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理解“效率提升是无限的”?能否举例说明?
刘承元:我认为,效率提升是无限的,一般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靠管理升级来实现;二是靠技术创新来实现。
有一个较大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对我说:“我们集团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不大了。”理由是,其制造事业部总经理告诉他:“生产线效率已达96%,还有4%的增长空间。”当董事长都认为生产效率只有4%的提升空间的时候,团队哪里还有改善提升的强烈愿望?
我郑重地对这位董事长说:“生产效率不是以100%为极限,效率提升是无极限的。”后来,我们帮助这家企业导入精益管理,两年时间效率提升近一倍,用事实改变了这家公司上下对生产效率固有的错误看法。
记者:请问刘董事长,中国企业为什么管理升级慢?如何将三流企业跃升为二流或一流企业?
刘承元:中国企业管理升级慢的根本原因,是对“育人”缺乏正确的思考,更缺乏有效的育人机制。人们错误地认为,育人可通过培训来实现。因此,名目繁多的培训在中国大行其道,许多企业不惜花重金做培训,可是企业员工并没有成长或很少成长。
我的“自主创新经营理论”,主要把造物与育人的关系从结构上讲清楚了,这是我的原创。育人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员工进行人格树立与培养,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做人,并把正确做人的要求与方法灌输给他们;二是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训练,而训练主要包括两部记者:如何理解“效率提升是无限的”?能否举例说明?
刘承元:我认为,效率提升是无限的,一般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靠管理升级来实现;二是靠技术创新来实现。
有一个较大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对我说:“我们集团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不大了。”理由是,其制造事业部总经理告诉他:“生产线效率已达96%,还有4%的增长空间。”当董事长都认为生产效率只有4%的提升空间的时候,团队哪里还有改善提升的强烈愿望?
我郑重地对这位董事长说:“生产效率不是以100%为极限,效率提升是无极限的。”后来,我们帮助这家企业导入精益管理,两年时间效率提升近一倍,用事实改变了这家公司上下对生产效率固有的错误看法。
记者:请问刘董事长,中国企业为什么管理升级慢?如何将三流企业跃升为二流或一流企业?
刘承元:中国企业管理升级慢的根本原因,是对“育人”缺乏正确的思考,更缺乏有效的育人机制。人们错误地认为,育人可通过培训来实现。因此,名目繁多的培训在中国大行其道,许多企业不惜花重金做培训,可是企业员工并没有成长或很少成长。
我的“自主创新经营理论”,主要把造物与育人的关系从结构上讲清楚了,这是我的原创。育人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员工进行人格树立与培养,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做人,并把正确做人的要求与方法灌输给他们;二是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训练,而训练主要包括两部分,技能训练,以及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三是培养员工工作和改善的意愿。在企业,运用机制、氛围和文化的力量推动员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其成为习惯,是企业升级管理的必由之路。
怎样让三流企业跃升到二流乃至一流企业呢?不少企业CEO问我,总是招不到一流人才怎么办?我问他们:“你们企业是几流的?”他们说:“三流的。”我说:“三流企业通常只能招来三流的人才。因为你们公司的土壤与生态可能只适合三流人才生存。”就像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生长什么植物是一个道理,只有把你们公司团队的人才从三流培养成二流甚至一流,才有可能招来二流或一流人才。很多空降兵到企业之后,往往都是在改变企业之前或者被赶走了,或者被就地同化了,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育人,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进步和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以员工成长为依托。
记者:制度迷信与机制缺失是目前中国管理的通病,其危害有哪些?如何医治?能否举例说明?
刘承元:当前,社会上比较迷信制度,尤其是企业,已成为时尚。遗憾的是,迷信制度危害很大,许多人却不自知,还津津乐道。这是因为许多企业制定了很多针对人的控制措施、奖罚制度,是典型的管制文化。人们认为有制度就可以管人,有制度就可以管事,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制度并不可靠,且管理成本又高。制度泛滥是大企业病的表现。层层监督,人盯人的做法不仅没有效率,还会造成人心涣分,技能训练,以及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三是培养员工工作和改善的意愿。在企业,运用机制、氛围和文化的力量推动员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其成为习惯,是企业升级管理的必由之路。
怎样让三流企业跃升到二流乃至一流企业呢?不少企业CEO问我,总是招不到一流人才怎么办?我问他们:“你们企业是几流的?”他们说:“三流的。”我说:“三流企业通常只能招来三流的人才。因为你们公司的土壤与生态可能只适合三流人才生存。”就像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生长什么植物是一个道理,只有把你们公司团队的人才从三流培养成二流甚至一流,才有可能招来二流或一流人才。很多空降兵到企业之后,往往都是在改变企业之前或者被赶走了,或者被就地同化了,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育人,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进步和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以员工成长为依托。
记者:制度迷信与机制缺失是目前中国管理的通病,其危害有哪些?如何医治?能否举例说明?
刘承元:当前,社会上比较迷信制度,尤其是企业,已成为时尚。遗憾的是,迷信制度危害很大,许多人却不自知,还津津乐道。这是因为许多企业制定了很多针对人的控制措施、奖罚制度,是典型的管制文化。人们认为有制度就可以管人,有制度就可以管事,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制度并不可靠,且管理成本又高。制度泛滥是大企业病的表现。层层监督,人盯人的做法不仅没有效率,还会造成人心涣散。制度多了还有一个坏处,因为许多制度形同虚设,会造成公司管理信用下降,公司或管理者的威信受损。企业有两个信用:一是管理信用,说到做到,或者只做不说;二是经营信用,就是对银行、供货商及员工的支付信用。企业没有信用是很可怕的事情,企业大厦终会坍塌,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而机制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化方法,通过约束力来达到管理的目的。比如宾馆为了节电,使用取电门卡,进房间可开锁,插上门卡可以取电;离开房间,取走门卡,房间的所有电器全部关闭。因为不拿门卡进不了房间,房客自然想到离开房间一定要取走门卡,这个机制约束房客自我管理,节电效果非常好。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善用机制,不仅可以使管理更有效率,还可以促成员工自主管理,形成良好习惯,使其心情舒畅。
记者:请刘董事长谈一谈原创的员工的积极性的概念?如何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刘承元:下面我用一个事例来说说什么是员工的积极性?如何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一次,我到一家企业去签咨询服务协议,签字后我对客户CEO说:“请3A公司为你们服务,除了提高具体有形的管理绩效外,最重要的是能帮助你们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这位CEO说:“我们员工的积极性可高了,他们早出晚归,基本上晚上9点之前不下班,工作很努力。”我说:“员工晚上9点之前不下班不见得是积极性使然。我猜想两个不太美好的理由:一是生产任务没有完成,厂长不让他们下班;二是白天8个小时工作,其所得太低,不足以养家糊口,需要以加班作为弥补。除了这两个原因外,有没有员工自动散。制度多了还有一个坏处,因为许多制度形同虚设,会造成公司管理信用下降,公司或管理者的威信受损。企业有两个信用:一是管理信用,说到做到,或者只做不说;二是经营信用,就是对银行、供货商及员工的支付信用。企业没有信用是很可怕的事情,企业大厦终会坍塌,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而机制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化方法,通过约束力来达到管理的目的。比如宾馆为了节电,使用取电门卡,进房间可开锁,插上门卡可以取电;离开房间,取走门卡,房间的所有电器全部关闭。因为不拿门卡进不了房间,房客自然想到离开房间一定要取走门卡,这个机制约束房客自我管理,节电效果非常好。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善用机制,不仅可以使管理更有效率,还可以促成员工自主管理,形成良好习惯,使其心情舒畅。
记者:请刘董事长谈一谈原创的员工的积极性的概念?如何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刘承元:下面我用一个事例来说说什么是员工的积极性?如何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一次,我到一家企业去签咨询服务协议,签字后我对客户CEO说:“请3A公司为你们服务,除了提高具体有形的管理绩效外,最重要的是能帮助你们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这位CEO说:“我们员工的积极性可高了,他们早出晚归,基本上晚上9点之前不下班,工作很努力。”我说:“员工晚上9点之前不下班不见得是积极性使然。我猜想两个不太美好的理由:一是生产任务没有完成,厂长不让他们下班;二是白天8个小时工作,其所得太低,不足以养家糊口,需要以加班作为弥补。除了这两个原因外,有没有员工自动自发、不计报酬的加班?”CEO略加思索后摇摇头说:“可能没有。”可见,员工加班加点不一定是积极性使然。
什么是员工的积极性呢?就这个问题,我经常和总裁班学员进行对话,比如我问:“员工的积极性重不重要?”回答:“重要。”“想不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回答:“想。”“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回答:“加工资、发奖金、提福利、做培训、做激励、嘘寒问暖、促膝谈心……”“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吗?”回答突然没有了底气,原因是大多数时候没有调动起来,即便感觉调动了一些,也很快又落下去了。更严重的是,该调动的积极性没有调起来,胃口和欲望倒是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什么是员工的积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接下来,我还会问总裁们:“既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如此重要的工作,那么就应该有评价员工的积极性的管理指标、目标,你们有吗?”此时,总裁们被彻底问住了,回答当然是没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没有指标和目标的工作是空谈。”也就是说,“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是说说而已,是空谈。既不清楚积极性为何物,又没有关于积极性的衡量指标和目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就是一句空话,所做的努力就是无的放矢。
我给出的定义是,所谓“员工的积极性”,就是员工主动付出智慧的意愿与行动。换句话说,“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或积极改善创新的员工,就是有积极性的员工”。如何衡量“员工的积极性”呢?世界级优秀公司丰田、三星、理光等都是以“发明创造或专利数量、改善数量”来衡量。国内有些企业也在践行自发、不计报酬的加班?”CEO略加思索后摇摇头说:“可能没有。”可见,员工加班加点不一定是积极性使然。
什么是员工的积极性呢?就这个问题,我经常和总裁班学员进行对话,比如我问:“员工的积极性重不重要?”回答:“重要。”“想不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回答:“想。”“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回答:“加工资、发奖金、提福利、做培训、做激励、嘘寒问暖、促膝谈心……”“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吗?”回答突然没有了底气,原因是大多数时候没有调动起来,即便感觉调动了一些,也很快又落下去了。更严重的是,该调动的积极性没有调起来,胃口和欲望倒是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什么是员工的积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接下来,我还会问总裁们:“既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如此重要的工作,那么就应该有评价员工的积极性的管理指标、目标,你们有吗?”此时,总裁们被彻底问住了,回答当然是没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没有指标和目标的工作是空谈。”也就是说,“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是说说而已,是空谈。既不清楚积极性为何物,又没有关于积极性的衡量指标和目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就是一句空话,所做的努力就是无的放矢。
我给出的定义是,所谓“员工的积极性”,就是员工主动付出智慧的意愿与行动。换句话说,“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或积极改善创新的员工,就是有积极性的员工”。如何衡量“员工的积极性”呢?世界级优秀公司丰田、三星、理光等都是以“发明创造或专利数量、改善数量”来衡量。国内有些企业也在践行我的思想,华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华为可以骄傲地说,其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依据是它已成为全球专利最多的公司之一。
听到这里,客户CEO谦卑地表示,一定要请3A顾问帮助他们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为员工的积极性才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软实力。
其实,懂得这些道理之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没有那么难了。我们在辅导精益管理的时候,通过制度、机制、氛围和文化四箭齐发,很快就能够把客户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焕发出无限的激情和创造力。
记者:细节决定成败。请问刘董事长,在精益管理中如何体现?能否举例说明?
刘承元:细节决定成败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方面,可从“人”的层面理解。只有关注细节,从小事做起,在细节处持续下功夫,才能培养一个人的素养与良好的习惯。所以,企业领导要学会关注细节,从那些重复的小事抓起,持续关注员工行为,就能让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员工的素养水平。另一方面,从“事”的层面理解。管理上有一个微缺陷成长学说,300个细节上的疏忽或微缺陷会成长并孕育出29个事故隐患或中等缺陷,29个事故隐患或中等缺陷会成长并孕育出一个大事故或大缺陷,为了杜绝大事故或大缺陷的产生,就必须从消除细节上的疏忽或微缺陷开始。可见细节的确很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强调细节重要的同时,我们也深深知道战略的重要性,战略我的思想,华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华为可以骄傲地说,其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依据是它已成为全球专利最多的公司之一。
听到这里,客户CEO谦卑地表示,一定要请3A顾问帮助他们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为员工的积极性才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软实力。
其实,懂得这些道理之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没有那么难了。我们在辅导精益管理的时候,通过制度、机制、氛围和文化四箭齐发,很快就能够把客户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焕发出无限的激情和创造力。
记者:细节决定成败。请问刘董事长,在精益管理中如何体现?能否举例说明?
刘承元:细节决定成败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方面,可从“人”的层面理解。只有关注细节,从小事做起,在细节处持续下功夫,才能培养一个人的素养与良好的习惯。所以,企业领导要学会关注细节,从那些重复的小事抓起,持续关注员工行为,就能让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员工的素养水平。另一方面,从“事”的层面理解。管理上有一个微缺陷成长学说,300个细节上的疏忽或微缺陷会成长并孕育出29个事故隐患或中等缺陷,29个事故隐患或中等缺陷会成长并孕育出一个大事故或大缺陷,为了杜绝大事故或大缺陷的产生,就必须从消除细节上的疏忽或微缺陷开始。可见细节的确很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强调细节重要的同时,我们也深深知道战略的重要性,战略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4-11
企业之魂就不再是企业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客户需求。客户是持久存在的,这个魂是持久存在的。企业家在他的企业中没有太大作用的时候,就是这个企业最有生命力的时候;企业家还具有很高威望,大家很崇敬他的时候,就是企业最没有希望、最危险的时候。华为的宏观商业模式中,产品发展的路标是客户需求,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华为以IPD流程为基础,坚定地走上了流程型组织
管理类 / 日期:2023-04-11
信任红利 我还要指出的是,就像低信任税是如此的真实、可测量,如此的代价高昂一样,高信任的红利也是如此的真实、可测量,如此的可观。想想沃伦·巴菲特收购麦克雷恩公司的速度;想想格雷·拜伦的大规模重组计划被批准的速度;想想卖面包圈和咖啡的小贩吉姆的收入是怎么翻倍的;再想想在你自己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里,你与一个可以高度信任的人沟通的速度。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