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把握影响企业在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外部合......《协同共生论》摘录

领导力 日期 2023-01-13
明确把握影响企业在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外部合作伙伴之间产生协同效应的关键环节(见图1-1)。

平衡计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价为“过去8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之一”。如果说平衡计分卡是基于因果关系提供了战略落地的框架,那么,其中不仅包含因果关系,还包含将结果衡量指标与实现结果的过程相协同,并最终反映在组织支撑战略上。因此,由因果关系所构成的组织架构与战略的协同效应,是平衡计分卡获得实际结果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家企业无法获得平衡计分卡带来的实际结果,其核心在于没有实现要素之间的协同。

图1-1 战略规划流程中的组织协同

资料来源:卡普兰,诺顿.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卡创造企业明确把握影响企业在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外部合作伙伴之间产生协同效应的关键环节(见图1-1)。

平衡计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价为“过去8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之一”。如果说平衡计分卡是基于因果关系提供了战略落地的框架,那么,其中不仅包含因果关系,还包含将结果衡量指标与实现结果的过程相协同,并最终反映在组织支撑战略上。因此,由因果关系所构成的组织架构与战略的协同效应,是平衡计分卡获得实际结果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家企业无法获得平衡计分卡带来的实际结果,其核心在于没有实现要素之间的协同。

图1-1 战略规划流程中的组织协同

资料来源:卡普兰,诺顿.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卡创造企业合力[M].博意门咨询公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哈肯、安索夫、卡普兰与诺顿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了动态变化中协同的效应及作用,这些探讨虽然也涉及对组织外部的思考,但主要是在组织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展开的。在今天组织所依存的真实环境中,我们还需要基于组织与外部的关系来探讨协同效应的问题。从这个视角出发,康德的关系范畴、贝塔朗菲的整体论与马古利斯的共生理论给了我们有意义的帮助。合力[M].博意门咨询公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哈肯、安索夫、卡普兰与诺顿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了动态变化中协同的效应及作用,这些探讨虽然也涉及对组织外部的思考,但主要是在组织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展开的。在今天组织所依存的真实环境中,我们还需要基于组织与外部的关系来探讨协同效应的问题。从这个视角出发,康德的关系范畴、贝塔朗菲的整体论与马古利斯的共生理论给了我们有意义的帮助。康德的关系范畴

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范畴体系是由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确立的。在康德之前,哲学家认识世界都是从外在世界入手,而康德则发现,人类的理性有自身的局限,在认识外在世界之前,首先要对自己认识世界的工具——理性本身进行研究。也就是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们的认识能力如何,我们能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康德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从本体论、客观性原则和二分法,发展成认识论、主体性原则和三分法(见表1-2),同时还把亚里士多德本体范畴的价值论发展为认识范畴的价值论。

表1-2 从形式逻辑判断“二分类”到先验逻辑判断“三分类”

康德的范畴学说的提出是西方哲学范畴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范畴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见图1-2),他的目的是说明范畴表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所起的先验的作用。《纯粹理性批判》对理论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所做的批判,最终就是要在人的认识能力里面找到一套先天的结构体系——由范畴表所构成的“人类认识之网”,所有的范畴都是这张网上的纽康德的关系范畴

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范畴体系是由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确立的。在康德之前,哲学家认识世界都是从外在世界入手,而康德则发现,人类的理性有自身的局限,在认识外在世界之前,首先要对自己认识世界的工具——理性本身进行研究。也就是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们的认识能力如何,我们能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康德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从本体论、客观性原则和二分法,发展成认识论、主体性原则和三分法(见表1-2),同时还把亚里士多德本体范畴的价值论发展为认识范畴的价值论。

表1-2 从形式逻辑判断“二分类”到先验逻辑判断“三分类”

康德的范畴学说的提出是西方哲学范畴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范畴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见图1-2),他的目的是说明范畴表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所起的先验的作用。《纯粹理性批判》对理论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所做的批判,最终就是要在人的认识能力里面找到一套先天的结构体系——由范畴表所构成的“人类认识之网”,所有的范畴都是这张网上的纽结,人们需要用这张网去捕捉知识。

图1-2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范畴表

从范畴出发,康德基于等级划分进行了有序排列。事实上,康德认为,逻辑判断的形式与知性的形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存在几种逻辑判断,就会对应地存在几种范畴。其中,选言判断对应的是关系范畴中的协同性。

康德建立了一整套自然界的立法法规——直观的公理(量的原理)、知觉的预测(质的原理)、关系的原理和模态的原理。康德把十二范畴原理分为两大部分(见图1-2),第Ⅰ项和第Ⅱ项为一部分,应用的是数学原理,第Ⅲ项和第Ⅳ项为第二部分,应用的是力学原理。其中,三大关系范畴也被称为实体、因果、交互,最为康德所重视。结,人们需要用这张网去捕捉知识。

图1-2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范畴表

从范畴出发,康德基于等级划分进行了有序排列。事实上,康德认为,逻辑判断的形式与知性的形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存在几种逻辑判断,就会对应地存在几种范畴。其中,选言判断对应的是关系范畴中的协同性。

康德建立了一整套自然界的立法法规——直观的公理(量的原理)、知觉的预测(质的原理)、关系的原理和模态的原理。康德把十二范畴原理分为两大部分(见图1-2),第Ⅰ项和第Ⅱ项为一部分,应用的是数学原理,第Ⅲ项和第Ⅳ项为第二部分,应用的是力学原理。其中,三大关系范畴也被称为实体、因果、交互,最为康德所重视。关系范畴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中协同性范畴又是关系范畴中的最高范畴。主动和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康德所认为的协同性,也被称为“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作用”。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纯粹知性的四大原理体系,构成了自然界的根本大法。协同性原理属于第三原理,即关系原理。协同性原理是按照交互作用的法则同时并存的原理,一切实体就其能在空间中被知觉且同时并存而言,都处于彻底交互作用中。协同性只在交互作用中存在,“同时”的意义在于作用和反作用同时发生,而交互性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大法。

康德认为,万事万物只有在协同性中才能现实存在,凡是需要认识的都要和其他事物发生作用。按照康德范畴表中关于关系范畴的描述,协同是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范畴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中协同性范畴又是关系范畴中的最高范畴。主动和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康德所认为的协同性,也被称为“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作用”。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纯粹知性的四大原理体系,构成了自然界的根本大法。协同性原理属于第三原理,即关系原理。协同性原理是按照交互作用的法则同时并存的原理,一切实体就其能在空间中被知觉且同时并存而言,都处于彻底交互作用中。协同性只在交互作用中存在,“同时”的意义在于作用和反作用同时发生,而交互性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大法。

康德认为,万事万物只有在协同性中才能现实存在,凡是需要认识的都要和其他事物发生作用。按照康德范畴表中关于关系范畴的描述,协同是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声明: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思诺速记

相关推荐

领导力 / 日期:2024-03-10
监管和技术两个层面的革命。代替过时的“公告与评论”程序——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对拟议规则的文本进行数月乃至数年的审议,听取既得利益者的意见,最终由政治权力中心首肯通过。各国政府必须转向其他方式,提醒所有受影响的公民实时关注拟议行动。许多国家的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在一些开源平台(如GitHub)上公布36法律草案和法典,让公众可以贡献意见,并监督修订过程。
领导力 / 日期:2024-03-10
理团队由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业务一把手和几个下一级部门的资深管理者构成,主要讨论的是人的问题,比如干部提名、使用,以及奖金分配。行政办公会议是对业务进行决策,比如业务发展方向、流程优化、变革等。行政管理团队、行政办公会议的运作确保了不是单一首长制,而是集体领导,因此对干部的提名也是集体评议的结果。人力资源部门在其中行使的是评议权。对于拟提拔的干部,绩效是不是好,
领导力 / 日期:2023-01-11
目有效开展的重要工具,可以牵引学员成长、助推过程管控、提升培养效能。因此,被选入人才培养项目的学员,首先应完成IDP的制定。在制定IDP时,学员先是结合人才测评的结果,根据自身需要提升的能力和未来发展目标去思考和拟定IDP初稿;然后员工就IDP初稿与导师(上级)进行充分沟通,征求导师(上级)的建议并修改完善后由双方共同签字确认,交由人力资源部门审核。同时在学
领导力 / 日期:2023-01-09
之后再测算2个RDC的情况,这时候的组合就更多了,假设只有1个需求中心、20个RDC候选城市,那么就有20种从候选RDC到需求中心的路径;假设有2个需求中心、20个RDC候选城市,那么每个需求中心就有20条路径,总共有20×20种组合。这个例子中总共有45个45需求中心,这时候的组合数量就有20个,这已经超出了Excel可以运算的范围,不得不借助专业的供应链

推荐列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