美,须有上司把关、纠偏。但“纠偏”不是“取缔”,基本的游戏规则还是要有,而且必须得到足够的尊重。所有的纠偏行为都要在下属的执行权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才能一以贯之、一气呵成。绝不能稍有不满便横加干涉,仗着上司的权威任意蛮行。否则,你的任性只会害死自己,最后导致“公司里只有上司一人忙碌,所有下属只能无所事事、袖手旁观”的局面。
其二,过于执拗的控制。
源自上司过于执拗的控制也会让下属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具体地说,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丁可卯,不允许下属有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也会影响控制的效率。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新手而言,执拗的控制甚至绝对的控制是必要的。新手无须有太多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应有太多自由地发挥,他们唯一的任务是“学习”与“掌握”,让自己迅速成熟起来。为达此目的,绝对的执行是不可或缺的,是成熟的必经阶段。而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源自上司的绝对控制。
不过,对于比较成熟的下属来说,预留适当的发挥空间与转圜余地是有益的。只要他们的基本思路与上司的意图大体合拍,彼此心领神会、默契深厚,下属的发挥便必然能成为点睛之笔,属于领导意志的自然延伸,完全可以予以鼓励与张扬。不夸张地说,在这一过程中,深谙上司意图的下属甚至有可能通过自己的自由发挥为上司纠偏,对上司的命令形成有效的补完效果。这样的案例古今中外绝不鲜见,足以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借鉴。
当然,这种情况一定要以上司与下属之间存在绝对的信任为前提。否则,如果下属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那么他们的能力越强、越成熟,就越会引发上司的不安,从而为自己招来执拗而绝对的控制。
这种案例在现实世界中屡见不鲜,几乎已经成为职场中的常态。但是,其后果也一目了然,那就是糟糕的执行力以及上下级之间紧张的关系。之所以许多团队人才济济却业绩不彰,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可见,说一千道一万,“信任”是团队得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了起码的信任,以至于只能通过强力控制去为领导提供安全感,是一个团队最大的悲哀。
其三,极端预期的控制。
过分的可预期与过分的不可预期,都是低效的控制。前者会让控制流于形式,从而给下属跟上司玩猫腻留下足够的空间,创造大把的机会;后者则会扰乱下属的执行节奏,破坏执行的连贯性,从而降低执行的效率,影响执行的结果。
反过来说,极端的可预期与极端的不可预期也有相应的优点。前者的稳定性有利于保护下属的执行节奏,后者的出其不意则有利于监督下属的越轨(或不当)行为。
所以,尽管是一个至难的命题,对于“控制”这件事来说,领导以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借鉴。
当然,这种情况一定要以上司与下属之间存在绝对的信任为前提。否则,如果下属不能得到上司的信任,那么他们的能力越强、越成熟,就越会引发上司的不安,从而为自己招来执拗而绝对的控制。
这种案例在现实世界中屡见不鲜,几乎已经成为职场中的常态。但是,其后果也一目了然,那就是糟糕的执行力以及上下级之间紧张的关系。之所以许多团队人才济济却业绩不彰,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可见,说一千道一万,“信任”是团队得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了起码的信任,以至于只能通过强力控制去为领导提供安全感,是一个团队最大的悲哀。
其三,极端预期的控制。
过分的可预期与过分的不可预期,都是低效的控制。前者会让控制流于形式,从而给下属跟上司玩猫腻留下足够的空间,创造大把的机会;后者则会扰乱下属的执行节奏,破坏执行的连贯性,从而降低执行的效率,影响执行的结果。
反过来说,极端的可预期与极端的不可预期也有相应的优点。前者的稳定性有利于保护下属的执行节奏,后者的出其不意则有利于监督下属的越轨(或不当)行为。
所以,尽管是一个至难的命题,对于“控制”这件事来说,领导者还是要张弛有度,尽量把握好预期的分寸,让“控制”的可预期性保持在一个相对适中的程度。这样做,既能让下属在执行的过程中对源自上司的控制有必要的心理准备,也能为下属恪守职责、使命必达的义务心理提供必要的促进力与威慑力。
总之,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你的控制才是正确而高效的,你的命令才有可能得到相对完美的执行,最终收获相对圆满的结果。
下面再来聊聊具体的控制手法:
一言以蔽之,任何有效的控制,都应以汇报反馈制度的建立与夯实为基础。
对下属来说,只要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向你的上司勤请示、常汇报,就能帮助上司高效地完成控制的过程。
还是以战争年代的军队为例。
在任何一场战役中,“参谋部”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简单,四个字而已:收发电报。通过电报,在统帅与下属将领之间传递信息。具体地说,统帅的命令要通过参谋部的电报发给下属部队,作战部队的请示汇报也要通过参谋部的电报反馈给统帅。
所以,在战争中,参谋部的工作往往是最为忙碌的。每天要收发无数的电报,让交错行走于空中的电波指导战争的走向。
打仗如此,经营企业、管理团队也是如此。者还是要张弛有度,尽量把握好预期的分寸,让“控制”的可预期性保持在一个相对适中的程度。这样做,既能让下属在执行的过程中对源自上司的控制有必要的心理准备,也能为下属恪守职责、使命必达的义务心理提供必要的促进力与威慑力。
总之,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你的控制才是正确而高效的,你的命令才有可能得到相对完美的执行,最终收获相对圆满的结果。
下面再来聊聊具体的控制手法:
一言以蔽之,任何有效的控制,都应以汇报反馈制度的建立与夯实为基础。
对下属来说,只要在执行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向你的上司勤请示、常汇报,就能帮助上司高效地完成控制的过程。
还是以战争年代的军队为例。
在任何一场战役中,“参谋部”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简单,四个字而已:收发电报。通过电报,在统帅与下属将领之间传递信息。具体地说,统帅的命令要通过参谋部的电报发给下属部队,作战部队的请示汇报也要通过参谋部的电报反馈给统帅。
所以,在战争中,参谋部的工作往往是最为忙碌的。每天要收发无数的电报,让交错行走于空中的电波指导战争的走向。
打仗如此,经营企业、管理团队也是如此。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2-08-18
一、项目启动我们应该把构建股权激励机制当成一个项目来运作。这一课,我们就要来讨论,如何实施股权激励项目。(一)组成项目小组1.项目小组构成实施股权激励项目,一般来说,需要聘请外部专业咨询顾问协助。不论是否有外部顾问参与,都应在企业内部成立一个股权激励项目小组。组长:企业一把手(董事长、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副组长:人力资源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组员:副总、总监
管理类 / 日期:2022-08-18
在你最没有防备的时刻,彻底颠覆你此前做的所有假设。今后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正如第2章中,史丹利公司的经历展现的那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大型连锁零售商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行业地位,而且已经彻底颠覆了原先的游戏规则。在以前的好日子里,各家企业独立设计产品,生产制造,然后对产品定价,最后再卖给分销商及零售商。企业至少对生产什么产品、什么时候生产以及获利空间能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