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盟成立了,大家携起手来,通过一系列协议限制氯氟碳化合物的使用,其中就包括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该议定书被一位气候科学家称为“踩刹车”,而1992年通过的《哥本哈根修正案》则更像是发出刺耳噪声的猛然减速。(此后还达成了几项协议。)因此,人类成功阻止了问题的持续恶化。无论如何,臭氧层是无法“修好”的,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50年,臭氧层才能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但至少,我们已经放下了铁锹,停止了自掘坟墓,这本身就可喜可贺。
未雨绸缪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必须营造出一种紧迫感,来解决一个可能暂时不会发生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让上游行动的感觉贴近下游行动。比如1974年,莫利纳和罗兰发表了他们的论文,当时全世界也许只有几十个人能感觉到臭氧枯竭问题的紧迫性,他们心急如焚。想象一下,在一张描绘“修复臭氧层的热情”的全球热度地图上,莫利纳和罗兰所在的学术领域就是一个炽热的红点,而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则是一片冷淡的蓝色。但仅仅10年后,红色就如同野火一般在全球蔓延——一项全球协议即将达成。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营造紧迫感”其实就是在利用挖掘隧道的力量。与其试图逃离隧道(就像前文提到的“偷懒”),我们不如试着利用这种狭隘视野所带来的超强专注力。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截止日期时,有谁不是处于效率和动力的巅峰呢?截止日期为任务人为带来了紧迫感。以美国4月15日的纳税截止日期为例。虽然这是一个随意选定的日期,但却有着左右人类行为的影响力。约有2150万国际联盟成立了,大家携起手来,通过一系列协议限制氯氟碳化合物的使用,其中就包括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该议定书被一位气候科学家称为“踩刹车”,而1992年通过的《哥本哈根修正案》则更像是发出刺耳噪声的猛然减速。(此后还达成了几项协议。)因此,人类成功阻止了问题的持续恶化。无论如何,臭氧层是无法“修好”的,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50年,臭氧层才能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但至少,我们已经放下了铁锹,停止了自掘坟墓,这本身就可喜可贺。
未雨绸缪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必须营造出一种紧迫感,来解决一个可能暂时不会发生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让上游行动的感觉贴近下游行动。比如1974年,莫利纳和罗兰发表了他们的论文,当时全世界也许只有几十个人能感觉到臭氧枯竭问题的紧迫性,他们心急如焚。想象一下,在一张描绘“修复臭氧层的热情”的全球热度地图上,莫利纳和罗兰所在的学术领域就是一个炽热的红点,而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则是一片冷淡的蓝色。但仅仅10年后,红色就如同野火一般在全球蔓延——一项全球协议即将达成。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营造紧迫感”其实就是在利用挖掘隧道的力量。与其试图逃离隧道(就像前文提到的“偷懒”),我们不如试着利用这种狭隘视野所带来的超强专注力。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截止日期时,有谁不是处于效率和动力的巅峰呢?截止日期为任务人为带来了紧迫感。以美国4月15日的纳税截止日期为例。虽然这是一个随意选定的日期,但却有着左右人类行为的影响力。约有2150万美国人会在截止日期前的最后一周提交纳税申报。随着期限的逼近,你终于放下了手头所有其他事情去完成报税。这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停止挖隧道了,而更像是政府把任务塞进了隧道里,确保你一定会完成。
我们都希望隧道里全是我们爱做的事情,但事实是,隧道内部已然拥挤不堪。我们的需求要与许多更加情绪化的紧迫忧虑竞争,比如带孩子参加足球队的训练、为老板处理数据、去养老院探望祖母。这些事情你要是不做,就只能一直堆着。与此同时,臭氧层问题虽然听上去似乎很重要,但是超出了你的日常关注范围,在你的隧道以外。为了改变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包括罗兰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积极参与,大声疾呼,强调臭氧枯竭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尽管这并不符合他们作为科研人员所接受过的培训,也违背了他们的本能。哪怕面对的是对研究结果持敌对态度的人,他们也不愿放弃科普的努力。
他们的倡议还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引发了支持。1975年,全美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全家福》(All i the Family)播出了这样一集,在剧中,文理学院大学生迈克(外号“呆瓜”)责备他的妻子格洛丽亚,因为她使用的喷发定型剂含有氯氟碳化合物,会破坏臭氧层,最终会“导致全人类的灭亡”。这一集电视剧播出后,喷雾剂的销量出现了显著下滑。
“臭氧层空洞”一词也加剧了这种紧迫感。今天的我们对这个术语已经很熟悉了,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就是《自然》杂志上那篇论文发表10年之后,人们才真正开始使用这个词。一些科学家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么描述不够严谨,但这并未阻挡“臭氧层美国人会在截止日期前的最后一周提交纳税申报。随着期限的逼近,你终于放下了手头所有其他事情去完成报税。这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停止挖隧道了,而更像是政府把任务塞进了隧道里,确保你一定会完成。
我们都希望隧道里全是我们爱做的事情,但事实是,隧道内部已然拥挤不堪。我们的需求要与许多更加情绪化的紧迫忧虑竞争,比如带孩子参加足球队的训练、为老板处理数据、去养老院探望祖母。这些事情你要是不做,就只能一直堆着。与此同时,臭氧层问题虽然听上去似乎很重要,但是超出了你的日常关注范围,在你的隧道以外。为了改变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包括罗兰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积极参与,大声疾呼,强调臭氧枯竭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尽管这并不符合他们作为科研人员所接受过的培训,也违背了他们的本能。哪怕面对的是对研究结果持敌对态度的人,他们也不愿放弃科普的努力。
他们的倡议还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引发了支持。1975年,全美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全家福》(All i the Family)播出了这样一集,在剧中,文理学院大学生迈克(外号“呆瓜”)责备他的妻子格洛丽亚,因为她使用的喷发定型剂含有氯氟碳化合物,会破坏臭氧层,最终会“导致全人类的灭亡”。这一集电视剧播出后,喷雾剂的销量出现了显著下滑。
“臭氧层空洞”一词也加剧了这种紧迫感。今天的我们对这个术语已经很熟悉了,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就是《自然》杂志上那篇论文发表10年之后,人们才真正开始使用这个词。一些科学家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么描述不够严谨,但这并未阻挡“臭氧层空洞”一词的迅速走红。研究员理查德·斯托拉斯基曾在一档播客节目上表示,“通过一个简单的关键词,你可以更容易地触达更多公众”。“洞”这一概念使得问题更加形象生动、有画面感,能唤起人们的行动意识。如果重要的东西,比如屋顶、船只或者毛线衣上有了一个洞,你就会马上去修补。补洞是紧迫的,而臭氧层的缓慢枯竭则不然。
这场运动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如何应对国际行动的潜在反对者。像美国最大的氯氟碳化合物生产商杜邦(DuPot)这样的公司,多年来一直在抵制针对该化合物的禁令,但等到《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时,杜邦公司却成了一个坚定的支持者。日后,两位研究员分析了杜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杜邦对议定书的支持也依赖于美国官员的谈判能力,因为这些官员确保了欧洲生产商不能通过该国际条约的任何条款获得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杜邦可能会抵制仅针对美国的禁令,但如果它在全球范围内所有的竞争对手都面临着同样的禁令,杜邦就不会觉得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其他反对者还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他们认为,明明发达国家才是罪魁祸首,凭什么让发展中国家来承担解决问题的高昂成本呢?时任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带头要求工业化国家提供大部分的必要资源。(这位“铁娘子”表面上看起来不像是会支持臭氧层保护的那种人,但她的背景提供了一条线索:她在大学里学的是化学专业,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化学研究员。)
在做出这些妥协之前,为保护臭氧层所采取的国际行动原本会对杜邦公司和发展中国家构成威胁。从定义上讲,威胁肯定都是紧迫的。空洞”一词的迅速走红。研究员理查德·斯托拉斯基曾在一档播客节目上表示,“通过一个简单的关键词,你可以更容易地触达更多公众”。“洞”这一概念使得问题更加形象生动、有画面感,能唤起人们的行动意识。如果重要的东西,比如屋顶、船只或者毛线衣上有了一个洞,你就会马上去修补。补洞是紧迫的,而臭氧层的缓慢枯竭则不然。
这场运动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如何应对国际行动的潜在反对者。像美国最大的氯氟碳化合物生产商杜邦(DuPot)这样的公司,多年来一直在抵制针对该化合物的禁令,但等到《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时,杜邦公司却成了一个坚定的支持者。日后,两位研究员分析了杜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杜邦对议定书的支持也依赖于美国官员的谈判能力,因为这些官员确保了欧洲生产商不能通过该国际条约的任何条款获得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杜邦可能会抵制仅针对美国的禁令,但如果它在全球范围内所有的竞争对手都面临着同样的禁令,杜邦就不会觉得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其他反对者还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他们认为,明明发达国家才是罪魁祸首,凭什么让发展中国家来承担解决问题的高昂成本呢?时任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带头要求工业化国家提供大部分的必要资源。(这位“铁娘子”表面上看起来不像是会支持臭氧层保护的那种人,但她的背景提供了一条线索:她在大学里学的是化学专业,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化学研究员。)
在做出这些妥协之前,为保护臭氧层所采取的国际行动原本会对杜邦公司和发展中国家构成威胁。从定义上讲,威胁肯定都是紧迫的。因此,国际谈判代表所做的其实就是对紧迫感的一种协调:增强支持者的紧迫感,削弱反对者的紧迫感。
回首往事,我们会觉得诸如此类的案例注定会成功。“我们当然修复了臭氧层——我们别无选择!”但其实,这期间可能会有无数种方式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此处仅举一例:1987年5月,也就是《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的几个月前,美国内政部部长唐纳德·霍德尔在内部辩论中对提案提出批评,建议人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戴帽子、戴太阳镜、涂防晒霜,而不是禁用氯氟碳化合物。此番言论一出,立刻引发舆论哗然。(那时候要是有推特这样的社交媒体该多好,大家就可以对那条评论畅所欲言了。)最终,霍德尔让步,里根政府保持了作为协议关键一方的地位。
最初持怀疑态度的里根总统最终却成了这项工作的忠实信徒。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在PBS制作的那部纪录片中谈到里根的态度:“你觉得一切都是杞人忧天,也许你是对的,但你也得同意,万一真的发生了,那就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所以还是保险起见吧。”
气候科学家使用“成功避免的一个世界”来探讨通过臭氧层协议所预防的问题。“我认为这个短语有助于思考我们成功避免的那个世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研究员肖恩·戴维斯在一场TEDx演讲中表示,“通过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我们避免了对环境和人类福祉造成灾难。到21世纪30年代,我们每年都将避免数百万个新增皮肤癌病例,而且这个数字会继续增长”。
“成功避免的一个世界”是一个容易引起共鸣的短语。可以说,因此,国际谈判代表所做的其实就是对紧迫感的一种协调:增强支持者的紧迫感,削弱反对者的紧迫感。
回首往事,我们会觉得诸如此类的案例注定会成功。“我们当然修复了臭氧层——我们别无选择!”但其实,这期间可能会有无数种方式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此处仅举一例:1987年5月,也就是《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的几个月前,美国内政部部长唐纳德·霍德尔在内部辩论中对提案提出批评,建议人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戴帽子、戴太阳镜、涂防晒霜,而不是禁用氯氟碳化合物。此番言论一出,立刻引发舆论哗然。(那时候要是有推特这样的社交媒体该多好,大家就可以对那条评论畅所欲言了。)最终,霍德尔让步,里根政府保持了作为协议关键一方的地位。
最初持怀疑态度的里根总统最终却成了这项工作的忠实信徒。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在PBS制作的那部纪录片中谈到里根的态度:“你觉得一切都是杞人忧天,也许你是对的,但你也得同意,万一真的发生了,那就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所以还是保险起见吧。”
气候科学家使用“成功避免的一个世界”来探讨通过臭氧层协议所预防的问题。“我认为这个短语有助于思考我们成功避免的那个世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研究员肖恩·戴维斯在一场TEDx演讲中表示,“通过签署《蒙特利尔议定书》,我们避免了对环境和人类福祉造成灾难。到21世纪30年代,我们每年都将避免数百万个新增皮肤癌病例,而且这个数字会继续增长”。
“成功避免的一个世界”是一个容易引起共鸣的短语。可以说,这是所有上游行动的目标:避免一个持续存在某种伤害、不公、疾病或苦难的世界。通往这一目标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我们已经看到了途中的重重阻碍:无视问题(“我不觉得这里有问题”)、缺乏责任心(“这个问题轮不到我来解决”),以及隧道视野效应(“我现在没法处理这个问题”)。
在本书的下一部分,我们将着重研究那些为了“成功避免的一个世界”而战的领袖。他们试图避免的问题在领域和重要性上可能千差万别,从家庭暴力、电梯故障,到物种入侵、人行道破损,再到顾客流失和校园枪击。尽管关注点大相径庭,但他们所采用的策略却有一些重要的相似之处。他们每个人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解决7个关键问题,从“如何团结合适的人”到“谁来为没有发生的事情买单”。
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一个挑战了不可能的国家,几乎消除了青少年药物滥用的问题。如果你觉得拥有一代快乐而清醒的青少年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那就赶紧翻页吧。这是所有上游行动的目标:避免一个持续存在某种伤害、不公、疾病或苦难的世界。通往这一目标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我们已经看到了途中的重重阻碍:无视问题(“我不觉得这里有问题”)、缺乏责任心(“这个问题轮不到我来解决”),以及隧道视野效应(“我现在没法处理这个问题”)。
在本书的下一部分,我们将着重研究那些为了“成功避免的一个世界”而战的领袖。他们试图避免的问题在领域和重要性上可能千差万别,从家庭暴力、电梯故障,到物种入侵、人行道破损,再到顾客流失和校园枪击。尽管关注点大相径庭,但他们所采用的策略却有一些重要的相似之处。他们每个人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解决7个关键问题,从“如何团结合适的人”到“谁来为没有发生的事情买单”。
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一个挑战了不可能的国家,几乎消除了青少年药物滥用的问题。如果你觉得拥有一代快乐而清醒的青少年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那就赶紧翻页吧。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理解那个东西,但是我已经发现,他的信息距离和我越来越近了。因为他不再看《舟山晚报》,我也不再看《新民晚报》了,我们看的都是腾讯新闻App,看新闻头条,他也看我的朋友圈。所以信息高速一旦被打通了,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认知壁垒也逐渐被打破了。要掌握70%~80%的都市消费,其实就是掌握两亿中产阶层。像分众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覆盖78%有家庭汽车的、80
管理类 / 日期:2024-03-11
实现资产最大限度的增值。一些合伙人可以通过“股权转让”等资产重组方式退出。二、退出如何结算当合伙人退出公司后,其所持的股权应该按照一定的形式退出。一方面对于继续在公司里做事的其他合伙人更公平;另一方面也便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合伙人退出之后,如何结算也是一个问题。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估值法、参考相关法律、另外约定。估值法,即当合伙人中途退出,退出时公司可以按
管理类 / 日期:2022-07-19
在这里,我想说一说我本人在这方面的失败教训。当时,我委托下属山本制作向客户B公司提交的报告书。因为他完成工作向无差错,所以我只说了句“提交这份报告书的时间截止到明天,你看情况做出来”。然而到了翌日早晨,山本仍没有提交报告书。我直接去开会了,直到下午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还是没收到报告书。山本好像出去跑销售了,我也直接出了公司,到傍晚回来一看,山本总算通过邮件
管理类 / 日期:2022-07-19
“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已经着手开发的研究项目,一定要百分之百的成功!”这是我的信念。在京瓷创业大约15年后,我应邀就如何进行研究开发的话题,在某个著名的大企业做了一次演讲,听众是200多位研究员。他们都是平时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优秀人才,其中许多人都有博士头衔。演讲结束答疑时,有人提问:“京瓷研究开发项目的成功率是多少?”当项目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