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以培训为核心的素材提供环节,以下三点对提升培训体系的弹性非常有帮助:
1.循环课程与专项课程结合:基础的猎头技能课程可以在一定阶段内循环提供,顾问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时点或自己感兴趣的环节参与。比如在FMC,我们把猎头技能分为“发展候选人技能”“发展客户技能”“成单技能”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又具体分为13个战术环节,每周一个主题,大体上每个季度可以把这些猎头基本技能循环培训一遍。这样,即使是分散入职的新同事,无论其之前的经验如何,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一个季度内较为系统地把猎头的基本技能梳理一遍。在循环课程的技能梳理上,陈功老师的猎头功力测试与13个环节的视频教程,对于提升培训效率很有帮助。专项课程的灵活度较大,也更容易满足不同顾问的需求。比如FMC的“云上课堂”机制,由各地的合伙人自选主题,精心准备,每两周一次,实践下来效果很好。
2.教学相长分享: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教授他人,因为输出会倒逼输入。在很多培训分享中,受益最大的人往往是讲者,而非听众。高效组织同事相对正式地进行分享,对于提供高质量的“拼图素材”非常有帮助。
3.生态培训系统:公司成员因为从业时间长短和自身能力的不同,一定会存在知识与技能的差异。在猎头技能方面,无论猎头顾问专注于哪个行业、哪些职能,80%的技能要点都是相通的。把公司成员在知识与技能上存在的差异转变为优质的培训资源,不仅成本低、可持续,也能打造公司的友谊文化和成长文化。例如,公司的8名员对于以培训为核心的素材提供环节,以下三点对提升培训体系的弹性非常有帮助:
1.循环课程与专项课程结合:基础的猎头技能课程可以在一定阶段内循环提供,顾问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时点或自己感兴趣的环节参与。比如在FMC,我们把猎头技能分为“发展候选人技能”“发展客户技能”“成单技能”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又具体分为13个战术环节,每周一个主题,大体上每个季度可以把这些猎头基本技能循环培训一遍。这样,即使是分散入职的新同事,无论其之前的经验如何,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一个季度内较为系统地把猎头的基本技能梳理一遍。在循环课程的技能梳理上,陈功老师的猎头功力测试与13个环节的视频教程,对于提升培训效率很有帮助。专项课程的灵活度较大,也更容易满足不同顾问的需求。比如FMC的“云上课堂”机制,由各地的合伙人自选主题,精心准备,每两周一次,实践下来效果很好。
2.教学相长分享: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教授他人,因为输出会倒逼输入。在很多培训分享中,受益最大的人往往是讲者,而非听众。高效组织同事相对正式地进行分享,对于提供高质量的“拼图素材”非常有帮助。
3.生态培训系统:公司成员因为从业时间长短和自身能力的不同,一定会存在知识与技能的差异。在猎头技能方面,无论猎头顾问专注于哪个行业、哪些职能,80%的技能要点都是相通的。把公司成员在知识与技能上存在的差异转变为优质的培训资源,不仅成本低、可持续,也能打造公司的友谊文化和成长文化。例如,公司的8名员工在候选人搜寻技能上的得分分别是10分、30分、40分、50分、60分、70分、80分、90分,那我们可以让得90分的同事去培训他人,也可以让得70分的人去帮助得10分的人提升到30分,让得70分的人帮助得30分的人提升到40分……只要认同生态培训这样的理念,在实践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很多办法。
进展比对环节,其核心是确认在既定框架下已经拼出了什么图(进展确认),还有哪些图要拼(目标确认)。这个操作本身并不复杂,难度在于耐心坚持与快速调整。比如,FMC的成熟顾问回顾机制,按照一定频率(通常为1个月)逐项对照之前设定的目标检查进展,记录关键事项,调整并设定下一个阶段的拼图计划。由于这样的回顾机制不能很快提供直接的结果,启动初期需要耐心坚持。同时,回顾机制这样的工作很容易流于“走流程、走过场”的形式,参与各方需要保持清晰的觉知,一旦意识到是在走过场,就需要快速进行针对性调整。
建系统
弹性育人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与思维模式。以下提到的各项系统并非必需的,但如果能够搭建起来,弹性育人系统的运作效率将会极大提升。
1.课程资料系统:按照设定的框架,分类整理好对应的资料,如PPT、视频、音频、参考文献。无论猎头工作是面向什么行业、职能、客户,绝大部分技能都是相通的,高质量地整理好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料,似慢实快。同时,善用外部猎头学习资源,可以快速且高质量地工在候选人搜寻技能上的得分分别是10分、30分、40分、50分、60分、70分、80分、90分,那我们可以让得90分的同事去培训他人,也可以让得70分的人去帮助得10分的人提升到30分,让得70分的人帮助得30分的人提升到40分……只要认同生态培训这样的理念,在实践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很多办法。
进展比对环节,其核心是确认在既定框架下已经拼出了什么图(进展确认),还有哪些图要拼(目标确认)。这个操作本身并不复杂,难度在于耐心坚持与快速调整。比如,FMC的成熟顾问回顾机制,按照一定频率(通常为1个月)逐项对照之前设定的目标检查进展,记录关键事项,调整并设定下一个阶段的拼图计划。由于这样的回顾机制不能很快提供直接的结果,启动初期需要耐心坚持。同时,回顾机制这样的工作很容易流于“走流程、走过场”的形式,参与各方需要保持清晰的觉知,一旦意识到是在走过场,就需要快速进行针对性调整。
建系统
弹性育人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与思维模式。以下提到的各项系统并非必需的,但如果能够搭建起来,弹性育人系统的运作效率将会极大提升。
1.课程资料系统:按照设定的框架,分类整理好对应的资料,如PPT、视频、音频、参考文献。无论猎头工作是面向什么行业、职能、客户,绝大部分技能都是相通的,高质量地整理好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料,似慢实快。同时,善用外部猎头学习资源,可以快速且高质量地完善课程资料系统。
2.培训师资系统:系统梳理公司内外部可以提供培训支持的老师,对他们有整体的了解,这有助于因势利导地高效利用培训资源。
3.实战范例系统:针对各个实战场景,准备一些经典的实战范例,比如,与候选人或客户的电话录音分享等。讲解与示范并重,培训学习的效果通常会更好。
4.进展追踪系统:记录并留下印记对培训、学习、成长既是督促也是激励。用于培训、学习、成长的进展追踪系统可以简单地制成Excel文档,但如果能与业务操作系统整合成一体,效果则会更好。
5.精准互助系统: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尤其是跨地域、跨部门的公司内,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高效、精准地知道“谁擅长什么?在具体要点上谁更懂?”,这必将有效促进公司内部的教学相长、生态培训。
6.流程操作系统:各项培训、各项回顾等,具体按什么流程来做?不断调整细节,形成相对稳定的流程,操作效率会更高。比如,对于一次正式的培训或分享,确定讲者,前期收集问题,设计海报,发布通知,租用培训场地,准备辅助器材,多地连线时的设备调试,视频录制,培训反馈,效果跟进,报道宣传……在对各个环节设定清晰的流程要点并重复操作时,培训质量才有保证,同时效率才能提高。
其实,在建系统这个事情上,同样需要框架拼图的思维来灵活且系统地推进。系统太僵化,容易与现实业务发生冲突,很难真正落地。完善课程资料系统。
2.培训师资系统:系统梳理公司内外部可以提供培训支持的老师,对他们有整体的了解,这有助于因势利导地高效利用培训资源。
3.实战范例系统:针对各个实战场景,准备一些经典的实战范例,比如,与候选人或客户的电话录音分享等。讲解与示范并重,培训学习的效果通常会更好。
4.进展追踪系统:记录并留下印记对培训、学习、成长既是督促也是激励。用于培训、学习、成长的进展追踪系统可以简单地制成Excel文档,但如果能与业务操作系统整合成一体,效果则会更好。
5.精准互助系统: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尤其是跨地域、跨部门的公司内,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高效、精准地知道“谁擅长什么?在具体要点上谁更懂?”,这必将有效促进公司内部的教学相长、生态培训。
6.流程操作系统:各项培训、各项回顾等,具体按什么流程来做?不断调整细节,形成相对稳定的流程,操作效率会更高。比如,对于一次正式的培训或分享,确定讲者,前期收集问题,设计海报,发布通知,租用培训场地,准备辅助器材,多地连线时的设备调试,视频录制,培训反馈,效果跟进,报道宣传……在对各个环节设定清晰的流程要点并重复操作时,培训质量才有保证,同时效率才能提高。
其实,在建系统这个事情上,同样需要框架拼图的思维来灵活且系统地推进。系统太僵化,容易与现实业务发生冲突,很难真正落地。但没有系统,就只能回到看天赋、看运气、看环境的老路上。
立文化
形成重视培育人的成长文化,“搭框架,促拼图,建系统”才会更有生命力。按照陈功老师的“骨,肉,血”模式,“搭框架”的环节立起了“骨架”,“促拼图,建系统”的环节丰富了骨架上的肌肉,而“立文化”则像注入了血液,让组织的生命真正鲜活起来。其实想深一层,单纯基于利益的资源分享,往往会越分越少。比如,你很难将一个好客户同时分给几个团队、几个顾问。但成长经验,则往往会越分越多。利益连接的效果立竿见影,天然容易被重视。成长连接尽管有长效,但见效较慢,容易被忽视。但二者其实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立文化”的工作,如果能与绩效考核、晋升等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会有更加有力和长效的推动作用。
理想的弹性育人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
搭框架,促拼图,建系统,立文化——如果这几个环节都落地良好,那么一个理想的弹性育人系统大体应该是这样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资历,不同数量的新人入职,都能有个性化同时成体系的培训学习成长规划。培训与业务不是对立冲突,而是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公司通过在学习资料、培训课程、成长伙伴等维度提供支持,顺势且积极有力地促使每个人成长。外部资源、生态培训、教学相长、一起成长构成了公司内部核心且底层的连接:分享成长促进分享资源,进一步促成业务的持续增长,业务增长又反过来强化成长,由此但没有系统,就只能回到看天赋、看运气、看环境的老路上。
立文化
形成重视培育人的成长文化,“搭框架,促拼图,建系统”才会更有生命力。按照陈功老师的“骨,肉,血”模式,“搭框架”的环节立起了“骨架”,“促拼图,建系统”的环节丰富了骨架上的肌肉,而“立文化”则像注入了血液,让组织的生命真正鲜活起来。其实想深一层,单纯基于利益的资源分享,往往会越分越少。比如,你很难将一个好客户同时分给几个团队、几个顾问。但成长经验,则往往会越分越多。利益连接的效果立竿见影,天然容易被重视。成长连接尽管有长效,但见效较慢,容易被忽视。但二者其实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立文化”的工作,如果能与绩效考核、晋升等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会有更加有力和长效的推动作用。
理想的弹性育人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
搭框架,促拼图,建系统,立文化——如果这几个环节都落地良好,那么一个理想的弹性育人系统大体应该是这样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资历,不同数量的新人入职,都能有个性化同时成体系的培训学习成长规划。培训与业务不是对立冲突,而是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公司通过在学习资料、培训课程、成长伙伴等维度提供支持,顺势且积极有力地促使每个人成长。外部资源、生态培训、教学相长、一起成长构成了公司内部核心且底层的连接:分享成长促进分享资源,进一步促成业务的持续增长,业务增长又反过来强化成长,由此形成的成长文化、友谊文化、开放文化和成年人文化使得组织与个人一起踏上正向循环的上升轨道。
弹性育人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并非只适用于有特定资源和一定规模的大公司。恰恰相反,弹性育人系统是建立在框架拼图这种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的。这意味着,你无须按照固定模式应用特定的资源,而是当下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有什么资源可以应用,就从哪里开始拼图,关键是能保持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稳定框架,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完成拼图。所以,用框架拼图的思维模式构建弹性育人系统,只要认知到位了,即使小公司也可以做得很出彩!
本文合著作者
陈功(Victor)
iHuter爱猎创始人、猎头培训师、团队教练/咨询师。“爆款”版权课《BD黄金术》《交付黄金术》创作者。行业标杆著作《百万顾问新人特训营》作者。形成的成长文化、友谊文化、开放文化和成年人文化使得组织与个人一起踏上正向循环的上升轨道。
弹性育人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并非只适用于有特定资源和一定规模的大公司。恰恰相反,弹性育人系统是建立在框架拼图这种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的。这意味着,你无须按照固定模式应用特定的资源,而是当下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有什么资源可以应用,就从哪里开始拼图,关键是能保持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稳定框架,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完成拼图。所以,用框架拼图的思维模式构建弹性育人系统,只要认知到位了,即使小公司也可以做得很出彩!
本文合著作者
陈功(Victor)
iHuter爱猎创始人、猎头培训师、团队教练/咨询师。“爆款”版权课《BD黄金术》《交付黄金术》创作者。行业标杆著作《百万顾问新人特训营》作者。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3-01
我先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巩固记忆的。记忆分为两种。一种是不久就会消失的短期记忆;另一种是想忘也忘不掉、深深烙印在脑海里的长期记忆。我们的记忆最后都会存储于大脑的颞叶中。这时我们的记忆就会[3]作为长期记忆被保存下来。海马体(hippocampus) 在学习和记忆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海马体不起作用,信息就不能作为长期记忆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
管理类 / 日期:2023-03-01
● 比较是危险的。比较就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但我们总是在孩子、同事和其他熟人中进行比较。如果我们的价值和个人安全意识来自这种比较,我们就会变得喜怒无常,一会儿觉得比别人强,一会儿又觉得比别人差。看法、习俗和时尚总是在变的,变化的东西不会安全,因此内在的安全感不可能来自外部。从任何不能使人内在力量增强的来源借用力量,到头来只能增加借用者的内在虚弱。更有甚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