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1对1面谈必备的基本技能
1对1面谈中有11项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实施1对1面谈,确保见到最佳成效。
倾听:咨询、指导的基本技能
无论我们的谈话对象是谁,展示自己是一个好的倾听者都十分重要。但是在1对1面谈中,不少管理者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了提问上,并认为这是了解员工的重要途径。因此,他们往往设计了很多巧妙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既能显现对员工的关注和爱护,又能从中了解到员工的更多信息。
尽管在1对1面谈中提出好的问题非常重要,但提问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给员工留下自由表达的余地。因此,在提问之前,管理者需要做好的工作是倾听。如果管理者没有彻底听懂并理解员工的表达,就很难做出有效的指导。因此,可以说倾听是管理者开展1对1面谈第6章 1对1面谈必备的基本技能
1对1面谈中有11项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实施1对1面谈,确保见到最佳成效。
倾听:咨询、指导的基本技能
无论我们的谈话对象是谁,展示自己是一个好的倾听者都十分重要。但是在1对1面谈中,不少管理者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了提问上,并认为这是了解员工的重要途径。因此,他们往往设计了很多巧妙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既能显现对员工的关注和爱护,又能从中了解到员工的更多信息。
尽管在1对1面谈中提出好的问题非常重要,但提问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给员工留下自由表达的余地。因此,在提问之前,管理者需要做好的工作是倾听。如果管理者没有彻底听懂并理解员工的表达,就很难做出有效的指导。因此,可以说倾听是管理者开展1对1面谈必备的第一项基本技能。
要想做到有效倾听,其实并不容易。管理者在倾听时经常容易出现以下3种错误,如图6-1所示。
图6-1 3种错误的倾听方式
(1)管理者在倾听过程中急于下结论
具体表现为在员工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先入为主,未等员工把真实的想法表述完,就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做出主观判断。例如,员工说:“这次的项目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有很多原因,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此时管理者下结论道:“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你不认真吧,尤其是在……”管理者如此下结论不仅不利于了解真相,还会激起员工的负面情绪。必备的第一项基本技能。
要想做到有效倾听,其实并不容易。管理者在倾听时经常容易出现以下3种错误,如图6-1所示。
图6-1 3种错误的倾听方式
(1)管理者在倾听过程中急于下结论
具体表现为在员工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先入为主,未等员工把真实的想法表述完,就以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做出主观判断。例如,员工说:“这次的项目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有很多原因,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此时管理者下结论道:“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你不认真吧,尤其是在……”管理者如此下结论不仅不利于了解真相,还会激起员工的负面情绪。(2)管理者干扰、转移员工的话题
例如,员工说:“我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挺有收获的,尤其在碰到××问题时,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此时,管理者干扰、转移道:“对了,你上次是不是说到……”“我刚想起来,我今天要问你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行为会让员工觉得自己没有被管理者认真对待。一旦员工的情绪被打压,就很难回到状态,管理者也很难再听到真实的内容。
(3)管理者喧宾夺主,询问过多,概述过多
询问过多具体表现为管理者在员工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问员工问题,或频繁地问其中的关键信息;而概述过多则表现为员工说三句话,管理者会用六七句话对员工的话进行总结、阐述等。
以上行为都不利于管理者做到敏感且有效地倾听。如果管理者不能做到有效倾听,就很难为员工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与引导。管理者要做到敏感且有效地倾听,就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设身处地、认真地倾听
管理者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要频繁地打断员工,等员工表达完毕后再进行反馈。当然,听员工把话说完并不是指管理者抱着一副事不关己的心态倾听,而是要设身处地、认真地倾听。换句话说,有效倾听不仅要带着耳朵,还要带着心聆听,甚至管理者要用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对员工的表述给予反馈,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2)管理者干扰、转移员工的话题
例如,员工说:“我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挺有收获的,尤其在碰到××问题时,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此时,管理者干扰、转移道:“对了,你上次是不是说到……”“我刚想起来,我今天要问你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行为会让员工觉得自己没有被管理者认真对待。一旦员工的情绪被打压,就很难回到状态,管理者也很难再听到真实的内容。
(3)管理者喧宾夺主,询问过多,概述过多
询问过多具体表现为管理者在员工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问员工问题,或频繁地问其中的关键信息;而概述过多则表现为员工说三句话,管理者会用六七句话对员工的话进行总结、阐述等。
以上行为都不利于管理者做到敏感且有效地倾听。如果管理者不能做到有效倾听,就很难为员工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与引导。管理者要做到敏感且有效地倾听,就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设身处地、认真地倾听
管理者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要频繁地打断员工,等员工表达完毕后再进行反馈。当然,听员工把话说完并不是指管理者抱着一副事不关己的心态倾听,而是要设身处地、认真地倾听。换句话说,有效倾听不仅要带着耳朵,还要带着心聆听,甚至管理者要用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对员工的表述给予反馈,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管理者要在听员工表达的过程中给出一定的反馈。这里的反馈包括简单的语言反馈,如“嗯”“是的”“对”。这样既能表现出管理者在认真倾听并鼓励员工,又不会喧宾夺主;同时也包括肢体反馈,如眼神专注地看着员工,面部表情柔和、身体姿态上扬等,这些能让员工感受到管理者在认真倾听自己的表达。
第二,管理者要理解员工的话,领悟员工表达的意思,并从员工的角度思考员工讲这番话的真正意图。
(2)避免过多的自我暴露和评判
在1对1面谈中,有些管理者即使做了自我建设,还是难以克制自己成为面谈主角的倾向,经常将员工变成了倾听者。有些管理者经常迫不及待地想要给予员工意见,并将自己的想法凌驾于员工之上,过度评判员工,这些都是管理者在倾听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管理者在1对1面谈中施展倾听技能时,要将说话的权利还给员工,关注员工的想法和表达,同时要避免暗示员工应该倾向管理者的想法及感受,如出现“我觉得……”“你应该……”等表达。管理者还要做到少提问,少主动挑起话题,给予员工体贴的静默,让员工畅快地表达。
总之,管理者在倾听时要带有好奇心、设身处地、认真地倾听,并做出适当的理解,避免带有主观偏见和预设,避免做价值评判,更要避免在倾听的过程中表现出厌恶、不耐烦或生气等神态。只有这样,才能为1对1面谈打牢信任和沟通的基础。第一,管理者要在听员工表达的过程中给出一定的反馈。这里的反馈包括简单的语言反馈,如“嗯”“是的”“对”。这样既能表现出管理者在认真倾听并鼓励员工,又不会喧宾夺主;同时也包括肢体反馈,如眼神专注地看着员工,面部表情柔和、身体姿态上扬等,这些能让员工感受到管理者在认真倾听自己的表达。
第二,管理者要理解员工的话,领悟员工表达的意思,并从员工的角度思考员工讲这番话的真正意图。
(2)避免过多的自我暴露和评判
在1对1面谈中,有些管理者即使做了自我建设,还是难以克制自己成为面谈主角的倾向,经常将员工变成了倾听者。有些管理者经常迫不及待地想要给予员工意见,并将自己的想法凌驾于员工之上,过度评判员工,这些都是管理者在倾听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问题。
管理者在1对1面谈中施展倾听技能时,要将说话的权利还给员工,关注员工的想法和表达,同时要避免暗示员工应该倾向管理者的想法及感受,如出现“我觉得……”“你应该……”等表达。管理者还要做到少提问,少主动挑起话题,给予员工体贴的静默,让员工畅快地表达。
总之,管理者在倾听时要带有好奇心、设身处地、认真地倾听,并做出适当的理解,避免带有主观偏见和预设,避免做价值评判,更要避免在倾听的过程中表现出厌恶、不耐烦或生气等神态。只有这样,才能为1对1面谈打牢信任和沟通的基础。提问:促进员工思考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未来的管理者不在于有多会说,而在于有多会问。”提问绝对不是提出一个问题如此简单,而是一种能力。在1对1面谈中,管理者更要具备提问的能力,通过提问促进员工思考。比起问员工“你试过通过××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提问“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你觉得有哪些可行的措施呢”更能引导员工思考。即使这两种提问方式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但第二种提问方式更能显现管理者高效提问的艺术。
周总问:“你现在有想法吗?”
王雯摇摇头:“我现在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周总又问:“你再仔细想想,我们要如何解决客户的问题?”
王雯面色犹豫:“呃……好的。”
可几分钟后,王雯依然没有任何头绪,面谈也陷入了僵局。
从案例看,王总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现在有想法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么是“有”,要么是“没有”,答案是限定的,管理者很难从中获取新的信息;第二个问题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引导信息,导致无法很好地引导员工思考,因此也难以达到1对1面谈的预期效果。
1对1面谈中,具备高超的提问技巧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可采取以下方法提高自己的提问技能,如图6-2所示。提问:促进员工思考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未来的管理者不在于有多会说,而在于有多会问。”提问绝对不是提出一个问题如此简单,而是一种能力。在1对1面谈中,管理者更要具备提问的能力,通过提问促进员工思考。比起问员工“你试过通过××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提问“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你觉得有哪些可行的措施呢”更能引导员工思考。即使这两种提问方式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但第二种提问方式更能显现管理者高效提问的艺术。
周总问:“你现在有想法吗?”
王雯摇摇头:“我现在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周总又问:“你再仔细想想,我们要如何解决客户的问题?”
王雯面色犹豫:“呃……好的。”
可几分钟后,王雯依然没有任何头绪,面谈也陷入了僵局。
从案例看,王总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现在有想法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么是“有”,要么是“没有”,答案是限定的,管理者很难从中获取新的信息;第二个问题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引导信息,导致无法很好地引导员工思考,因此也难以达到1对1面谈的预期效果。
1对1面谈中,具备高超的提问技巧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可采取以下方法提高自己的提问技能,如图6-2所示。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3-01-25
主要精力都放在创收上,只重视业务部门的工作,对其他后台管理部门的工作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再者,为了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利润和净利润,他也不得不对后台管理人员的数量尽量压减。审计人员分析,赵某的说法不全对。前文提到,运营活动分析也是降低成本费用的必要工作,但是,A公司根本就没有开展这项工作。赵某说的也不全错。集团公司的考核指标确实只有收入、利润、净利润等内容,这
管理类 / 日期:2023-01-25
品就会卖不掉。真正的量来自哪里?来自老客户的复购率和转介绍率,所有的商业成功都聚焦在老客户身上。客户进来了,你就要用独一无二的用户价值,把他们留在你的用户池里,这样才能积沙成塔。为什么量不是来自新客户呢?因为新客户是有限的。你在线下开一家过桥米线店,能辐射到的商业半径通常只有三五公里;即便你做可口可乐这样大众化的商品,也只是服务一小群人。商业的逻辑是弱水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