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管理者应该都能从工作本身获益,得到满足,管理职位不应只是在组织中向上攀升的踏脚石。即使在快速成长的公司里,能够升上去的管理者仍然只占少数。对于其他各阶层主管而言,今天的职位很可能就是他们会一直做到退休,甚至过世的工作。每5位管理者中,可能会有三四个人因为公司过度强调升迁而深感挫败,士气低落。过度强调升迁的做法也会引发不当的竞争风气,为了自己能脱颖而出,员工将不惜牺牲同事。
为了避免过度强调升迁带来的坏处,薪资结构中应该提供特殊表现的奖赏,奖金几乎相当于因为升迁而增加的酬劳。举例来说,每个阶层的薪资幅度应该保留适当的弹性,因此绩效卓越的员工获得的报酬将超过比他高一个层级员工的平均薪资,而且相当于比他高两个层级员工的最低薪资。换句话说,即使没有升迁的机会,如果表现优异的话,每个人还是有可能大幅加薪的,而加薪幅度相当于连升两级所增加的酬劳。
但是,单单靠金钱奖励还不够。无论管理者或一般员工,无论在企业内外,每个人都还需要另外一种奖励——声望和荣耀。
对于大企业而言,这个问题尤其严重。无法满足这方面需求的有两个领域,而且主要都出现在大企业中:企业大单位主管以及专业人才对外的地位和声望的象征。
通用汽车或通用电气公司的事业部主管所负责的单位几乎都是产业界的龙头老大,规模通常都相当于或大于独立经营的任何一家同业,不过他们的头衔却只是“总经理”而已,而那些规模较小的竞争每个管理者应该都能从工作本身获益,得到满足,管理职位不应只是在组织中向上攀升的踏脚石。即使在快速成长的公司里,能够升上去的管理者仍然只占少数。对于其他各阶层主管而言,今天的职位很可能就是他们会一直做到退休,甚至过世的工作。每5位管理者中,可能会有三四个人因为公司过度强调升迁而深感挫败,士气低落。过度强调升迁的做法也会引发不当的竞争风气,为了自己能脱颖而出,员工将不惜牺牲同事。
为了避免过度强调升迁带来的坏处,薪资结构中应该提供特殊表现的奖赏,奖金几乎相当于因为升迁而增加的酬劳。举例来说,每个阶层的薪资幅度应该保留适当的弹性,因此绩效卓越的员工获得的报酬将超过比他高一个层级员工的平均薪资,而且相当于比他高两个层级员工的最低薪资。换句话说,即使没有升迁的机会,如果表现优异的话,每个人还是有可能大幅加薪的,而加薪幅度相当于连升两级所增加的酬劳。
但是,单单靠金钱奖励还不够。无论管理者或一般员工,无论在企业内外,每个人都还需要另外一种奖励——声望和荣耀。
对于大企业而言,这个问题尤其严重。无法满足这方面需求的有两个领域,而且主要都出现在大企业中:企业大单位主管以及专业人才对外的地位和声望的象征。
通用汽车或通用电气公司的事业部主管所负责的单位几乎都是产业界的龙头老大,规模通常都相当于或大于独立经营的任何一家同业,不过他们的头衔却只是“总经理”而已,而那些规模较小的竞争者,公司首脑却享有“总裁”的头衔和身为企业领导人的地位。因此基本上,大企业给予管理者的头衔必须能与他们承担的责任和重要性相称。或许应该称他们为事业部“总裁”,而事业部高层主管则叫“副总裁”。许多公司的例子显示(其中最著名的是联合碳化物公司和强生公司),其实在企业内部,这些头衔并不会改变实质关系,但是会对享有头衔的主管对外的身份地位和荣耀感、工作动机及组织精神,都产生莫大的影响。
同样,企业也必须给予专业人才在专业地位上应有的肯定和奖励。
合理的升迁制度
即使没有过度强调,升迁问题仍会不断盘旋在管理者的脑海中,激发他们的雄心壮志。因此必须有合理的升迁制度,才能塑造良好的组织精神和管理绩效。
企业应该根据绩效来决定升迁。危害最深的做法莫过于为了把绩效不彰的员工踢出去,而推荐他升官,或迟迟不肯让优秀的员工更上一层楼,借口是“假如没有他,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升迁制度必须确保所有具备升迁资格的员工都列在考虑名单上,而不是只有最受瞩目的人出线。同时,还必须由更高层的主管审慎评估所有的升迁决定,才不容易发生“把庸才往上推”或“把优秀人才藏起来”的情况。
升迁制度还应该充分运用公司内部的管理资源。如果升迁机会总是落在工程师、业务员或会计人员头上,不仅有损于团队精神,而且,者,公司首脑却享有“总裁”的头衔和身为企业领导人的地位。因此基本上,大企业给予管理者的头衔必须能与他们承担的责任和重要性相称。或许应该称他们为事业部“总裁”,而事业部高层主管则叫“副总裁”。许多公司的例子显示(其中最著名的是联合碳化物公司和强生公司),其实在企业内部,这些头衔并不会改变实质关系,但是会对享有头衔的主管对外的身份地位和荣耀感、工作动机及组织精神,都产生莫大的影响。
同样,企业也必须给予专业人才在专业地位上应有的肯定和奖励。
合理的升迁制度
即使没有过度强调,升迁问题仍会不断盘旋在管理者的脑海中,激发他们的雄心壮志。因此必须有合理的升迁制度,才能塑造良好的组织精神和管理绩效。
企业应该根据绩效来决定升迁。危害最深的做法莫过于为了把绩效不彰的员工踢出去,而推荐他升官,或迟迟不肯让优秀的员工更上一层楼,借口是“假如没有他,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升迁制度必须确保所有具备升迁资格的员工都列在考虑名单上,而不是只有最受瞩目的人出线。同时,还必须由更高层的主管审慎评估所有的升迁决定,才不容易发生“把庸才往上推”或“把优秀人才藏起来”的情况。
升迁制度还应该充分运用公司内部的管理资源。如果升迁机会总是落在工程师、业务员或会计人员头上,不仅有损于团队精神,而且,也是对昂贵的稀有资源的一种浪费。有些企业会需要某些特殊才能或技术背景的人才来担当要职,既然如此,他们就应该有系统地雇用较低层次的人员来担任其他工作,并且实实在在地和员工说清楚,免得他们抱着虚幻的期望。但是在大多数企业中,升迁机会失衡其实只反映了僵化的传统、混淆的目标、心理上的怠惰,或不靠实力只因为备受瞩目来决定升迁的做法依旧阴魂不散。
企业不应该完全从内部升迁。内部升迁确实应该是企业的常态,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让管理层完全依赖近亲繁殖,结果变得自鸣得意、自我封闭。公司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局外人的参与。公司内部应该建立起清楚的共识——即使是高层管理职位,都需要定期引进外部人才,而外部人才一旦加入公司,享受到的待遇将和遵循正常轨道升上来的“老干部”没什么两样。
西尔斯的发展过程显示了这种做法是多么重要。邮寄事业部自行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一个人能够将事业领域扩展到零售商店,并且确保公司不断成长。因此他们必须寻求外援,借重伍德将军的才能。同样,福特汽车在重整旗鼓的过程中,必须从外界引进人才,担任高层职位。企业必须持续引进外部人才,而不是碰到危机才寻求外援,才能避免危机,或未雨绸缪。
管理章程
升迁决策是我称之为攸关管理者命运的重大决策,其他重大决策还包括有关解雇或降级、薪资高低及工作范围的决策。同样重要的则是有关管理者管辖单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的决策,例如资本支出。即也是对昂贵的稀有资源的一种浪费。有些企业会需要某些特殊才能或技术背景的人才来担当要职,既然如此,他们就应该有系统地雇用较低层次的人员来担任其他工作,并且实实在在地和员工说清楚,免得他们抱着虚幻的期望。但是在大多数企业中,升迁机会失衡其实只反映了僵化的传统、混淆的目标、心理上的怠惰,或不靠实力只因为备受瞩目来决定升迁的做法依旧阴魂不散。
企业不应该完全从内部升迁。内部升迁确实应该是企业的常态,但很重要的是,不要让管理层完全依赖近亲繁殖,结果变得自鸣得意、自我封闭。公司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局外人的参与。公司内部应该建立起清楚的共识——即使是高层管理职位,都需要定期引进外部人才,而外部人才一旦加入公司,享受到的待遇将和遵循正常轨道升上来的“老干部”没什么两样。
西尔斯的发展过程显示了这种做法是多么重要。邮寄事业部自行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一个人能够将事业领域扩展到零售商店,并且确保公司不断成长。因此他们必须寻求外援,借重伍德将军的才能。同样,福特汽车在重整旗鼓的过程中,必须从外界引进人才,担任高层职位。企业必须持续引进外部人才,而不是碰到危机才寻求外援,才能避免危机,或未雨绸缪。
管理章程
升迁决策是我称之为攸关管理者命运的重大决策,其他重大决策还包括有关解雇或降级、薪资高低及工作范围的决策。同样重要的则是有关管理者管辖单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的决策,例如资本支出。即使是绩效评估,也深深影响到管理者在公司的生涯发展。这些决策都非常重要,不应该只依赖一个人独自下判断。
就评估而言,一般人都认同上述观点,因此许多公司的评估制度都要求管理者和上司一起检视他对下属的评估。有些公司甚至把这个原则延伸到所有影响主管地位的决策,例如有关薪资或职位的决策。举例来说,通用电气公司要求管理者制定这类决策后必须再经上司核准,才能正式生效。但是在大多数的公司里,只有在任命高层主管时,才会遵守这个规定。至于企业在任命低层主管时,通常都没有明确划分权责,也没有制定任何措施来防止个人专断或错误决定。除了会直接影响个人升迁、降级、解雇或薪资的决定外,其他的决策就更缺乏明确准则了。
管理者应该了解谁是有权做决定的人,知道在做这类决定时必须咨询哪些人的意见,同时也知道在攸关自己工作和职位的决策上,是否有适当的措施防止个人独断专行或错误判断。他们也应该有申诉的权利。
有些罐头公司的做法最明智。在这里,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够针对直接影响自己的重要决定(例如有关职位或工作的决定)提出申诉,而且可以一直上诉到总裁和董事长的层次。不过上诉到“最高法院”的机会微乎其微,因为绝大多数的申诉都在第一次审讯中就处理完毕。但是有权向最高层申诉的措施会对整个管理层造成极大的冲击,每位管理者碰到这类重大人事决定时,都会三思而后行。而受人事决策影响的主管在受到恶意、偏颇或愚蠢的对待时,不会再感到无依无靠。使是绩效评估,也深深影响到管理者在公司的生涯发展。这些决策都非常重要,不应该只依赖一个人独自下判断。
就评估而言,一般人都认同上述观点,因此许多公司的评估制度都要求管理者和上司一起检视他对下属的评估。有些公司甚至把这个原则延伸到所有影响主管地位的决策,例如有关薪资或职位的决策。举例来说,通用电气公司要求管理者制定这类决策后必须再经上司核准,才能正式生效。但是在大多数的公司里,只有在任命高层主管时,才会遵守这个规定。至于企业在任命低层主管时,通常都没有明确划分权责,也没有制定任何措施来防止个人专断或错误决定。除了会直接影响个人升迁、降级、解雇或薪资的决定外,其他的决策就更缺乏明确准则了。
管理者应该了解谁是有权做决定的人,知道在做这类决定时必须咨询哪些人的意见,同时也知道在攸关自己工作和职位的决策上,是否有适当的措施防止个人独断专行或错误判断。他们也应该有申诉的权利。
有些罐头公司的做法最明智。在这里,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够针对直接影响自己的重要决定(例如有关职位或工作的决定)提出申诉,而且可以一直上诉到总裁和董事长的层次。不过上诉到“最高法院”的机会微乎其微,因为绝大多数的申诉都在第一次审讯中就处理完毕。但是有权向最高层申诉的措施会对整个管理层造成极大的冲击,每位管理者碰到这类重大人事决定时,都会三思而后行。而受人事决策影响的主管在受到恶意、偏颇或愚蠢的对待时,不会再感到无依无靠。比这些防范措施都更有效的做法是,告诉全体员工,管理层真正想要的是健全的组织精神。事实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告诉所有的管理者:“建立组织精神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想想看,你在自己所领导的部门中,做了哪些事情来建立健全的组织精神,然后告诉我们这些高层主管,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为你所属的部门建立起健全的组织精神。”
管理者深切反省自己和上司的做法,往往有助于改善现况,为管理精神带来重大贡献,也让员工相信管理层并不是只爱说教,而且也决心有所作为。这样做将能形成一种精益求精的愿望,而这种不断改善的决心和意愿甚至比实际的绩效还要重要,因为动态的成长远比静态的完善能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什么人不应被任命担任管理工作
最好的做法未必能培育出正确的精神,除非每次管理层任命一个人担任管理工作时,都能证明对某人的任命是正确的。最终能证明管理层的真诚和认真的是毫不含糊地强调正直的品质,因为领导工作是通过品质才能贯彻实施的。好的品质才会树立起好的榜样,人们才会去仿效。品质不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某种东西。如果他不将品质带到工作中,他就永远不会有这种品质。品质不是一个人能愚弄人们的某种东西。与他一块工作的人,尤其是他的下属,通过几周就知道他是否具有正直的品质。他们可以原谅一个人的许多东西:无能、无知、不牢靠,或行为粗鲁,但是,他们不会原谅他的不正直。他们也不会原谅高层管理者,因为他们任命了这个人。比这些防范措施都更有效的做法是,告诉全体员工,管理层真正想要的是健全的组织精神。事实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告诉所有的管理者:“建立组织精神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想想看,你在自己所领导的部门中,做了哪些事情来建立健全的组织精神,然后告诉我们这些高层主管,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为你所属的部门建立起健全的组织精神。”
管理者深切反省自己和上司的做法,往往有助于改善现况,为管理精神带来重大贡献,也让员工相信管理层并不是只爱说教,而且也决心有所作为。这样做将能形成一种精益求精的愿望,而这种不断改善的决心和意愿甚至比实际的绩效还要重要,因为动态的成长远比静态的完善能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什么人不应被任命担任管理工作
最好的做法未必能培育出正确的精神,除非每次管理层任命一个人担任管理工作时,都能证明对某人的任命是正确的。最终能证明管理层的真诚和认真的是毫不含糊地强调正直的品质,因为领导工作是通过品质才能贯彻实施的。好的品质才会树立起好的榜样,人们才会去仿效。品质不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某种东西。如果他不将品质带到工作中,他就永远不会有这种品质。品质不是一个人能愚弄人们的某种东西。与他一块工作的人,尤其是他的下属,通过几周就知道他是否具有正直的品质。他们可以原谅一个人的许多东西:无能、无知、不牢靠,或行为粗鲁,但是,他们不会原谅他的不正直。他们也不会原谅高层管理者,因为他们任命了这个人。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2-12-27
8.4 单体公司战略解码中国实践单体公司战略解码中国实践的案例经验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启发,通过对案例的解读,我们不仅能看到如何将战略地图运用在战略解码中以实现战略规划、年度经营计划、预算、考核的无缝隙链接,甚至还有一些中国高科技企业创新地将战略地图与OKR结合在一起,并将其融入企业的整个战略解码过程。下面展示深圳AI智能无人机公司战略地图与OKR结合的案例,探
管理类 / 日期:2022-12-27
松下幸之助相关年谱松下幸之助相关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