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不过,在通用电气或通用汽车这类的大企业中,可能要花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分析,应用先进的数学分析和综合工具才能完成)。但是无论企业规模多小,业务多么单纯,都绝不可轻视这些分析。应该把这些分析视为一定要做好的必要工作。因为只有这些分析能显示企业需要哪一种结构。只有奠基于此,企业才能建立起高效能的组织。成了(不过,在通用电气或通用汽车这类的大企业中,可能要花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分析,应用先进的数学分析和综合工具才能完成)。但是无论企业规模多小,业务多么单纯,都绝不可轻视这些分析。应该把这些分析视为一定要做好的必要工作。因为只有这些分析能显示企业需要哪一种结构。只有奠基于此,企业才能建立起高效能的组织。第17章 建立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的三个结构要求——为企业绩效设置组织结构——数量尽可能少的管理层级——培育和检验未来的高层管理者——两条组织结构的原则——联邦分权制——该制度的优点——该制度的要求——该制度的局限性——应用该制度的规则——职能分权制下的共同的公民意识——最高管理层保留的决策权——公司范围的升迁——共同的原则——组织不健全的症状——管理层年龄结构失衡
建立管理结构时,第一个要考虑的是:这个结构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它主要的重点和要求是什么?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绩效?
这一问题的主要答案有三个:
1.管理结构在组织上必须以绩效为目标。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目标。的确,我们可以把组织比喻为传动装置,把所有活动转化为一种驱动力——企业绩效。组织越小越简单,就越有效率——越不需要改变个别活动的速度和方向来达到企业绩效。应该尽量多让管理者扮演商人的角色,发挥经营绩效,而不是充当官僚;应该通过企业绩效和成果来检验管理者,而非借由行政技巧或专业能力的标准来检验。第17章 建立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的三个结构要求——为企业绩效设置组织结构——数量尽可能少的管理层级——培育和检验未来的高层管理者——两条组织结构的原则——联邦分权制——该制度的优点——该制度的要求——该制度的局限性——应用该制度的规则——职能分权制下的共同的公民意识——最高管理层保留的决策权——公司范围的升迁——共同的原则——组织不健全的症状——管理层年龄结构失衡
建立管理结构时,第一个要考虑的是:这个结构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它主要的重点和要求是什么?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绩效?
这一问题的主要答案有三个:
1.管理结构在组织上必须以绩效为目标。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目标。的确,我们可以把组织比喻为传动装置,把所有活动转化为一种驱动力——企业绩效。组织越小越简单,就越有效率——越不需要改变个别活动的速度和方向来达到企业绩效。应该尽量多让管理者扮演商人的角色,发挥经营绩效,而不是充当官僚;应该通过企业绩效和成果来检验管理者,而非借由行政技巧或专业能力的标准来检验。组织结构不能将企业的努力引导到错误的绩效上。组织结构不应鼓励管理者把焦点放在容易生产、已经过时的老旧产品上,而忽视不断成长但可能难度较高的新产品;也不该允许不赚钱的产品和事业依靠赚钱的产品而苟延残喘。简单地说,管理结构必须让企业有意愿也有能力为未来打拼,而不是安于过去的成就;必须努力追求成长,而不是贪图安逸。
2.组织结构必须尽可能包含最少的管理层级,设计最便捷的指挥链。每增加一个管理层级,组织成员就更难建立共同的方向感和增进彼此了解。每个新增的层级都可能扭曲目标,误导注意力。指挥链中的每个连接点都会带来压力,成为引发怠惰、冲突和松懈的另一个源头。
更重要的是,管理层级越多,就越难培养出未来的管理者,因为有潜力的管理人才从基层脱颖而出的时间拉长了,而且在指挥链中往上爬的过程中,往往造就的是专才,而非管理人才。对大企业而言,这个问题尤其严重。
今天,在好几家大公司中,第一线主管和公司总裁之间有12个管理层级。假定一个人在25岁时当上了一线主管,之后他每5年就晋升一级(这已经是非常乐观的预期了),等到他有资格角逐公司总裁时,早已85岁高龄,垂垂老矣。而企业针对这个问题找到的典型药方(为高层钦定的年轻“天才”或“太子”打造快速升迁的特殊阶梯)往往比病因本身还要糟糕。
对任何企业而言,无论组织是多么井然有序,管理层级增加都是组织结构不能将企业的努力引导到错误的绩效上。组织结构不应鼓励管理者把焦点放在容易生产、已经过时的老旧产品上,而忽视不断成长但可能难度较高的新产品;也不该允许不赚钱的产品和事业依靠赚钱的产品而苟延残喘。简单地说,管理结构必须让企业有意愿也有能力为未来打拼,而不是安于过去的成就;必须努力追求成长,而不是贪图安逸。
2.组织结构必须尽可能包含最少的管理层级,设计最便捷的指挥链。每增加一个管理层级,组织成员就更难建立共同的方向感和增进彼此了解。每个新增的层级都可能扭曲目标,误导注意力。指挥链中的每个连接点都会带来压力,成为引发怠惰、冲突和松懈的另一个源头。
更重要的是,管理层级越多,就越难培养出未来的管理者,因为有潜力的管理人才从基层脱颖而出的时间拉长了,而且在指挥链中往上爬的过程中,往往造就的是专才,而非管理人才。对大企业而言,这个问题尤其严重。
今天,在好几家大公司中,第一线主管和公司总裁之间有12个管理层级。假定一个人在25岁时当上了一线主管,之后他每5年就晋升一级(这已经是非常乐观的预期了),等到他有资格角逐公司总裁时,早已85岁高龄,垂垂老矣。而企业针对这个问题找到的典型药方(为高层钦定的年轻“天才”或“太子”打造快速升迁的特殊阶梯)往往比病因本身还要糟糕。
对任何企业而言,无论组织是多么井然有序,管理层级增加都是严重的问题。因为管理层级就好像树木的年轮一样,会随着年岁增长,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增加,我们无法完全遏止这个过程。
就拿史密斯为例吧。他在工厂经理职位上非常胜任,但是还没有达到升迁标准。他的属下布朗是个振翅待飞的一流人才,但是他能飞到哪儿去呢?公司不可能把他升到和史密斯差不多的职位上,即使公司愿意让他越过上司跳级升官,也没有适当的工作给他。为了避免布朗受挫离开,管理层把史密斯升到新职位上,让他担任制造经理的特别助理,专门负责工具的供应,如此一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布朗担任工厂经理。史密斯很懂得怎么把新工作弄得忙碌不堪,他的办公室很快就不断涌出大量油印文件。当史密斯终于退休时,公司不得不派一个能干的年轻人(姑且称他布朗二世)去清理史密斯留下的混乱。由于布朗二世十分优秀,他很快就把这个原本为了解决人事问题而虚设的职位变成实质工作。而不久下一个史密斯又出现了(就好像贫穷始终是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一样),必须想办法创造新职位,于是他变成一个“协调者”。这样,公司就创造了两个新的层级,这两个层级很快就变得不可或缺,成为公司传统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适当的组织原则,管理层级只会不断增加。
3.组织结构必须能培育和检验未来的高层管理者。企业必须在员工还很年轻,还能从新经验中学习时,就赋予他们实际的管理责任,让他们在管理职位上当家做主。如果仅仅是担任副手或助理,员工无法有充分的准备来面对日后独立决策时的压力。反之,我们经常看到,能力强、深受信赖的副手一旦独当一面,却变得手足无措。培养主管时,必须将他们放在能看到企业整体运作的位子上,即使他们还不必严重的问题。因为管理层级就好像树木的年轮一样,会随着年岁增长,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增加,我们无法完全遏止这个过程。
就拿史密斯为例吧。他在工厂经理职位上非常胜任,但是还没有达到升迁标准。他的属下布朗是个振翅待飞的一流人才,但是他能飞到哪儿去呢?公司不可能把他升到和史密斯差不多的职位上,即使公司愿意让他越过上司跳级升官,也没有适当的工作给他。为了避免布朗受挫离开,管理层把史密斯升到新职位上,让他担任制造经理的特别助理,专门负责工具的供应,如此一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让布朗担任工厂经理。史密斯很懂得怎么把新工作弄得忙碌不堪,他的办公室很快就不断涌出大量油印文件。当史密斯终于退休时,公司不得不派一个能干的年轻人(姑且称他布朗二世)去清理史密斯留下的混乱。由于布朗二世十分优秀,他很快就把这个原本为了解决人事问题而虚设的职位变成实质工作。而不久下一个史密斯又出现了(就好像贫穷始终是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一样),必须想办法创造新职位,于是他变成一个“协调者”。这样,公司就创造了两个新的层级,这两个层级很快就变得不可或缺,成为公司传统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适当的组织原则,管理层级只会不断增加。
3.组织结构必须能培育和检验未来的高层管理者。企业必须在员工还很年轻,还能从新经验中学习时,就赋予他们实际的管理责任,让他们在管理职位上当家做主。如果仅仅是担任副手或助理,员工无法有充分的准备来面对日后独立决策时的压力。反之,我们经常看到,能力强、深受信赖的副手一旦独当一面,却变得手足无措。培养主管时,必须将他们放在能看到企业整体运作的位子上,即使他们还不必为经营绩效和成果直接负起责任。尽管刚起步时,多多累积在各部门工作的专业经验十分必要,但是如果在专业职位上做太久,一个人的视野会变得比较狭隘,误以为自己那小小的角落已经代表了整个世界。
单靠训练还不够,还必须检验企业看好的人才是否有能力承担起整个企业的运营重任,而且必须在有潜力的管理者还未爬到高层职位时,就加以检验,同时在他们还很年轻时就加以检验,因此他们即使碰到挫折,也不会就此一蹶不振,公司仍然能善用他们的专业能力,或让他们担任称职的副手。此外,考验他们的任务虽然性质独立,却又不能太重要,即使失败了,也不至于威胁到企业整体的生存发展。大企业应该为有潜力的管理者安排一系列这样的工作,因此能够根据唯一合理的选拔原则来筛选出未来的高层主管,通过唯一充分的检验标准——他们实际的经营绩效,来检验未来的管理者。
这类工作还必须是比较低层次的工作,因此即使有人通不过考验,仍然很容易把他换掉。要撤换总裁或执行副总裁十分困难,尤其在股权完全分散的上市公司中,几乎不可能这么做。有一家企业的董事长曾经语带嘲讽地说:“你一旦选了某个人担任总裁,你就再也动不了他了,只能希望他突然心肌梗死而离开。”
两条组织结构的原则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组织结构必须采取以下原则之一:
企业必须依照联邦分权制的原则,尽可能整合所有的活动,将企业活动组织成自主管理的产品事业,拥有自己的市场和产品,同时也为经营绩效和成果直接负起责任。尽管刚起步时,多多累积在各部门工作的专业经验十分必要,但是如果在专业职位上做太久,一个人的视野会变得比较狭隘,误以为自己那小小的角落已经代表了整个世界。
单靠训练还不够,还必须检验企业看好的人才是否有能力承担起整个企业的运营重任,而且必须在有潜力的管理者还未爬到高层职位时,就加以检验,同时在他们还很年轻时就加以检验,因此他们即使碰到挫折,也不会就此一蹶不振,公司仍然能善用他们的专业能力,或让他们担任称职的副手。此外,考验他们的任务虽然性质独立,却又不能太重要,即使失败了,也不至于威胁到企业整体的生存发展。大企业应该为有潜力的管理者安排一系列这样的工作,因此能够根据唯一合理的选拔原则来筛选出未来的高层主管,通过唯一充分的检验标准——他们实际的经营绩效,来检验未来的管理者。
这类工作还必须是比较低层次的工作,因此即使有人通不过考验,仍然很容易把他换掉。要撤换总裁或执行副总裁十分困难,尤其在股权完全分散的上市公司中,几乎不可能这么做。有一家企业的董事长曾经语带嘲讽地说:“你一旦选了某个人担任总裁,你就再也动不了他了,只能希望他突然心肌梗死而离开。”
两条组织结构的原则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组织结构必须采取以下原则之一:
企业必须依照联邦分权制的原则,尽可能整合所有的活动,将企业活动组织成自主管理的产品事业,拥有自己的市场和产品,同时也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2-26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于各个部门的监管和规范,创业企业作为一个行业的新进入者,政策风险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否则可能会因为违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环保政策、能源政策和科技政策等受到严重的处罚,从而提高生产成本。5)管理风险企业在创业阶段决策者往往对自身产品的市场定位并不清楚,对整体外部环境的把握也容易出现偏差,因此经常会做出错误的战略决策,使企业走弯路,甚至
管理类 / 日期:2023-02-25
为了得到想要的结果,就要考虑写给谁,寻找那个最合适的人。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摸清对方的秉性。如果写的东西不能让读的人产生兴趣,那还有什么意义?因此要投其所好,并适当调整策略。〈立场〉在对方看来,我处于怎样的立场?在别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信任你,文章就行之有效;不信任你,效果就大打折扣。有时为了得到好的结果,塑造自身形象、提升人格魅力真的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