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目光短浅的小尺度生存狭隘思想
在国内市场上,中小企业是市场的主流,而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绝大多数是技术或者销售出身。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企业经营、管理教育,所以很多经营者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习惯从自身出发,而不是全盘考虑,整体衡量。
虽然在网络和大数据工具的帮助下,企业可以分析行业发展的走向,但狭隘的思维模式,同样也会束缚经营者的认知,导致他们只能看到别人都能看到的,始终不能更进一步,看到更远的未来。经营者普遍存在的这种狭隘思维,我称其为“小尺度生存”,即只能关注到自己身边小范围的事情,无法将目光放得更长远。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个小伙子,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菜农。小伙子子承父业,也做了一个菜农,每天挑水去菜地浇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有一天,挑水走到半路他有点累,就坐到一棵大树下歇脚。这时候,他抬头看到了不远处村里一个大财主家的大房子。他十分羡慕,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梦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像大财主一样有钱,我一定要用金子打一条扁担来挑水。
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故事,这就是典型的思维固化、认知狭窄。虽然有了财富和金子,但是挑水种地的思维没有改变,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和生活。2.1.4 目光短浅的小尺度生存狭隘思想
在国内市场上,中小企业是市场的主流,而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绝大多数是技术或者销售出身。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企业经营、管理教育,所以很多经营者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习惯从自身出发,而不是全盘考虑,整体衡量。
虽然在网络和大数据工具的帮助下,企业可以分析行业发展的走向,但狭隘的思维模式,同样也会束缚经营者的认知,导致他们只能看到别人都能看到的,始终不能更进一步,看到更远的未来。经营者普遍存在的这种狭隘思维,我称其为“小尺度生存”,即只能关注到自己身边小范围的事情,无法将目光放得更长远。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有个小伙子,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菜农。小伙子子承父业,也做了一个菜农,每天挑水去菜地浇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有一天,挑水走到半路他有点累,就坐到一棵大树下歇脚。这时候,他抬头看到了不远处村里一个大财主家的大房子。他十分羡慕,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梦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像大财主一样有钱,我一定要用金子打一条扁担来挑水。
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故事,这就是典型的思维固化、认知狭窄。虽然有了财富和金子,但是挑水种地的思维没有改变,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和生活。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家长遵循的都是“一切以分数来说话”的原则。在这些家长看来,只要孩子成绩好,分数高,将来就一定能考上好学校,变得有出息。一旦孩子的分数不理想,或者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他们就会指责、抱怨,甚至觉得孩子的未来没有希望。
这也是一种思维固化、目光短浅的表现。思维狭隘体现在对生活方式的固守上,中国式家长的思维狭隘体现在“唯分数论”上,那么回归到企业经营的场景中,经营者目光狭隘,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我认为,大多数经营者的思维狭隘体现在对热点的认知上。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先明确一个概念——排队效应。所谓“排队效应”,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他们常常对人群扎堆的地方感到好奇,即便不知道卖的是什么产品,往往也愿意跟着其他人排队去看看。
这其实也是实体门店常用的一种揽客手段。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让人们对高客流量的门店产生兴趣。在企业经营者对热点的认知上,同样受到这种“从众效应”的影响。
除了通过自身洞察市场,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很多企业经营者在判断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产品能否成为热点的时候,还会把进入这个行业或者开发这个产品的企业数量作为重要的参照。换句话说,赛道越拥挤,越能吸引企业进入。
举个例子,在智能手机全面取代功能手机成为主流手机的时候,国内很多老牌手机厂商开始转型,比如中兴、HTC等。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以智能手机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优秀创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家长遵循的都是“一切以分数来说话”的原则。在这些家长看来,只要孩子成绩好,分数高,将来就一定能考上好学校,变得有出息。一旦孩子的分数不理想,或者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他们就会指责、抱怨,甚至觉得孩子的未来没有希望。
这也是一种思维固化、目光短浅的表现。思维狭隘体现在对生活方式的固守上,中国式家长的思维狭隘体现在“唯分数论”上,那么回归到企业经营的场景中,经营者目光狭隘,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我认为,大多数经营者的思维狭隘体现在对热点的认知上。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先明确一个概念——排队效应。所谓“排队效应”,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他们常常对人群扎堆的地方感到好奇,即便不知道卖的是什么产品,往往也愿意跟着其他人排队去看看。
这其实也是实体门店常用的一种揽客手段。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让人们对高客流量的门店产生兴趣。在企业经营者对热点的认知上,同样受到这种“从众效应”的影响。
除了通过自身洞察市场,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很多企业经营者在判断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产品能否成为热点的时候,还会把进入这个行业或者开发这个产品的企业数量作为重要的参照。换句话说,赛道越拥挤,越能吸引企业进入。
举个例子,在智能手机全面取代功能手机成为主流手机的时候,国内很多老牌手机厂商开始转型,比如中兴、HTC等。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以智能手机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优秀创业公司,比如小米、vivo等。
虽然产品研发水平不同,早期的智能手机品牌并没有全部实现盈利,但这个行业背后巨大的市场当量和发展前景,也已经充分展示出来了。于是,很多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向这个行业延展。其中不乏一些传统行业的佼佼者,比如占据国内通信行业头把交椅的华为、PC设备出货量全国第一的联想、在家电制造行业名列前茅的海尔和格力等,都先后研发并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产品。
其实在其他行业的企业入局之前,智能手机行业内部的竞争已经足够激烈了,而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显然又加剧了内部生态的不平衡。在原来环境当中生存时间更长的“原住民”自然更了解这个行业,也更了解用户的需求,传统制造业的顶尖公司,虽然有强大的开发与设计能力,但对市场不了解是他们最大的弱点。
经过市场的筛选,这些后续进场的企业当中,除了华为凭借自主研发的芯片和优秀的产品品质成功立足市场,其他的像联想、海尔、格力制造的智能手机,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浪花。
其实,不了解市场只是众多跨界手机厂商失败的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陷入了“内卷”的旋涡。跨界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其他行业的领军者,进入智能手机行业之后应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过来,对智能手机再进行一次革命,从而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因此他们的产品得不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也不足为奇。而华为之所以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正是因为没有陷入“内卷”,华为研发出了自己的芯片,推动了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业公司,比如小米、vivo等。
虽然产品研发水平不同,早期的智能手机品牌并没有全部实现盈利,但这个行业背后巨大的市场当量和发展前景,也已经充分展示出来了。于是,很多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向这个行业延展。其中不乏一些传统行业的佼佼者,比如占据国内通信行业头把交椅的华为、PC设备出货量全国第一的联想、在家电制造行业名列前茅的海尔和格力等,都先后研发并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产品。
其实在其他行业的企业入局之前,智能手机行业内部的竞争已经足够激烈了,而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显然又加剧了内部生态的不平衡。在原来环境当中生存时间更长的“原住民”自然更了解这个行业,也更了解用户的需求,传统制造业的顶尖公司,虽然有强大的开发与设计能力,但对市场不了解是他们最大的弱点。
经过市场的筛选,这些后续进场的企业当中,除了华为凭借自主研发的芯片和优秀的产品品质成功立足市场,其他的像联想、海尔、格力制造的智能手机,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浪花。
其实,不了解市场只是众多跨界手机厂商失败的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陷入了“内卷”的旋涡。跨界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其他行业的领军者,进入智能手机行业之后应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过来,对智能手机再进行一次革命,从而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因此他们的产品得不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也不足为奇。而华为之所以成为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正是因为没有陷入“内卷”,华为研发出了自己的芯片,推动了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另一个热门行业,那就是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世界石油储量持续下降,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传统燃油动力汽车的弊端开始显现,以清洁能源——电能为主要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甚至在国际社会上,已经有一些国家提出了在不久的将来用新能源汽车全面取代燃油汽车的发展目标。
虽然因为大量传统车企转型,导致新能源汽车制造这个行业已经拥挤不堪,但还是有很多企业想要挤进来分一杯羹。比如百度就在2020年宣布开始自研新能源汽车。
市场的潮流确实诱人,但贸然进入一个并不熟悉的领域,除了将自己推向“内卷”的旋涡以外,并没有太多积极的作用。为什么那么多“外行人”进军智能手机行业,但成功的只有华为呢?表面上看,华为也是一股脑扎进了当时的热点行业,而实际上华为的目光放得很长远,它不仅关注到了热点,还看到了智能手机行业未来竞争的核心之一——芯片。这是很多一开始就经营智能手机产品的公司都不具备的长远目光,也正因如此,华为才能以“搅局者”的身份,后来居上成为国内手机行业的龙头老大。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经营者的思想高度代表企业未来成长的天花板,如果经营者的目光不够长远,不能打破“小尺度生存”狭隘思维的限制,那么企业必然也更加容易陷入“大尺度竞争”的“内卷”当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经营者出现了“小尺度生存”的狭隘思维呢?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前商业社会的高速变化给经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另一个热门行业,那就是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世界石油储量持续下降,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传统燃油动力汽车的弊端开始显现,以清洁能源——电能为主要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发展的方向。甚至在国际社会上,已经有一些国家提出了在不久的将来用新能源汽车全面取代燃油汽车的发展目标。
虽然因为大量传统车企转型,导致新能源汽车制造这个行业已经拥挤不堪,但还是有很多企业想要挤进来分一杯羹。比如百度就在2020年宣布开始自研新能源汽车。
市场的潮流确实诱人,但贸然进入一个并不熟悉的领域,除了将自己推向“内卷”的旋涡以外,并没有太多积极的作用。为什么那么多“外行人”进军智能手机行业,但成功的只有华为呢?表面上看,华为也是一股脑扎进了当时的热点行业,而实际上华为的目光放得很长远,它不仅关注到了热点,还看到了智能手机行业未来竞争的核心之一——芯片。这是很多一开始就经营智能手机产品的公司都不具备的长远目光,也正因如此,华为才能以“搅局者”的身份,后来居上成为国内手机行业的龙头老大。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经营者的思想高度代表企业未来成长的天花板,如果经营者的目光不够长远,不能打破“小尺度生存”狭隘思维的限制,那么企业必然也更加容易陷入“大尺度竞争”的“内卷”当中。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经营者出现了“小尺度生存”的狭隘思维呢?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前商业社会的高速变化给经营者带来很多焦虑。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曾经提出过一个“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大致意思是说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一样,都要经过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这十个不同的阶段。爱迪思认为企业的发展,以稳定期为分界线,前半部分是成长,而后半部分是衰退。
换言之,对于企业来说,稳定的发展不但不是好消息,反而是不幸。因为稳定往往意味着增长的停滞,而一旦业务失去活力,企业的发展也会逐渐走向下坡路。这其实就是现阶段很多大企业主要的发展困境,原有的业务走到了终点,然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创新业务,面对这种事关未来生死存亡的问题,企业经营者自然会陷入焦虑。
为了缓解焦虑,同时也为了能够尝试更多的新业务,企业会通过持续试错来寻找合适的第二曲线,就不可避免地要从一些热门行业下手。大企业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自身的实力足够强大,即便行业内部已经十分拥挤,但企业也有信心挤占一定的市场份额。营者带来很多焦虑。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曾经提出过一个“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大致意思是说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一样,都要经过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这十个不同的阶段。爱迪思认为企业的发展,以稳定期为分界线,前半部分是成长,而后半部分是衰退。
换言之,对于企业来说,稳定的发展不但不是好消息,反而是不幸。因为稳定往往意味着增长的停滞,而一旦业务失去活力,企业的发展也会逐渐走向下坡路。这其实就是现阶段很多大企业主要的发展困境,原有的业务走到了终点,然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创新业务,面对这种事关未来生死存亡的问题,企业经营者自然会陷入焦虑。
为了缓解焦虑,同时也为了能够尝试更多的新业务,企业会通过持续试错来寻找合适的第二曲线,就不可避免地要从一些热门行业下手。大企业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自身的实力足够强大,即便行业内部已经十分拥挤,但企业也有信心挤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2-07-03
前对其进行确切的定义,它的形式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最终,我们需要在策略中剔除改革的选择,而不是从改革的选择中剔除策略。在这些正式的组成部分中,策略被放在了优先位置,就是参与到(50)专家政治的道路中去。”克罗齐耶在《现代化国家,适度化国家》中再次肯定了自己的分析:“除非公众的思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否则,任何一套改革都不具有可能性。这种变革的文化可能性还
管理类 / 日期:2022-07-03
本、提升利润。1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跳出问题看问题。账务核算问题往往不是会计分录对与错的问题,而更多是财务人员对业务的渗透、对业务的管控深度与广度的认识问题。14.在财务工作中,本来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处理的事情,结果许多财务人员要花费几小时或数天的时间来处理!我们美好的青春年华就在这些简单、重复的工作中逐渐流失。15.会计是做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