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恰当地将标准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一般应尽量扩大标准的适用范围,或尽量安排在高层次上,即应在大范围内协调统一的标准,不应在数个小范围内各自制定,以达到体系组成尽量合理简化。
四、相关性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性主要是指标准之间的引用关系、参考关系,组成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结构关系。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应避免多重归口,要避免多个部门重复交叉负责制定,因为这样会导致对同一个标准化对象的不同规定,会导致标准混乱,妨碍日常生产运作。
一般来说,我国国家标准的第2章通常都是规范性引用文件,是该标准引用的其他标准的条款。对于标准体系中的核心的、重要的标准来说,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标准,可以作为引用标准列入标准体系中,以备参考和查阅。对于关键标准的参考文献中的标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纳入以备参考。
五、环境适应性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是指系统适应环境的特性。系统本身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时,环境中的一些因素也要与系统相适应。环境与系统的影响是相互的、双向的。
不同的标准体系面对的环境也不一样。通常对于行业/领域的标准体系来说,行业/领域的规章制度及政策、行业的法律法规(包括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恰当地将标准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一般应尽量扩大标准的适用范围,或尽量安排在高层次上,即应在大范围内协调统一的标准,不应在数个小范围内各自制定,以达到体系组成尽量合理简化。
四、相关性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性主要是指标准之间的引用关系、参考关系,组成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结构关系。标准体系内的标准之间应避免多重归口,要避免多个部门重复交叉负责制定,因为这样会导致对同一个标准化对象的不同规定,会导致标准混乱,妨碍日常生产运作。
一般来说,我国国家标准的第2章通常都是规范性引用文件,是该标准引用的其他标准的条款。对于标准体系中的核心的、重要的标准来说,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标准,可以作为引用标准列入标准体系中,以备参考和查阅。对于关键标准的参考文献中的标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纳入以备参考。
五、环境适应性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是指系统适应环境的特性。系统本身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时,环境中的一些因素也要与系统相适应。环境与系统的影响是相互的、双向的。
不同的标准体系面对的环境也不一样。通常对于行业/领域的标准体系来说,行业/领域的规章制度及政策、行业的法律法规(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发布的法令)、国家或国际发布的相关基础标准,都可以看作是行业/领域标准体系的环境。在编制行业/领域标准体系表时,首先应充分调研相关材料,在行业规章制度及政策的指导下,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充分采用国际或国家制定的基础标准。
对企业来说,不同企业标准体系的环境也不相同。一般对机械制造企业来说,可以参照图1-2来分析企业标准体系的环境。企业的外部环境会影响企业标准体系的建设,例如企业所在行业的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规章制度、行业政策,企业的客户要求,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都是企业的外部环境,编制标准体系表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企业内部的系统之间也会对标准体系提出需求,例如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生产运作体系、信息化体系等都需要标准的支撑和指导,标准体系要满足这些不同体系对标准化的需求。同时,支撑这些体系的不同文件之间,可能会交叉重叠,需要标准体系的方法论进行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建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标准体系。上级主管部门发布的法令)、国家或国际发布的相关基础标准,都可以看作是行业/领域标准体系的环境。在编制行业/领域标准体系表时,首先应充分调研相关材料,在行业规章制度及政策的指导下,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充分采用国际或国家制定的基础标准。
对企业来说,不同企业标准体系的环境也不相同。一般对机械制造企业来说,可以参照图1-2来分析企业标准体系的环境。企业的外部环境会影响企业标准体系的建设,例如企业所在行业的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规章制度、行业政策,企业的客户要求,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都是企业的外部环境,编制标准体系表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企业内部的系统之间也会对标准体系提出需求,例如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生产运作体系、信息化体系等都需要标准的支撑和指导,标准体系要满足这些不同体系对标准化的需求。同时,支撑这些体系的不同文件之间,可能会交叉重叠,需要标准体系的方法论进行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建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标准体系。第2章
企业标准化
本章导读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及西方国家企业标准化的情况、企业标准化运行管理体系和企业标准化战略等相关概念和主要内容,并阐述几种常见的企业标准化战略定位。
第一节 国内外企业标准化情况
一、我国的企业标准化历程据房庆和于欣丽《中国标准化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方向》的研究,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化工作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1931年12月,正式成立工业标准委员会。1946年9月,民国政府颁布《标准法》,但该《标准法》只有一页纸篇幅。该《标准法》将标准定义为“系依标准制定程序,所指定全国共同遵守之国家标准”。标准制定程序由“经济部定之”。标准的范围包括:(1)各种单位名称定义符号及常数;(2)各种品质及尺寸标准;(3)各种试验法标准;(4)各种关系互换性能之标准;(4)各种安全标准;(5)其他应遵守之标准。标准化工作由“中央标准局”负责,“经济部设中央标准局,掌理全第2章
企业标准化
本章导读
本章主要介绍我国及西方国家企业标准化的情况、企业标准化运行管理体系和企业标准化战略等相关概念和主要内容,并阐述几种常见的企业标准化战略定位。
第一节 国内外企业标准化情况
一、我国的企业标准化历程据房庆和于欣丽《中国标准化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方向》的研究,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化工作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1931年12月,正式成立工业标准委员会。1946年9月,民国政府颁布《标准法》,但该《标准法》只有一页纸篇幅。该《标准法》将标准定义为“系依标准制定程序,所指定全国共同遵守之国家标准”。标准制定程序由“经济部定之”。标准的范围包括:(1)各种单位名称定义符号及常数;(2)各种品质及尺寸标准;(3)各种试验法标准;(4)各种关系互换性能之标准;(4)各种安全标准;(5)其他应遵守之标准。标准化工作由“中央标准局”负责,“经济部设中央标准局,掌理全国标准事宜”。同时,“全国共同遵守之标准,应由中央标准局依照标准制定程序制定,呈请经济部核准公布”。对于标准的实施和认证,也由“中央标准局”负责。“凡适合标准之产品及方法,呈经中央标准局审查合格后,加正字标记,以资识别。”
1947年2月,我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3月,全国度量衡局与工业标准委员会合并成立“中央标准局”。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下设立了中央技术管理局,负责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工作。1949—1955年,纺织、卫生、农业、铁道、建委等部门相继发布部门标准。1956年成立国家技术委员会,翌年初设立国家技术委员会标准局,(重新)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参照苏联和东欧国家模式,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与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模式相适应的这种标准化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是:一元化领导和集中式管理;以行政指令为基本管理手段;企业的产品纳入国家统购包销的渠道,各级、各类标准均属于强制性标准。这也奠定了我国统一开展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模式,企业标准化是全国标准化工作的组成部分。
1962年11月,国务院第120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给出了技术标准的定义:“技术标准主要是对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等方面所作的技术规定,是从事生产、建设工作的一种共同技术依据”,明确了技术标准的重要作用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技术标准的管理工作,对于保证产品和工程国标准事宜”。同时,“全国共同遵守之标准,应由中央标准局依照标准制定程序制定,呈请经济部核准公布”。对于标准的实施和认证,也由“中央标准局”负责。“凡适合标准之产品及方法,呈经中央标准局审查合格后,加正字标记,以资识别。”
1947年2月,我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3月,全国度量衡局与工业标准委员会合并成立“中央标准局”。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下设立了中央技术管理局,负责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工作。1949—1955年,纺织、卫生、农业、铁道、建委等部门相继发布部门标准。1956年成立国家技术委员会,翌年初设立国家技术委员会标准局,(重新)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参照苏联和东欧国家模式,初步建立了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与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模式相适应的这种标准化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是:一元化领导和集中式管理;以行政指令为基本管理手段;企业的产品纳入国家统购包销的渠道,各级、各类标准均属于强制性标准。这也奠定了我国统一开展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模式,企业标准化是全国标准化工作的组成部分。
1962年11月,国务院第120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给出了技术标准的定义:“技术标准主要是对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等方面所作的技术规定,是从事生产、建设工作的一种共同技术依据”,明确了技术标准的重要作用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技术标准的管理工作,对于保证产品和工程的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节约原料、材料,便利协作配合、使用维修,巩固、推广广大群众革新创造的成果,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该管理办法中,将“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同时规定“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技术标准”。对于企业标准,定义为“凡是未发布国家标准和部标准的产品和工程,都应当制定技术标准,称为企业标准”。对于企业标准化也进行了规定,并要求进行备案:“企业标准的制订、审批和发布办法,由国务院各主管部门会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规定,并报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家计划委员会备案。”
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企业标准化工作从机械、轻工、化工、纺织、冶金行业逐步发展到电子、煤炭、交通、邮电等行业。
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颁布《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工业企业(包括公司、总厂、工厂,下同)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提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结合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制订和贯彻标准,使企业生产、技术活动合理化,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目的”。
该办法明确企业标准的主体是技术标准,范围“包括各种产品标准,原材料、半成品标准,零件、部件标准,工艺、工装标准,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规定了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发布要求,原则上企业内控标准,由企业自行发布。对于使用范围超出本企业使用的标准,的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节约原料、材料,便利协作配合、使用维修,巩固、推广广大群众革新创造的成果,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该管理办法中,将“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部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同时规定“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技术标准”。对于企业标准,定义为“凡是未发布国家标准和部标准的产品和工程,都应当制定技术标准,称为企业标准”。对于企业标准化也进行了规定,并要求进行备案:“企业标准的制订、审批和发布办法,由国务院各主管部门会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规定,并报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者国家计划委员会备案。”
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企业标准化工作从机械、轻工、化工、纺织、冶金行业逐步发展到电子、煤炭、交通、邮电等行业。
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颁布《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工业企业(包括公司、总厂、工厂,下同)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提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结合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制订和贯彻标准,使企业生产、技术活动合理化,达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目的”。
该办法明确企业标准的主体是技术标准,范围“包括各种产品标准,原材料、半成品标准,零件、部件标准,工艺、工装标准,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规定了企业标准的制定和发布要求,原则上企业内控标准,由企业自行发布。对于使用范围超出本企业使用的标准,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2-07-13
习惯将满意的服务当成理所当然,并不会意识到那背后包含的事无巨细的劳动。更加残酷的是,在商业世界,消费者永远是对的。因此,叶国富喜欢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我在消费的时候,不要跟我讲话。我买衣服的时候,我自己选就行,最怕你给我推荐;点餐也是,一般性的点餐,你说招牌菜,他肯定给你推荐不好卖的那个。”这样的生活经验背后是普遍性的信任感缺失,“你给我推荐,我不信任
管理类 / 日期:2022-07-13
·波特。安德鲁斯让企业家学生们从案例的不同维度自由发表意见,当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时,他突然单刀直入地反问一句:“你们的讨论很有道理,但是有没有可能那个优势就是劣势,或者把对手的劣势变成优势,重新做一遍SWOT分析?如果重来一次,结果会怎样?”读完此章,不妨试试你的不对称结构如何操作吧。本章小结·不同于差异化结构,不对称结构背后的底层逻辑是“进攻”。它指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