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的飞跃式发展发生质变时,会反过来推动企业家升级自己的认知,跟随企业发展的步伐,并通过变革改变企业的质。当年任正非之所以去美国的IBM学习,就是因为当时华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必须发生质变。华为顺势而为,拜IBM为师,启动了企业变革,后续一直处于持续变革的状态,并且将战略规划与组织变革相结合。
从企业现象来看,很多策略似乎是摇摆的。有时企业会关注规范,比如国内不少公司建立合规制度,一方面,这是政策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很多企业已经度过了最初阶段的粗放式发展,需要通过规则来进行内部整治和效率提升。有时企业会关注灵活性,启动敏捷变革;有时企业会裁员,精兵简政;有时企业又会迅速扩张,新增很多岗位。这些管理决策都是为了推动组织进化。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这是企业发展的否定之否定,企业在这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
在企业发展中,组织的财富和智慧在不断积累,到一定时候,企业认知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企业抓住机遇会实现质上的飞跃。企业实现质变的这个拐点,也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只有突破瓶颈,才能实现有效增长。
创业是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成长是第二个阶段,企业由创业走向成长,由感性的机会主义走向理性的自由王国。成长是企业家对“创业”进行的哲学意义上的否定,是辩证法上的扬弃,它保留本质,排除非本质,使企业获得新生。理解扬弃,搞清楚企业本质,找到企业从创业走向成长的路径,可以消除很多企业家的痛苦。《华为基本法》里对此有明确的表述:追求一定利润率水平上成长的最大化。到当企业的飞跃式发展发生质变时,会反过来推动企业家升级自己的认知,跟随企业发展的步伐,并通过变革改变企业的质。当年任正非之所以去美国的IBM学习,就是因为当时华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必须发生质变。华为顺势而为,拜IBM为师,启动了企业变革,后续一直处于持续变革的状态,并且将战略规划与组织变革相结合。
从企业现象来看,很多策略似乎是摇摆的。有时企业会关注规范,比如国内不少公司建立合规制度,一方面,这是政策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很多企业已经度过了最初阶段的粗放式发展,需要通过规则来进行内部整治和效率提升。有时企业会关注灵活性,启动敏捷变革;有时企业会裁员,精兵简政;有时企业又会迅速扩张,新增很多岗位。这些管理决策都是为了推动组织进化。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这是企业发展的否定之否定,企业在这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
在企业发展中,组织的财富和智慧在不断积累,到一定时候,企业认知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企业抓住机遇会实现质上的飞跃。企业实现质变的这个拐点,也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只有突破瓶颈,才能实现有效增长。
创业是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成长是第二个阶段,企业由创业走向成长,由感性的机会主义走向理性的自由王国。成长是企业家对“创业”进行的哲学意义上的否定,是辩证法上的扬弃,它保留本质,排除非本质,使企业获得新生。理解扬弃,搞清楚企业本质,找到企业从创业走向成长的路径,可以消除很多企业家的痛苦。《华为基本法》里对此有明确的表述:追求一定利润率水平上成长的最大化。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华为重新确认了《华为基本法》的命题,而且指出人力资本增长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长的目标。因为在AI时代,对于人才的争夺日益突出、日益激烈,根据统计数据,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进一步变成了10%的人创造了90%的财富。
企业家的认知发展
企业家对管理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开始的时候,企业是个孤岛。初创企业时,企业家心里想的全是企业和让企业“活下去”,不采用机会主义也不行。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认识也在深化,逐渐从用孤立的方式发展企业成长为在普遍联系中认知企业。普遍联系包括: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与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关系,国际化的企业还要考虑各个国家的政府、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企业越大,利益相关方就越多,联系也越多。在越来越复杂的联系中,企业家会感到,开始无法驾驭企业。
我们经常说的,“眼界决定境界”“企业家的认知就是企业的天花板”,就是这个道理。企业家的认知水平高,他就能驾驭复杂程度高的企业。如果企业的复杂程度超过了企业家的认知水平,企业和企业家本人的风险都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请职业经理人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说,企业进入瓶颈期后,企业家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和思考,然后启动企业的变革——自我否定式的变革。企业的问题,只有企业家自己能解决,除非清算收益后离场。了《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华为重新确认了《华为基本法》的命题,而且指出人力资本增长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长的目标。因为在AI时代,对于人才的争夺日益突出、日益激烈,根据统计数据,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进一步变成了10%的人创造了90%的财富。
企业家的认知发展
企业家对管理的认识,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开始的时候,企业是个孤岛。初创企业时,企业家心里想的全是企业和让企业“活下去”,不采用机会主义也不行。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认识也在深化,逐渐从用孤立的方式发展企业成长为在普遍联系中认知企业。普遍联系包括: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与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关系,国际化的企业还要考虑各个国家的政府、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企业越大,利益相关方就越多,联系也越多。在越来越复杂的联系中,企业家会感到,开始无法驾驭企业。
我们经常说的,“眼界决定境界”“企业家的认知就是企业的天花板”,就是这个道理。企业家的认知水平高,他就能驾驭复杂程度高的企业。如果企业的复杂程度超过了企业家的认知水平,企业和企业家本人的风险都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请职业经理人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说,企业进入瓶颈期后,企业家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和思考,然后启动企业的变革——自我否定式的变革。企业的问题,只有企业家自己能解决,除非清算收益后离场。当开始从系统的层面认知企业时,企业家的认知就升级了,这是从企业现象到企业本质的认知升级。一旦企业家认清了企业的本质,抓住了企业的本质,驾驭企业就会变得简单。到了这个阶段,企业家会变得很洒脱,举重若轻,虽然口中经常谈的是常识,但他们已经实现认知的飞跃了。在这之前的瓶颈期,很多企业家会抑郁狂躁,筋疲力尽。但只要认清企业问题的本质,企业家就自由了。
企业家最初是静止地看待市场的,因为大家最初都是静止地看待这个世界的。只要能从市场上找到商机并获得利益,企业家就无法明确感受到市场的潜在变化。只有成功的企业才会逐步预知和感受到市场的巨变,曾经获得成功的方法已经无法确保未来的成功。这时,企业家会想到变革,但在这个阶段,企业家往往还是想通过一次变革解决所有问题,无法想象到,变革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会是一种常态。变革是为了突破成长的边界,这个边界的限制来自企业自身,所以企业必须引入新的因素,获得新的成长。
华为的企业家,为了认知企业的本质,下了很大的功夫。在瓶颈期,华为能谈技术,能谈营销,但如果谈管理,它就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那时,华为下定决心,向世界最优秀的公司学习。任正非对最优秀企业的定义是:死过几次又活过来的公司,比如花旗、惠普和IBM。这些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都是愿景型企业,它们经过时代的洗礼能够持续兴旺发展。为了认知基业长青的基因,华为开始向IBM学习,自此华为走上了变革之路。学习成果是,华为经过20年的变革,赶超了中兴通讯、上海贝尔、UT斯达康,走到全球前列。
企业智慧和认知当开始从系统的层面认知企业时,企业家的认知就升级了,这是从企业现象到企业本质的认知升级。一旦企业家认清了企业的本质,抓住了企业的本质,驾驭企业就会变得简单。到了这个阶段,企业家会变得很洒脱,举重若轻,虽然口中经常谈的是常识,但他们已经实现认知的飞跃了。在这之前的瓶颈期,很多企业家会抑郁狂躁,筋疲力尽。但只要认清企业问题的本质,企业家就自由了。
企业家最初是静止地看待市场的,因为大家最初都是静止地看待这个世界的。只要能从市场上找到商机并获得利益,企业家就无法明确感受到市场的潜在变化。只有成功的企业才会逐步预知和感受到市场的巨变,曾经获得成功的方法已经无法确保未来的成功。这时,企业家会想到变革,但在这个阶段,企业家往往还是想通过一次变革解决所有问题,无法想象到,变革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会是一种常态。变革是为了突破成长的边界,这个边界的限制来自企业自身,所以企业必须引入新的因素,获得新的成长。
华为的企业家,为了认知企业的本质,下了很大的功夫。在瓶颈期,华为能谈技术,能谈营销,但如果谈管理,它就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那时,华为下定决心,向世界最优秀的公司学习。任正非对最优秀企业的定义是:死过几次又活过来的公司,比如花旗、惠普和IBM。这些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都是愿景型企业,它们经过时代的洗礼能够持续兴旺发展。为了认知基业长青的基因,华为开始向IBM学习,自此华为走上了变革之路。学习成果是,华为经过20年的变革,赶超了中兴通讯、上海贝尔、UT斯达康,走到全球前列。
企业智慧和认知华为对企业管理的认知是,打造“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客户价值”的组织。华为强调,一切组织变革都是以此为核心。这就是华为企业家对组织和管理的本质的认知。基于对组织和企业管理的认识,管理者的职责是:第一,把公司的战略转化成一套可执行的语言,转化为流程和变革,驱动员工去实现战略;第二,认同企业文化价值观,并作为价值观的牵引者,引领组织前进;第三,不断迭代流程,提升组织效率。只要管理者履行了这些职责,部门墙就是件小事。
华为对利益的认知是,主张在客户、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华为努力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部动力机制,绝不让雷锋吃亏,认为风险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任正非说,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这不同于西方企业常见的价值观,西方企业一般是为股东服务。在这种利益认知指导下,华为是由员工持股的企业,任正非的持股比例只有1.4%。也因此,华为愿意在研发、战略市场、管理变革、IT上进行巨额投入。股权结构驱动了华为投资未来,因为所有人都希望公司长期存在和成长。股权结构决定了企业家的行为,华为对办公园区建设的投入很大,办公环境越建越漂亮,越建越宜人。拥挤的高楼大厦是违背人性的,所以华为的园区都是园林式的,华为也因此吸引了很多顶尖人才。很多人不知道,任正非重视建设办公园区,不仅因为他最初是学建筑的,还有商业动机和商业价值方面的考量。
企业家还需要认知,不确定性是无法规避的。企业和房子都需要打理,这里说的是物质世界。企业家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打理,这是意识和思想的领域。蜚声国际的竞争战略大师、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迈华为对企业管理的认知是,打造“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客户价值”的组织。华为强调,一切组织变革都是以此为核心。这就是华为企业家对组织和管理的本质的认知。基于对组织和企业管理的认识,管理者的职责是:第一,把公司的战略转化成一套可执行的语言,转化为流程和变革,驱动员工去实现战略;第二,认同企业文化价值观,并作为价值观的牵引者,引领组织前进;第三,不断迭代流程,提升组织效率。只要管理者履行了这些职责,部门墙就是件小事。
华为对利益的认知是,主张在客户、员工与合作者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华为努力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部动力机制,绝不让雷锋吃亏,认为风险者定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任正非说,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这不同于西方企业常见的价值观,西方企业一般是为股东服务。在这种利益认知指导下,华为是由员工持股的企业,任正非的持股比例只有1.4%。也因此,华为愿意在研发、战略市场、管理变革、IT上进行巨额投入。股权结构驱动了华为投资未来,因为所有人都希望公司长期存在和成长。股权结构决定了企业家的行为,华为对办公园区建设的投入很大,办公环境越建越漂亮,越建越宜人。拥挤的高楼大厦是违背人性的,所以华为的园区都是园林式的,华为也因此吸引了很多顶尖人才。很多人不知道,任正非重视建设办公园区,不仅因为他最初是学建筑的,还有商业动机和商业价值方面的考量。
企业家还需要认知,不确定性是无法规避的。企业和房子都需要打理,这里说的是物质世界。企业家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打理,这是意识和思想的领域。蜚声国际的竞争战略大师、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创办的管理顾问公司摩立特集团(Moitor Group),在历经近30年的崛起及衰落之后,终于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之后被其他公司收购。照理说,作为管理大师,他的公司会规划得很好,但还是衰落了。一个企业的崛起可能因为某个长板,衰败的因素却很难预料。
不确定性是一个“幽灵”,你经常以为消灭了它,但一转身它又出现了。任正非是一个坚持把钱分掉的人,在华为,有了钱就要分掉,分掉了再去挣更多的钱,反复循环,不断地激励大家。
激励到位了,就能激发员工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定出了哪些是奋斗者。企业的死亡日期是不确定的,也不确定企业会因哪个因素而死掉。对于企业家而言,手上握有的现金可以通过分配给员工的方式耗散掉,但分钱会导致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死亡;企业家也可以尽量少分钱给员工,把钱放在手中以备不时之需,但这会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组织失去活力,也可能导致企业死亡。企业家应该如何选择?任正非的答案是:用分钱的确定性,来应对企业死亡的不确定性。华为对组织效率的理解是,三个人干四个人的活,带来五个人的效益,多出来的利润由员工和华为分享。以给员工多分钱为起点,兼顾系统效率,设计组织模式,必然可以最大化地释放员工潜能,同时又可以在市场上建立非常有竞争力的薪酬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华为有一些员工顶着巨大的业务压力负重前行,但就是不愿意离开华为。对于人才而言,有活干和高收入缺一不可。
华为的无线产品线亏损了10年,按道理在这期间这支队伍肯定一直存在稳定性方面的重大风险,但是站在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华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创办的管理顾问公司摩立特集团(Moitor Group),在历经近30年的崛起及衰落之后,终于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之后被其他公司收购。照理说,作为管理大师,他的公司会规划得很好,但还是衰落了。一个企业的崛起可能因为某个长板,衰败的因素却很难预料。
不确定性是一个“幽灵”,你经常以为消灭了它,但一转身它又出现了。任正非是一个坚持把钱分掉的人,在华为,有了钱就要分掉,分掉了再去挣更多的钱,反复循环,不断地激励大家。
激励到位了,就能激发员工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定出了哪些是奋斗者。企业的死亡日期是不确定的,也不确定企业会因哪个因素而死掉。对于企业家而言,手上握有的现金可以通过分配给员工的方式耗散掉,但分钱会导致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死亡;企业家也可以尽量少分钱给员工,把钱放在手中以备不时之需,但这会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组织失去活力,也可能导致企业死亡。企业家应该如何选择?任正非的答案是:用分钱的确定性,来应对企业死亡的不确定性。华为对组织效率的理解是,三个人干四个人的活,带来五个人的效益,多出来的利润由员工和华为分享。以给员工多分钱为起点,兼顾系统效率,设计组织模式,必然可以最大化地释放员工潜能,同时又可以在市场上建立非常有竞争力的薪酬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华为有一些员工顶着巨大的业务压力负重前行,但就是不愿意离开华为。对于人才而言,有活干和高收入缺一不可。
华为的无线产品线亏损了10年,按道理在这期间这支队伍肯定一直存在稳定性方面的重大风险,但是站在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华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4-23
图1-13 汉得智慧财务套件4.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HAND ALM - Asset Lifecycle Maagemet)可以集中化地管理设备、车辆、设施、检测仪器等关键资产信息,帮助您管理和控制好维保相关计划与作业执行,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事件与价值进行跟踪管理,具体如图1-14所示。资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数据的积累分析
管理类 / 日期:2023-04-23
什么是自控力?心理学文献中两个常见的术语是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是你以一种能够促进目标实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思想、[1]感觉和行为的能力。自我调节是一个广义术语,有许多不同的方面,包括目标设定、习惯养成、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由于自我调节的主题涉及广泛,因此在本指南中我们将主要关注自我控制。什么是自我控制?这是你解决短期需求和长期目标之间冲突的能力。我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