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一定是花高价买一套“库存管理软件”,计划功能是肯定用不起来的。不能实现计划功能的ERP根本就不叫ERP,因为ERP的意思就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如果仅仅是库存管理软件,国内公司估计几万元就可以做到,何必花数百万元、上千万元呢?
一段时间以来,工业4.0和德国制造成了媒体的宠儿。专家学者也在积极传播,好像没有工业4.0,中国制造业马上就活不下去似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就断言,如果工业4.0在全球铺开,中国制造将全线崩溃、解体……听起来,十分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关于工业4.0,郎教授的观点是:
把消费品生产出来送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原料、机械设备、工厂、运输、销售五个固定环节,这五个固定环节形成了一条流水线。在工业1.0~3.0时代,这五大固定环节缺一不可。而到了工业4.0时代,这五个环节统统独立出来,变成五个会跳动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软件,自己的传感器,以及自己的通信系统。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这五大模块就会自己组合,通过智能化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工业4.0实施之后,除了大大缩短交付时间之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就是成本会下降40%。目前中国制造业成本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如果美国推动工业4.0,成本再下降40%,我们哪还有竞争机会?如果工业4.0在全球铺开,中国制造将全线崩溃、解体。
对于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不假思索、信以为真,我们就会陷入焦虑之中,会被工业4.0和郎教授的崩溃论吓倒,或者不明就里,想着花冤枉钱。果一定是花高价买一套“库存管理软件”,计划功能是肯定用不起来的。不能实现计划功能的ERP根本就不叫ERP,因为ERP的意思就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如果仅仅是库存管理软件,国内公司估计几万元就可以做到,何必花数百万元、上千万元呢?
一段时间以来,工业4.0和德国制造成了媒体的宠儿。专家学者也在积极传播,好像没有工业4.0,中国制造业马上就活不下去似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就断言,如果工业4.0在全球铺开,中国制造将全线崩溃、解体……听起来,十分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关于工业4.0,郎教授的观点是:
把消费品生产出来送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原料、机械设备、工厂、运输、销售五个固定环节,这五个固定环节形成了一条流水线。在工业1.0~3.0时代,这五大固定环节缺一不可。而到了工业4.0时代,这五个环节统统独立出来,变成五个会跳动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软件,自己的传感器,以及自己的通信系统。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这五大模块就会自己组合,通过智能化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工业4.0实施之后,除了大大缩短交付时间之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就是成本会下降40%。目前中国制造业成本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如果美国推动工业4.0,成本再下降40%,我们哪还有竞争机会?如果工业4.0在全球铺开,中国制造将全线崩溃、解体。
对于这样一段文字,如果不假思索、信以为真,我们就会陷入焦虑之中,会被工业4.0和郎教授的崩溃论吓倒,或者不明就里,想着花冤枉钱。(1)工业4.0是制造业的一幅未来图景,它还不是现实
郎教授所说的五个跳动模块也是想当然、虚构的。因为德国提出了工业4.0发展战略,我们就以为德国制造已经实现工业4.0了,那是大错特错了。德国制造在自动化、信息化等方面走在我们的前面是事实,但还远未达到工业4.0也是事实。当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供给不足等强制约条件下,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等手段,降低制造业对人工的依赖,逐步走向智能制造确实是一种大趋势。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序升级工厂的管理、技术和装备。但是,没有必要为工业4.0过早做无谓的事,比如脱离现实需求,购买“高大上”的软件或装备。
(2)工业4.0实施之后成本会下降40%,这是信口开河
如果有兴趣,读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格力、美的和海尔等大牌企业关于工业4.0工厂的宣传视频,看起来非常“高大上”。如果工业4.0真有降低成本40%这等魔力,格力、美的、海尔们为什么不马上把所有工厂都改造成这个样子呢?事实是,这些工业4.0工厂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一定是“中看不中用”的,是不划算的,建设成本奇高不说,运营成本也不会低,效率也不见得高到哪里去。所以有人说,德国提出工业4.0的最大目的是以此为噱头,让中国企业买它们的装备,装它们的软件,我深以为然。
(3)中国制造业成本和美国差不多的论调,是混淆视听
我一年前就在公开发表的批判文章中指出,中国制造业成本和美国差不多的论调,是某些机构(波士顿咨询)混淆视听,专家学者不(1)工业4.0是制造业的一幅未来图景,它还不是现实
郎教授所说的五个跳动模块也是想当然、虚构的。因为德国提出了工业4.0发展战略,我们就以为德国制造已经实现工业4.0了,那是大错特错了。德国制造在自动化、信息化等方面走在我们的前面是事实,但还远未达到工业4.0也是事实。当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供给不足等强制约条件下,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等手段,降低制造业对人工的依赖,逐步走向智能制造确实是一种大趋势。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序升级工厂的管理、技术和装备。但是,没有必要为工业4.0过早做无谓的事,比如脱离现实需求,购买“高大上”的软件或装备。
(2)工业4.0实施之后成本会下降40%,这是信口开河
如果有兴趣,读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格力、美的和海尔等大牌企业关于工业4.0工厂的宣传视频,看起来非常“高大上”。如果工业4.0真有降低成本40%这等魔力,格力、美的、海尔们为什么不马上把所有工厂都改造成这个样子呢?事实是,这些工业4.0工厂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一定是“中看不中用”的,是不划算的,建设成本奇高不说,运营成本也不会低,效率也不见得高到哪里去。所以有人说,德国提出工业4.0的最大目的是以此为噱头,让中国企业买它们的装备,装它们的软件,我深以为然。
(3)中国制造业成本和美国差不多的论调,是混淆视听
我一年前就在公开发表的批判文章中指出,中国制造业成本和美国差不多的论调,是某些机构(波士顿咨询)混淆视听,专家学者不懂装懂、以讹传讹的结果。他们拿美国造飞机等(高端制造业)的成本构成和中国做家具等日常消费品(中低端制造业)的成本构成做比较,才得出成本差不多的结论。真要做成本比较,就要拿同类产品的成本构成来说事。众所周知,波音737的市价是1亿多美元,波音公司还是赚不到钱,不断裁员以改善盈利状况。我们的C919估计售价在5000万美元左右,是波音737的一半不到,而且利润丰厚。
所以,面对未来C919、CR929的竞争,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大概只有一招,动用国家机器或采用适航证等非技术贸易壁垒来竞争。如此,中美制造业成本差不多,或者中国制造成本已经没有优势之说不攻自破。
(4)工业4.0在全球铺开,中国制造将崩溃的说法,有严重的逻辑错误
首先,工业4.0在全球怎么能铺开?在欧美国家里,那些早已经不存在的产业,它怎么能铺开工业4.0呢?难道工业4.0能够凭空生长出工厂来?其次,退一万步讲,既然工业4.0在美国可以铺开,全世界都能铺开,为什么在中国就不能铺开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两个结论:一方面,工业4.0是方向,是未来,而不是现实,目前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所以即便你还处在3.0、2.0甚至是1.0的低水平上,也不用焦虑和恐惧;另一方面,制造业走向工业4.0是必然趋势,所以要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的,未雨绸缪、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地进行自动化、信息化建设,逐步提升中国制造智能化水平。懂装懂、以讹传讹的结果。他们拿美国造飞机等(高端制造业)的成本构成和中国做家具等日常消费品(中低端制造业)的成本构成做比较,才得出成本差不多的结论。真要做成本比较,就要拿同类产品的成本构成来说事。众所周知,波音737的市价是1亿多美元,波音公司还是赚不到钱,不断裁员以改善盈利状况。我们的C919估计售价在5000万美元左右,是波音737的一半不到,而且利润丰厚。
所以,面对未来C919、CR929的竞争,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大概只有一招,动用国家机器或采用适航证等非技术贸易壁垒来竞争。如此,中美制造业成本差不多,或者中国制造成本已经没有优势之说不攻自破。
(4)工业4.0在全球铺开,中国制造将崩溃的说法,有严重的逻辑错误
首先,工业4.0在全球怎么能铺开?在欧美国家里,那些早已经不存在的产业,它怎么能铺开工业4.0呢?难道工业4.0能够凭空生长出工厂来?其次,退一万步讲,既然工业4.0在美国可以铺开,全世界都能铺开,为什么在中国就不能铺开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两个结论:一方面,工业4.0是方向,是未来,而不是现实,目前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所以即便你还处在3.0、2.0甚至是1.0的低水平上,也不用焦虑和恐惧;另一方面,制造业走向工业4.0是必然趋势,所以要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的,未雨绸缪、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地进行自动化、信息化建设,逐步提升中国制造智能化水平。6.在供给侧改革的路上,到底谁会出局
对于供给侧改革,政府文件上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讲的是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问题。那么,中央为什么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提出不同于以前的经济发展策略,它和消费侧刺激政策又有什么区别,作为供给侧的各方主体到底该做什么,我希望就这几个方面做一些接地气和通俗易懂的探讨。
(1)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
答案很简单,就是过去三十多年,通过全面刺激和释放需求来实现GDP高速增长的经济政策,放在今天效果已经大不如前,甚至不灵了,政府才适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新策略,并期望通过启动政府和企业等供给侧改革来发展经济,力争让中国经济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众所周知,一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三股力量,也就是投资(建设)、出口和消费。
第一,投资(建设)拉动。具体包括政府主导的各类建设项目投资,即我们常说的“铁公基”(铁路、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去三十多年的建设规模是空前绝后的。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一方面,全面改善了城市的面貌,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划时代的超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企业主导的工厂和设备投资同样规模庞大,在世界范围对工业品强劲需求的支撑下,国内企业主不断投入资金建厂房、买设备,在无序扩张中走过了近三十年。当世界经济出6.在供给侧改革的路上,到底谁会出局
对于供给侧改革,政府文件上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讲的是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问题。那么,中央为什么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提出不同于以前的经济发展策略,它和消费侧刺激政策又有什么区别,作为供给侧的各方主体到底该做什么,我希望就这几个方面做一些接地气和通俗易懂的探讨。
(1)为什么需要供给侧改革
答案很简单,就是过去三十多年,通过全面刺激和释放需求来实现GDP高速增长的经济政策,放在今天效果已经大不如前,甚至不灵了,政府才适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新策略,并期望通过启动政府和企业等供给侧改革来发展经济,力争让中国经济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众所周知,一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三股力量,也就是投资(建设)、出口和消费。
第一,投资(建设)拉动。具体包括政府主导的各类建设项目投资,即我们常说的“铁公基”(铁路、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去三十多年的建设规模是空前绝后的。如此大规模的建设,一方面,全面改善了城市的面貌,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划时代的超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企业主导的工厂和设备投资同样规模庞大,在世界范围对工业品强劲需求的支撑下,国内企业主不断投入资金建厂房、买设备,在无序扩张中走过了近三十年。当世界经济出现问题,人们猛然发现,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制造业投资戛然而止。还有大规模的房地产建设投资等,所有这些投资(建设)不仅规模巨大,还带动了多个行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大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难以持续。
第二,出口拉动。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多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上,但近年来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趋势日益明显,2015年将可能接近于零,也就是出口可能接近零增长。考虑到部分低端制造业外移及外资企业撤资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出口额能够保持现有水平就不错了。出口外贸形势严峻,需要在巩固出口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第三,消费拉动。过去三十多年,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衣食住用行的消费持续提升,从一穷二白逐步走向小康,激发出了巨大的消费潜能。一直以来,消费拉动占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近40%的水平上。即使消费还处在增长通道之中,要以消费拉动来弥补由于投资不足和出口疲弱造成的空缺也勉为其难。
由于“三驾马车”的强劲拉动,过去三十多年造就了中国经济超高速发展,年均达到近10%的高水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并且呈现了管理粗放和竞争无序的局面。可以说,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尝试对目前为止的低效无序进行修复和再平衡的过程,并以此保障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现问题,人们猛然发现,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制造业投资戛然而止。还有大规模的房地产建设投资等,所有这些投资(建设)不仅规模巨大,还带动了多个行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大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难以持续。
第二,出口拉动。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多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上,但近年来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趋势日益明显,2015年将可能接近于零,也就是出口可能接近零增长。考虑到部分低端制造业外移及外资企业撤资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出口额能够保持现有水平就不错了。出口外贸形势严峻,需要在巩固出口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第三,消费拉动。过去三十多年,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衣食住用行的消费持续提升,从一穷二白逐步走向小康,激发出了巨大的消费潜能。一直以来,消费拉动占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近40%的水平上。即使消费还处在增长通道之中,要以消费拉动来弥补由于投资不足和出口疲弱造成的空缺也勉为其难。
由于“三驾马车”的强劲拉动,过去三十多年造就了中国经济超高速发展,年均达到近10%的高水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并且呈现了管理粗放和竞争无序的局面。可以说,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尝试对目前为止的低效无序进行修复和再平衡的过程,并以此保障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全面提升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11-21
少农牧行业的上市公司,无论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经营化肥还是饲料,它们大多以“吨”作为收入的衡量单位。与此类似的是,很多建材行业的企业会以“立方米”作为收入的单位。填写个数所谓个数,通常是指销售人员成交的客户订单个数。如表3-3所示,这是一家电商企业设计的五星评定管理系统,这家企业基层销售人员的业绩指标就是用个数来衡量的:一是考核总客户订单数,二是考核老客户转
管理类 / 日期:2023-11-21
为战略防御和可持续能力的支撑点。投资人类型:增长/夹层基金。单次规模:2500万美元至5亿美元。估值条件:1亿美元至100亿美元。优点:可能是甩手投资人。根据投资人的具体类型,可能会带来多样化的人脉。缺点:可能对运营不太上心,尽管主要投的是后期阶段的公司。可能非常看重数据,所以会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财务状况、长期护城河等事务上。看重因素:这些投资人往往会非常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